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晓霞 杨爽 于芳芳 徐芳
心梗是目前心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心梗的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持续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1]。当前对于心梗患者,大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对于心梗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用心脏康复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2]。本院对心梗介入治疗的98例患者进行研究,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常规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措施加心脏康复护理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心内科2017年2月~2018年12月间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心梗患者9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排除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出血性疾病及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59.1±7.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58.9±8.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严密观察病情及不良反应等,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及心脏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环境护理 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房的环境设施,对患者的需求提供帮助,让其尽快熟悉环境,减少陌生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1.2.2 饮食及排便护理 让患者进食低脂、低盐、低糖、营养易消化饮食,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防止出现胃肠道不适,嘱患者多饮水,防止出现便秘。
1.2.3 自我保健护理 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保证睡眠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做舒缓的运动,如慢走、太极、瑜珈等,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同时密切注意健康状况,如有不适,出现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早期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3]。
1.2.4 心理护理 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如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应及时进行安慰,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因不能正确认识疾病所产生的焦虑。
1.2.5 健康教育 反复叮嘱患者终身随诊,定期复查,按医嘱坚持服药,并随身携带药品,如出现疾病症状,就地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症状缓解及时就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4]。
1.2.6 介入治疗后护理 治疗后3 d,护士应视患者的身体状况,帮助患者下床活动,1~2次/d,10 min/次,以不疲劳为宜,介入治疗1周后,适当增加活动量,以增强心肌功能,活动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不适,应停止活动。介入治疗3个月后,患者可增加活动量,可步行、体操、打太极等,以改善心肺功能,运动中如出现头痛、胸闷、晕厥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告知医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7、14 d的心理状态评分情况。应用HAMD、HAMA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焦虑状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7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4 d,观察组HAMD、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7、14 d的HAMD、HAMA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7、14 d的HAMD、HAMA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心梗是心内科急症,病情危急,发展迅速,常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5]。目前对于心梗的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梗介入治疗能使患者闭塞的心血管再通,心肌供血恢复正常,从而对心肌因缺血所导致的坏死进行预防或减轻,介入术后常规护理措施只关注患者的身体需求,忽略患者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影响患者恢复。术后应用常规护理加心脏康复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6-8]。
本院对98例心梗介入治疗的患者开展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加心脏康复护理。护理7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HAMD与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4 d后对照组HAMD评分及HAMA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心梗介入治疗患者增加心脏康复护理,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康复,宜在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