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疾病感知对健康促进行为及疾病控制状况的影响

2019-10-15 06:08刘庆苗涂修毅周秋娴
广州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慢性病条目维度

刘庆苗 涂修毅 周秋娴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卫生院(广州 510445)

目前,慢性病(限定在非传染性慢病范围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是世界范围内首要的死亡原因。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康复等通常主要在家中进行,因此提高慢性病病人管理疾病所需知识、技能、信心及正确的疾病认知尤为重要。疾病认知是决定病人行为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1- 2]。积极的疾病认知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3]。近年来,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逐步增强,疾病认知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以往常规的诊疗实践和健康管理教育中,医护人员往往忽视了病人自身对疾病的理解,而仅仅停留在指导和治疗措施上[4]。如何为慢性病病人自身调节控制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供有益的信息,使其改变不良疾病的认识,积极应对疾病,提升其慢性病控制能力是当今慢性病治疗和管理领域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本研究自2017年7月—2019年2月对龙归地区慢性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疾病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以及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并对其健康控制状况进行分析,为制订针对性的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疾病感知及健康行为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龙归地区2017年7月—2019年2月我院诊治和管理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患者300名。入选标准:经临床确诊为常见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病程≥3个月,病情相对稳定;年龄满18周岁及以上;思维清晰,精神正常,具有一定理解表达能力;病情许可,知情同意并能够配合者,依从性好;有随访可能。排除标准:理解沟通障碍、意识不清;有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合并严重的脑、肝、肾、躯体疾病;经研究者解释后拒绝合作者。

符合入选标准共有300例患者,其中男138例,女162例;年龄39~94岁, 平均(61.05±9.5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8例,初中129例,高中或中专等59例,大专及以上4例。职业:退休189例,工人52例,务农4例,其他17例,无业38人。婚姻状况:已婚258例,离异7人,丧偶35例。共同居住者:独居14例,与家人同居286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3例,医保248例,自费49人。237例有高血压病史,178例有糖尿病病史,28例有高脂血症病史,9例有心脏病病史,25例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病程:0.5~22年。吸烟史:不吸烟202例,已戒烟18例,吸烟80例。饮酒史:不饮酒247例,已戒酒31例,饮酒22例。

1.2 调查工具

1.2.1 自编一般资料问卷

该问卷由研究者自设而成,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临床资料包括疾病诊断、病程等。

1.2.2 中文版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the 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

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对患病的感受和认知[5- 6]。该量表共9个条目,包括认知(条目1,2,3,4,5)、情绪(条目6,8)以及理解能力(条目7),第9个条目为关于病因的因果关系问题(请按照次序列出3个最重要的因素,您相信这3 个因素导致了您的疾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病因是……),每个条目采用 0~10分计分(其中反向计分条目为第3,4,7条目),总分为0~80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负性感知越多,感受疾病症状越严重。

1.2.3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的修订版本(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revise,HPLP-ⅡR)

HPLP-ⅡR量表[7]是符合健康促进模式框架下预设的6因子结构,根据我国人群特征,在HPLP-Ⅱ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该量表共有6个维度,分别为健康责任、运动锻炼、营养因素、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压力应对。量表采用Likert式4级评分(从不=1,有时=2,经常=3,常规进行4),各维度总分除以条目数即为该维度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促进行为越好。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分为3个水平:低等水平得分<2分,中等水平得分2~3分,高等水平得分>3分。

1.3 调查方法

由专人进行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解释问卷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求调查者独自填写,对于客观原因限制者由研究者使用统一的语言进行询问后代为填写,问卷填写完当场核对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5份,收回有效问卷 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36%。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疾病感知和健康行为采用统计描述,患者疾病感知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采用Spearson和Kendall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2.1 慢性病患者BIPQ各维度得分情况

慢性病患者BIPQ总分为(36.15±9.32)分,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慢性病患者情绪得分高于5分,理解能力、认知得分4~5分。见表1。

表1慢性病患者BIPQ各维度得分情况 (n=300,分,

2.2 慢性病患者的病因认知

计算各得分后发现,大部分患者认为其患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前十位依次为衰老(38.7%)、食物和进食习惯(38.3%)、操劳过度(35%)、压力和烦恼(30.3%)、遗传(家族性)(19.7%)、我自己的行为(17.3%)、我的情绪状态(12.7%)、家庭问题或烦恼(10.7%)、我的免疫力下降(10.3%)、饮酒(9%)。另外,4.7%的患者表示不清楚病因,认为患病纯属偶然或运气不好。

2.3 慢性病患者HPLP-ⅡR得分情况

慢性病患者HPLP-ⅡR均分为(2.78±0.40)分,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2。从表2可见,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营养因素、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健康责任、运动锻炼。

表2 慢性病患者HPLP-ⅡR各维度得分情况 (n=300,分,

2.4 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状况

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状况见表3。

检查指标数值体质量指数/(kg/m2)24.4±3.2男腹围/cm87.5±7.0女腹围/cm87.8±8.9收缩压/mmHg150.6±16.9舒张压/mmHg80.9±11.0空腹血糖/(mmol/L)5.85±1.80血清胆固醇/(mmol/L)6.17±1.24血清甘油三酯/(mmol/L)2.18±1.5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mmol/L)3.63±0.93

2.5 慢性病患者疾病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

慢性病患者疾病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分析见表4。慢性病患者对认知、理解能力的负性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均呈负相关(P<0.01),即慢性病患者的理解能力越差、感受疾病症状越严重,以上负性感知越多,其健康行为越少,越不注意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表4慢性病患者疾病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 (n=300,r)

