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历史学科的知识和观念基础上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及探究能力,以及在知识观念形成过程中而培养的历史观念、历史素养等综合性品质。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历史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带着此问题,文章作者就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而让他们体会历史之美。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81-0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强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深度,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尊重历史,并且引导学生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事件,这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兴趣的关键之处。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深度地学习历史。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虽然历史是一门典型的文化型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但是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是很难真正吸收历史知识的,并且难以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不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系统掌握。而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并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得更加深刻,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为了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落地”历史课堂中,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以核心素养为引导展开教学活动,并进行有效渗透。
(一)立足核心素养,提高理解能力
历史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可以说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時间和事件都正在变成历史。我们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所理解,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事件,并将史实与今事联系,引导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迁移。
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分析历史相关事件与人物。学生只有将历史史实会放到当时的具体背景中才能够作出最客观、公正的解释与评价,从而提升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并对这些思想在现阶段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
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百家指的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师:“争鸣”是什么意思?
生:争鸣就是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而形成的局面。
师: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按照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争论,促使学术文化出现繁荣的局面。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将这一事件放到春秋战国这个大背景中去分析,进而使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以此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将古代中的百家思想与我们当下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联系,借此强化学生对历史的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眼光,让其更有效地审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聚焦核心素养,开展史实教学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有重要作用。史料实证是对获取史料进行甄别和价值判断,并通过具体的分析从中获得对史实的认知与态度,这样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对史实的掌握程度,直观反映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史料实证这一素养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开展史实课堂教学。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历史史实时,一定要认真核对,确保知识传递的真实性,以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接触并分析历史事件。例如,在讲“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其内容涉及君主制度的演变,那么教师即可按照时间轴的变化为学生呈现夏、商、周三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中央集权相关制度以及明清的君主制度等变化。通过系统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对历史演变有更具体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从全面的角度对古代政治制度有深层的学习。所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史料为基础展开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君主制度演变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围绕核心素养,形成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是对史事的一种客观价值分析和判断。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培养是重点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逐渐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自我判断观,并能够结合历史事实及其发生背景予以客观判断,进而形成一种正确、成熟的历史价值观念。所以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史实与今事相联系,在讲历史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并分析,从而找出原因,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历史辨别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性引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张学良和杨虎城是历史上的两位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发起了西安事变,但是具体事件的发生起因、经过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为了让学生知晓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笔者为学生介绍了当时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主要是当时国内抗战压力非常大,而蒋介石一直在国内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这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所以这时张学良和杨虎城作出了这样的重大决定,觉得不停止内战就会亡国,并提出了停战议和及共同抗战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带领学生回顾历史事件的同时,有效结合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并渗透两位历史英雄的爱国情怀,不仅让学生对两位英雄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让其在敬佩英雄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所以说,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调查历史背景及其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让学生对史实有更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消化,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把握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伴随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走到今天,以追求人的积极向上发展为目标。为了让国家繁荣昌盛,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采用素质教育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学会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个趋势分析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历史文化的价值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封建运动,这场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还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都是爱国主义运动,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关心国家安危,维护民族团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的教学目的。
另外,高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爱国主义诗词,它们倾注了先人的爱国情怀,能够让人感同身受,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比如,在讲南宋时期历史内容时,可引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诗句,可以为学生讲解文天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下这些诗句的,让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文天祥本是南宋的一位文官,但是當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时,他毅然拿出自己的家产招募有志之士抗元救国,对于文天祥这一举动,当时很多人表示不解,可他却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但是最终南宋统治者投降了,而文天祥果断拒绝了元朝的劝降,最终舍生取义,其爱国精神代代相传,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我们只有将历史课本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这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时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教师的积极探索。事实上教学也属于一门艺术,每个人的教学方式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必须从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构建,提高自身史学素养,并将之渗透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真正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高中历史课堂,以此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力生.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江西教育,2018(24):37-38.
[2]黄 梅.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8(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