王丽娟
摘 要:在当前初中物理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良好的解题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还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综合物理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在物理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少走弯路,要格外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展开策略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增加了许多新科目,而物理就是学生升入初中的新课程之一。刚接触之初,学生对于物理科目还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较弱,从而影响了物理课堂整体教学质量。而物理课堂教学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授课,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严重削弱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不会做物理习题,更加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与革新,社会各界人员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逐渐增添与创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以助力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学生对物理题目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只注重对于物理理论知识进行灌输式教育,为了匆忙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在进行物理习题时只重视速度,大大降低了做题质量,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性,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加强对于物理题目的理解能力,使之能充分地了解题目意义并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物理解题能力做铺垫[1]。
二、明确已知和所求,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物理题目中,题目内容与所要求得的结论是紧密相关的,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充分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再加上教师没有适当地进行引导,如此就很难发现它们之间关联的内在因素,从而不能充分合理地运用相应物理公式进行解答,学生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自然而然在解题过程中就走了很多的弯路[2]。此外,繁琐的解题过程,浪费了大量时间,严重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分析、讲解物理题目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题目中蕴含的已知和所求并认真进行分析,結合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从中寻找适合的公式或方法来实施解答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一道物理习题中分别有电压、电阻,所求为电流,那么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电压、电阻、电流之间的关系,且满足公式U=1R,通过充分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虽然物理的解题比较困难,首先学生要做到仔细分析题目、学会审题,不要把问题想得太过复杂,从而忽略表面的提示,要透过表面看本质,进而深入分析,这样更有助于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3]。
三、动静结合,相互转换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物理运动方面的知识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较难理解并且受到教师大力关注的。对于某个物体而言,判断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很容易的,但对于同一物体,判定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要合理转换运动与静止,在解答物理运动方面习题时,可以把运动的物体转变为静止的来进行解答,化解知识难点,从而使问题得以快速、顺利地解答[4]。
例如:从地面上看,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不动的,那么它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是多少?A.24小时,B.23小时56分,C.24小时4分,D.24小时56分;根据生活中的常识了解到地球自转一周时间是23小时56分钟,因此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B。
四、优化教学方式、创建情景教学,以助于学生深入分析理解题目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突然接触新鲜事物、课程,通常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物理科目的相对复杂性,使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可以创建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物理教学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物理题目、知识进行理解、分析,从而有效地完成物理题目解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将物理题目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之更便于学生理解。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解题方式和技巧等,从而化难为简,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与分析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物理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初生.基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7(49):215.
[2]丁云吉.重视思维转化 另辟解题蹊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2):91-92.
[3]陈江.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95):153.
[4]肖兴喜.重视思维转化另辟解题蹊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4(9):83.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