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亮 张 俊 叶锦玲 严建佳 钟秋兰
东莞市横沥医院儿内科(东莞 523460)
疱疹性咽峡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多发于儿童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危险性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严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1]。研究表明,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病毒,最常见柯萨奇病毒和肠道埃可病毒感染,其发病具有季节性,夏、秋是其常见的发病季节[2]。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发热、流涎、咽痛、咽峡部黏膜小溃疡等,且随着病情加重,患儿还可出现昏厥、疱疹转移扩散等。临床指出,疱疹性咽峡炎经治疗后大多数病理预后良好,但少数情况下,心肌炎、腮腺炎成为患儿并发症,极少数情况下,患儿还易伴发肺水肿、脑炎等,严重威胁患儿生命[3]。因此,尽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防止其病程进展及人群中传染,是提高该疾病治疗疗效,提高其安全性的关键。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人群隔离、防止传染是最基础的治疗手段,在此基础上,抗病毒针对性治疗是临床广泛采取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案,抗病毒药物种类繁多,疗效不一。临床指出,了解各种药物的优劣情况,才得以制定优质的抗病毒治疗方案[4]。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各种抗病毒药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笔者就对热毒宁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及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展开系统报道,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50例,纳入标准[5]:①均符合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②患儿年龄均为6个月~7岁;③咽腭弓、腭垂、软腭处均疱疹,直径大小为2 ~4 mm,且均伴有流涎、发烧症状;④患者或家属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院前接受过相关抗病毒药物治疗;②治疗过程中疾病转为手足口病;③合并严重的肝肾肺等器官组织疾病或恶性肿瘤;④伴有严重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儿分为热毒宁组(50例)、炎琥宁组(50例)、干扰素组(50例)。热毒宁组患儿男22例、女28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4.33±3.96)岁,病程为3~8 d,平均病程为(4.12±2.35)d。炎琥宁组患儿男2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4.33±3.56)岁,病程为3~8 d,平均病程为(4.35±2.31)d。干扰素组患儿男25例、女25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 (4.57±3.36)岁,病程为3~8 d,平均病程为(4.33±2.26)d。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可比性。
所有患儿入院后首先进行常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常规治疗包括合理休息、清淡饮食以提高免疫力,对症治疗包括物理降温和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H19991011,2 g)降温,一次5 g左右,每6 h一次。
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热毒宁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0217,10 mL)治疗,一次注射20 mL,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滴速为30~60滴/分钟,1次/日;炎琥宁组加以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沈阳格林制药有限公司,H20067285,200 mg)静脉滴注治疗,一次注射0.15 g左右,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滴注,一日1~2次。干扰素组加以采用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10970070,50 μg)雾化治疗,小于3岁者,一日20 μg,将其溶入5 mL氯化钠注射液中压缩雾化,每天1次,大于3岁者,一日30 μg,将其溶入 5 mL 生理盐水中压缩雾化,每天 1 次。所有药物均治疗3 d。
①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②比较三组患儿的热退时间、咽部疱疹消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③比较三组患儿的心肌炎、腮腺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①显效:相应药物治疗后,患儿于24~48 h内退烧,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咽痛、流涎症状均消失,各部位疱疹、溃疡症状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相应药物治疗后,患儿于48~96 h内退烧,体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咽痛、流涎症状均消失,各部位疱疹、溃疡症状明显好转。③无效:相应药物治疗96 h后,患儿的体温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咽痛、流涎症状以及各部位疱疹、溃疡症状均未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本研究采用SPSS 21.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而所有的计数资料以n(%)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热毒宁组、炎琥宁组、干扰素组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分别为62.00%、60.00%、80.00%,干扰素组高于热毒宁组、炎琥宁组(P<0.05),见表1。
热毒宁组的热退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炎琥宁组的咽部疱疹消退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干扰素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的流涎消失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1三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50,n(%)]
注:Z1、P1:热毒宁组与炎琥宁组比较;Z2、P2:扰素组与炎琥宁组比较。
热退时间/d咽部疱疹消退时间/d流涎消失时间/d住院时间/d热毒宁组2.55±0.903.91±1.642.44±0.967.35±2.68炎琥宁组1.78±0.445.18±1.974.33±1.167.48±2.53干扰素组1.66±0.493.81±1.412.30±0.864.83±1.40t1/ t25.43/1.293.50/3.408.88/9.940.25/6.48P1/P2<0.001<0.001<0.001<0.001
注:t1、P1:热毒宁组与炎琥宁组比较;t2、P2:扰素组与炎琥宁组比较。
三组患儿的心肌炎、腮腺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冠脉再开通情况比较[n=50,n(%)]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在临床广受关注,因其发病人群特殊,患儿多为0~4岁婴幼儿,其免疫力低下,承受能力差,若不及时治疗,则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且该疾病患儿多哭闹,家属反复将其带至医院,消耗不必要的医疗资源。该疾病以起病急、进程快、传染性强为主要特点,促使临床加快了对该疾病治疗方案的研究。根据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感染引起的原理,临床治疗从抗病毒入手,少数患儿由柯萨奇病毒B引起,感染后机体能产生长久免疫力,但A组中的其他型病毒以及肠道病毒能再次侵入引发疾病。目前,临床上并没有药效明显的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调整生活习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摄入维生素、保证睡眠等提高机体免疫力,通过物理降温等手段缓解发热症状,不仅给患儿及其家属带来痛苦、负担,还疗效不佳,成为了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7]。因此,临床将研究目的转向缩短患儿痛苦时间即加快临床症状如流涎、咽痛等的恢复,提高治疗疗效。
随着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临床出现了一系列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抗病毒药物,具有一定疗效。药理学研究指出,热毒宁由于具有解毒作用而可被用于疱疹性咽峡炎,其注射液主要涵括青蒿、栀子、金银花三种植物成分,其解毒作用机制为直接杀灭腺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并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双重作用减少病毒,同时还具清热效果,利于缓解发热、疱疹等临床症状[8]。本研究中,热毒宁注射液具有62.00%的临床疗效,证明其有效。近年来,药理学研究者从穿心莲下手,提取其内酯,合成了炎琥宁,该药物的显著作用为消炎清热,作用机制为加强中性粒细胞吞噬病毒的作用,同时,炎琥宁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对患儿产生镇痛、镇静的作用,缓解了患儿痛苦。本研究中,炎琥宁静脉滴注具有60.00%的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指出病毒感染情况下,机体细胞会经诱导产生一种具有杀伤作用的糖蛋白,即干扰素。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为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杀灭病毒感染细胞,同时诱导未感染的细胞产生胞浆酶形成保护作用,防止病毒扩散。临床以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α为原型,制成重组人干扰素α1b,加强了干扰素原有的广谱抗病毒作用,同时,其还通过提高T、B细胞的免疫能力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属于人工被动免疫。因此,本研究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临床总有效率最高,达80.00%,高于热毒宁和炎琥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热毒宁组的热退时间长于其他两组,炎琥宁组的咽部疱疹消退时间长于其他两组,干扰素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其他两组,三组的流涎消失时间比较无差异。发现热毒宁和炎琥宁两种药物各有优劣,不相上下,相比之下,干扰素α1b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三组患儿的心肌炎、腮腺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的总发生率均不高,比较无差异,证明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适合在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三种药物各有优劣,比较之下,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表现出一定优势,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