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桑梓情 拳拳服务心

2019-10-16 17:04刘亚玲邓向晚
荣誉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曾氏清华大学慈善

刘亚玲 邓向晚

曾庆辉先生

於2009年7月,被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及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被广东省侨务办公室评选为十大慈善人物;2018年,被评选为香洲区上半年“助人为乐好人”称号;这一年,他又荣获“2018年度珠海市道德模范”称号。施德行善,已经成为了他生活里的一种习惯,他也在这道付出之中,收获着行善的满足与理想达成的快乐,这也让他的人生不断被扩充新的意义。

传承家风 服务情怀

行善,对於曾庆辉先生而言,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传承。

曾庆辉先生祖籍广东珠海,其父曾宪备先生年幼时因为战乱而跟随祖母来到香港。在香港,他们从最初一穷二白的状态,经过自己的奋斗,终於建立起了一番基业。对於这些所得与成就,他们始终心怀感恩,於是本着一颗“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初心,父辈们开始参与及筹备各类慈善活动,並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年累月,坚持不休的慈善行动,渐渐将那颗济世之心演化成了一种家族传承,上一代人的情怀,与珠海那片土地上的风物一起,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滋养,注入了曾氏後代的骨血之中,行善施德,便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曾宪备先生曾为了更规范,更高效地筹办慈善公益活动,建立了“曾宪备慈善基金”。2007年,在曾宪备先生逝世後,曾庆辉先生便继承父辈遗志,与母亲、弟、妹一同管理该基金,“我们一家人,希望能做到承前启後,上一代给了一个起步点一个平台,我们这一代就希望能利用我们的知识及现代化的理念,让这个平台能夠发挥更大的效用。”一种关於善,关於爱的传承,在这个家族中默默地进行着。

几十年来,他们的善行已经不胜枚举。汶川地震发生後,曾庆辉先生心繫災区,陪同年逾七旬的母亲——原香港东华三院总理曾杨淑贞女士五次深入災区了解災情,捐资231万元帮助“西羌第一村”——羌锋村的186户村民重建新居,成为广东省为汶川“侨心居”建设个人捐款最多的乡贤。同时,曾庆辉先生曾向清华大学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在汶川县设立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災区培养人才。其他的捐助项目还有香洲区吉大小学、珠海南屏曾正理工学校、南屏新医院等。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曾氏一家向家乡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赠逾1600万元。而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和所福泽的民众是难以统计的,因为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8年4月1日,曾庆辉先生当选为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服务最多元化的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协助做好东华三院的慈善事业。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担任起母亲和妹妹都曾担任过的职位,他感到肩头的责任越发沉甸甸,但这是一份甜蜜的负担,因为这份工作之中灌注着他与人为乐的理想。

曾庆辉先生常说一句话:“幸福是人在离去时,这世界比来到时美好”。他一直相信人生的价值在於奉献,所以也一直践行着这样的理念,以期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经济投资是一种物质援助,而教育则是扶心,是精神层面的长远培育。在慈善的诸多领域,曾庆辉先生最为关注或者说投入心力最多的,正是教育方面。

十多年前,曾庆辉先生偶然接触到了清华大学的一个扶贫项目,他们通过技术实现远程教育,将更新的知识和讯息传输给乡村学校。对於十几二十年前的乡村学校来说,他们最缺乏的,可能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或者是一份营养充足的午餐,可是二十年後的今天,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年代,他们更缺乏的,正是与外界接轨的能力以及对於时代潮流的感知。所以这种与时俱进的帮扶,对於当地师生来说,是一种更为长远的帮助。曾庆辉先生感慨,一个顶尖的大学能有如此诚意和决心去做这件事情,无论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他们的用心,都值得敬佩,所以曾慶辉先生也决定加入其中,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曾庆辉先生曾留学於美国,对於中西方教育他都有较为深入的接触和理解,为了让中西方在教育方面能夠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也为了给乡村学校带去更多的知识,曾庆辉先生与清华大学合作办起了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支教活动。为了达成一个更高质的交流,曾庆辉先生曾多次探访美国知名学府,招募美国学生到中国与清华学子一起参与暑期教育扶贫支教活动,藉此向美国的大学生弘扬中国文化,建立跨国友谊。据统计,从2010年至今,该活动已带动500多名美国学生到访中国。因在此项目活动中作出的突出贡献,2016年,曾庆辉先生被清华大学聘为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香港联络处主任。

除此之外,曾庆辉先生还在部分学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他言,“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给予奖励,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被认可。”据介绍,吉大小学每年约50名学生,南屏中学每年约70名学生,经过学校评选,均能获得奖学金奖励。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及九月开学季,曾氏家族会派代表回到珠海,为两所学校的孩子们颁发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成长为这个社会的栋樑之材。

对於教育的投入说到底是对青年一代的关怀,是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今天种下这一粒粒种子,秋天未必会收获累累果实,但这些种子卻孕育着希望和可能。更何况在知识之外,他们更接受了一种关於品质的熏陶,何为感恩,何为奉献,相信曾庆辉先生的这一系列举动,已经给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最好的答案。

猜你喜欢
曾氏清华大学慈善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慈善义卖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曾国藩:十年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