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 周忠华
摘 要: 育人资源课程化是将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之一。由社会资源到教学内容需要经过形态转化、内容转化和教学转化,转化是育人资源课程化的关键。
关键词: 育人资源课程化 教学转化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务必要“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1]。问题在于:零散的、碎片化的资源不是天然地具有育人功能,需要经过科学化的改编,才能促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其中,育人资源课程化便是有效路径之一。
一、形态转化:从社会资源到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旨在通过合理地开发社会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这里关涉三个问题:一是开发什么样的社会资源?二是将社会资源配置给谁?三是怎样开发社会资源并使其实现最优化配置?当分享社会资源的主体非常明确地指向受教育对象时,那么,人们只要认真地思考“开发什么样的社会资源,怎样开发并使其最优化配置”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决策权均在中央,教材由中央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在坚持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各学校自主整合统筹育人资源,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彰显课程建设特色。育人资源课程化,首先得把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教育资源。而“社会资源”是包括人化自然资源在内的、一切可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由此可见,社会资源是包罗万象的,涵养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自然生态领域、党建领域,等等。并不是所有社会资源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尽管其拥有潜在的可能。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社会资源不外乎这些特征:一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的;凡在现实性上未能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资源,都不能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二是成为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介体,即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通道。三是承载并传递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具有历史性,即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例如社会没有进入信息化时代,是不可能拥有网络信息資源的。
当“开发什么样的社会资源”问题得以明确后,进而需要明确的是“怎样开发并使其最优化配置”。社会资源要起到立德树人作用,必须经过教育者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本身不会自发地、更不会自觉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相应的作用,而是经过教育者将其“天然关系”转化为“为我关系”并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后,才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所谓合理科学开发利用,就是把遵循一般性社会资源开发利用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统一起来,其中一般性社会资源开发利用规律是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核心,学生成长规律是关键,它们是育人资源开发利用的三个重要支撑点。
基于以上理解,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务必把遵循一般性社会资源开发利用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统一起来,选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社会资源,而不是不加甄别地胡子眉毛一把抓。当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时代,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但是,可教育性这个根本不能丢,也丢不得。将可教育性的基本思想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内核”,可以解决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二、内容转化:从教育资源到课程资源
当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后,资源的可教育性将在不同领域(不论是家庭、学校、社会,还是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面(不论是大中小学,还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环节(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得以彰显,而且运用育人资源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但是,育人资源仍然呈现出素材性、无序性和随意性,不具有内容上的系统性、评价上的规范性。如此,需要将已经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社会资源进一步转化为课程资源。
将育人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就是将能够与教学活动紧密相连,具有教学价值的育人资源开掘出来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例如把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地方性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方自然生态状况、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新讲话精神、地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充分开掘出来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将诸多育人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依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案,包括目标、内容、过程、评价、保障等。如此一来,变随意无序为井然有序,凸显课程开发的目的性;变条贯有间为前沿后续,凸显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变草率行事为科学评价,凸显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变零散稀疏为完整体系,凸显课程开发的系统性。
例如,选取细菌战遗址这个育人资源,通过课程开发,可以将其十分有效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课程中,其中重要教学内容就是“中国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发细菌战遗址这个育人资源,既可以检视“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教训,又可以在对比中增强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自豪感。如此,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课程中,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强调中国人民“进行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开发细菌战遗址这个育人资源,既可以让学生铭记侵华日军罪证,又可以讴歌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抗战史,还可以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课程中,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开发细菌战遗址这个育人资源,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又可以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审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以史鉴今。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课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开发细菌战遗址这个育人资源,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又可以让学生明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一些挑战,还可以让学生清楚意识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改革的世界意义。通过如此般的转化,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确保理性思考的深刻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教学转化:从课程资源到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功能,必须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整合成为教学内容。在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整合的框架中,课程资源是被整合的对象,也就是说,按照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标准,从课程设计经由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筛选”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同教材内容“重组”,作为教学内容施予教育对象。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一个以“改课”促“课改”的过程。
课程资源并不全是教学内容,只有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并有机“重组”了的课程资源才能成为教学内容。所以,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等于二者的混合,更不是二者的拼凑或者“杂糅”,而是有机融合。如此,整合便是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双向互动。一方面,课程资源进入教学体系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来源之一,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另一方面,课程资源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带的素材,而是教材内容的具体化,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因此,重构成为课程资源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关键所在。具体说来有:
在话语转换中重构。课程资源的话语绝大多数是知识本位的话语,例如细菌战遗址这个育人资源,非常清楚地告诉人们时间、地点、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影响、遗址范围、伤亡人数等。而教材话语却是学术话语、文件话语、领导人讲话原文等。这两种话语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们同教学话语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它们单主体和单向度的,只告诉教什么,而教學话语是教与学基于双向互动的话语。二是它们侧重于教授知识的完整性,而教学话语则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三是它们强调严谨与权威,而教学话语则是强调通俗和形象。四是它们是固化话语,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教学话语是动态话语,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日常话语。话语上的差异性,启示着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时不能拘泥于资源话语和教材话语,在向教学话语转换的过程中重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实现课程资源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在内容整合中重构。且不说课程资源是多元的,仅就同一资源而言,也可以与不同课程、同一课程不同教学点相整合,前面举证的细菌战遗址这一育人资源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应内容相整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将课程资源作主题化处理,就是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重构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课程资源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基本路径。
在蕴含开掘中重构。课程资源是知识本位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竭力将被遮蔽了价值的蕴含开掘出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尽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由“思政课程”拓展到“课程思政”,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能互替,更不能让“课程思政”替代“思政课程”,“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将课程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论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是问题导入,都不能是简单机械的“教材内容加课程资源”,因为这种方法缺乏深度的思想性和明确的指导性。教学时,要深度开掘出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如细菌战遗址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艰苦卓绝抗战史”及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在知能迁移中重构。将课程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理解、掌握丰富多样的学科知识,而是致力于帮助学生认清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什么样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历史变革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社会主义中国将有什么样的前途,这样的前途命运对学生意味着什么,这就为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并为以后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