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城市的肌理,一砖一瓦都各有故事,时间给建筑打上斑驳的印记,又将建筑刻进城市人的共同记忆。在香港,近1500座历史建筑,每一幢都记载着一段“香江风云”,连起来就是最写实的城市发展史。历史建筑活化工作对於香港,不单只是赋予老楼以新生,更是整座城市对下一代的文化馈赠。
早期公屋变身青年旅社
美荷楼的故事源於1953年发生在石硤尾寮屋区的一场火災。火災令58万人无家可归。从1954年至2006年,美荷楼一直用作住宅,也是香港硕果仅存的第一代公屋。
2009年2月,香港青年旅社协会获选为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夥伴计划的夥伴机构,负责保育及活化美荷楼的青年旅社,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美荷楼的建筑结构间隔均被保留,原来的居住单位则被改建为旅社房间。活化後的美荷楼提供129间客房。美荷楼一楼设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美荷楼生活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览上世纪50-70年代香港徙置大厦的生活状况及居住环境。电影导演吴宇森也是这里的老街坊,早年他与父母及妹妹一家人从内地来香港,原本无意久居香港,正打算去台湾,但一场大火把家当、房屋烧毁,命运让他留港发展,後来成为国际著名导演。
废棄法院变身艺术学校
臨近美荷楼有座7层楼高的建筑,外表庄严,香港好几部电影均取景於此。抬头望去,这栋始建於1960年的建筑上仍旧悬挂着“北九龙裁判法院”的招牌。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为节省开支关闭了这座已服务44年的法院。此後,它空置了三年。2008年,它被列入首届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夥伴计划,被美国私立大学—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了运营权。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在美国的专长就是活化建筑,在萨凡纳地区曾活化了八九十栋老建筑。萨凡纳还自行承担了上亿元港币的修复费用。来此参观需要事先预约。这幢建筑的外立面几乎原封不动,原来的拘留所改建为学院办公室,法庭改建为课室,停车场变身图书馆,饭堂变成美术馆。
跌打药店变身中医诊所
在香港九龙的老城区,有一座三角形的四层唐楼,被夹在两条街道的交汇点。2000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这栋奇怪建筑的来历,外墙油漆已完全脱落,门窗残破,甚至被人称作“鬼屋”。
2000年,雷生春业主将这栋建筑捐赠给香港特区政府,开创了香港私人捐赠历史建筑的先河。三年後,特区政府对其进行紧急维修,人们才知道这栋楼叫雷生春,它的故事才慢慢为人所知。原来,它的创造者是香港九龙巴士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雷亮先生。1931年,雷生春落成,一楼被开辟为跌打药房,楼上的三层则为雷家自住。2008年,雷生春被列入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夥伴计划,由特区政府提供资助,寻找新的用途。2009年,香港浸会大学获得了该楼建筑的运营权,並将其改造成一间中医诊所。大宅外观保存完整,不过为了使其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里面增建楼梯、升降梯、洗手间等设施,这些增建设施均在楼宇後方,尽量不让人发现。而雷生春移交时留下部分匾额、地契、瓦钵、磨盆都被陈列在一楼。
华工屯舍变身文化馆
饶宗颐文化馆也是首批香港活化历史建筑项目之一。这块地方曾经做过税关、华工屯舍、监狱、医院和疗养院,後成为荔枝角医院,最终改造成文化馆。2004年,荔枝角医院结束运营,房屋交还特区政府。2009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通过活化夥伴计划,获得荔枝角医院活化项目的营运权。
荔枝角医院的活化经费耗费2.5亿元港币,全部由特区政府承担。目前,文化馆有两个摄影展在展出,还有一个专门吃饭的“银杏馆”,服务员均是超过60岁的长者,旨在帮助长者就业。上区已开设为旅舍,下区展览饶公作品,也定期举办其他主题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