*为P<0.01

3 讨 论

3.1 慢性病患者疾病感知的情况

疾病感知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又被称为疾病认知,是指个体在疾病状态或健康受到威胁情况下,通过个体的认知评价及对疾病的情绪表述,唤起自身的心理应对反应,从而对疾病的认知评价起重新修正和调节的作用,进而影响病人的最终康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BIPQ总分为(36.15±9.32)分,情绪得分高于5分,理解能力、认知得分均4~5分。结果表明,慢性病患者情绪感知水平较差,理解能力、认知的感知水平一般:负性情绪较多,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较差。大部分慢性病患者认为自己的疾病会永远持续至终生,但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表示对自己的疾病不太清楚,不太了解病因、发病机制、预后以及预防保健等,但会按照医务人员或者身边人的嘱托坚持每天吃药治疗。提示医务人员在日常的诊疗中需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选择适当时机,并告知其疾病可能导致的后果,提高其遵医行为。家庭成员也需积极参与,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参与监督其生活行为。绝大部分患者虽表示疾病对情绪没多大影响,但同时表示很关切自己的健康与疾病,表明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困扰。患者接受了患慢性疾病的现实,并希望能保持健康长寿。医务人员应当教导患者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充分肯定个人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大部分患者通过服药控制疾病,并认为目前接受的治疗(药丸等)对疾病的控制治疗起了较大的作用,对自己的疾病控制表示满意。认为经受的疾病的症状比较轻,对生活的影响很小或者几乎不影响生活。这提示患者可能会忽视了其他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分单纯依赖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利于有益于健康的良性行为的养成。

大部分患者把患慢性病主要原因归结于衰老(38.7%)、操劳过度(35%)、压力和烦恼(30.3%)、遗传(家族性)(19.7%)等外部因素,而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情绪困扰等考虑较少。这与丁莎[4]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患者普遍认为自己患病多出于无奈,并不受自己长期以来的行为方式、应对方式的影响,由此自然会产生宿命论,顺其自然,治疗缺乏主动性、生活方式照旧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3.2 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状况

表3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在体质量、腹围、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控制不理想,没达到目标值要求的范围,尤其在血脂方面控制较差,血压值偏高,大部分患者超重甚至肥胖,女性的腹型肥胖表现较男性明显。可见,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不容乐观,表现出代谢综合征的症状与体征。提示慢性病患者在疾病治疗中仅仅注意到血压、血糖等的单纯控制,但往往忽略了疾病整体的治疗、预防与其他不良因素的控制。

3.3 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情况

健康促进行为是指个体为维持或促进健康,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而采取的行为,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合理情绪管理、避免危害健康的行为及定期体检等[9]。本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HPLP-ⅡR均分为(2.78±0.40)分,健康行为处于中等水平,提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仍有待提高。慢性病患者中,运动锻炼维度得分最低。慢性关节疼痛、肢体无力等行走功能障碍、对运动不感兴趣、心肺功能下降以及对运动可能使疾病恶化等的担忧,是导致患者较少进行运动锻炼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恰当的运动锻炼,指导其勿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量力而行,可指导其进行较温和的运动,如伸展运动、散步、慢走等。慢性病患者健康责任维度处于低等水平,表现为极少参加健康教育讲座、看有关健康方面的杂志或电视及主动寻求健康知识,可能与本研究中大部分为老年患者有关,同时文化程度较低,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或者对健康知识不太感兴趣。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理念,鼓励其主动进行医疗咨询,获取医学帮助。患者的压力应对和人际关系得分分别为(3.02±0.59)分、(3.05±0.65)分,处于中等水平。良好压力应对和人际关系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患者的健康,应指导其保持平和的心态,鼓励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疾病的康复。患者自我实现的意愿不大,这容易使其对生活产生倦怠,对生活缺乏激情及热情。医务人员应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其积极性,帮助其正确认识目前的疾病状态和充分评估自己,投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健康饮食行为对个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可幸的是患者对饮食比较注重,知道自己患有慢性疾病及认识到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后,相应地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和行为。

3.4 慢性病患者疾病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

疾病感知是疾病有效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疾病感知能够预测健康行为[10],疾病感知在患者对健康行为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1-13]。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认知与健康促进行为密切相关。表现为慢性病患者对认知、理解能力的负性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均呈负相关(均P<0.01)。患者对病病的负性认知越严重,即疾病病程越长,症状越严重,越容易认为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自己的患病状态,从而产生倦怠心理,无法坚持健康行为。医务人员应在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的同时,强调慢性疾病的可控性,疾病即使不能治愈,也可以通过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措施控制疾病,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此外,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越高,文化水平越高,越容易理解哪些行为对疾病有益,哪些行为会使疾病恶化,从而产生较好的健康行为,其健康行为水平越高。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需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了解健康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改变不良行为,并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

综上所述,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及疾病控制密切相关, 疾病感知在患者对健康行为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慢性病治疗控制的效果。慢性病患者正确的疾病感知可促使其坚持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控制疾病的发展预后。医务工作者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慢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不良预后及预防控制等,并详细解释慢性疾病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鼓励患者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改善患者的疾病感知,督促其定期就诊,强调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情绪调节的意义,促成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坚持,以促进慢性病的康复。

猜你喜欢
慢性病条目维度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光的维度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