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听”

2019-10-14 17:19张蓝木
关键词:听众交流数学

张蓝木

摘要:在“求真悟道”2019全国小学数学教育论坛上,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研讨课的主题是“倾听”。由此,在梳理小学数学课堂中“听”的现象的基础上,从教师的“听”和指导学生去“听”这两个方面提出小学數学课堂中“听”的策略,并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听”进行延伸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倾听知识偏差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2019年6月2日,在“求真悟道”2019全国小学数学教育论坛上,张齐华老师执教了研讨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研讨的主题是“倾听”。

课堂上,张老师先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倾听的内涵,即用耳朵、眼睛、心灵去倾听,做一个道德的、聪明的倾听者;再通过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的简单了解和对“既然大家对自己的答案如此确定无疑,那你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去听听别人的想法吗?”的充分讨论,让学生领略倾听的意义,即克服独立思考所带来的偏见,达成更完整、更准确、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

接着,在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环节,张老师出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说的同学要清晰地表达,确保所有同伴听懂你的想法”“个体依次分享结束之后,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并派代表完成一份更好的作品”“说的同学既要说一说你们现在的想法,也要说一说在组内交流过程中,你们出现过哪些其他的想法,后来又做出了怎样的改变”,驱动学生掌握倾听的策略,即“听的同学要认真听讲,努力听懂同伴的想法,并和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听的同学既要努力听懂台上同学的想法,也要思考对于他们的想法,你们团队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可以对他们进行质疑或补充”。此外,张老师还适时做出引导和评价,如“听懂同伴想法的请举手”“又发现同伴与你相同或不同的请举手”“你们小组的这位同伴选的是那个船?他是怎么表达的?”“刚才这个团队汇报时,说放弃了两个想法,是哪两个?”“听完这些同学的发言,你有何感想?”等,倒逼学生真正学会倾听。

这节课给了我很多启迪,促使我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听”进行了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和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听”的现象

庄子在《天道》中说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虽然原意是想说明语言在表达上的局限性,但就这两句话来说,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可贵之处在于传情达意。后人也由此得到一个广泛使用于教育的成语——言传身教。因为若离开了语言的表达,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心理学测试表明:人们通过视听觉所获取的知识约占全部知识的80%以上。而“视听”中的“听”正是语言表述时的直接接收方式。

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听与说,构成了交流的基础。这二者之中,笔者认为,听为说的基础。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在母体内胎儿的听觉就已存在,离开母体之后婴幼儿发育的过程也是从听周围人说到自己牙牙学语的一个由“听”到“说”的过程。甚至不难发现,婴幼儿的生活语言能力与日常所接触的他人的语言表达有关。

那么,由此引发的思考是: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听的是什么?学生听到的又是什么?学生知道如何去听吗?

【现象1】

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乘法口诀——

师(大声地)3乘8等于24,记住了吗?

生(大声、整齐地)记——住——了!

师(更大声地)4乘6也等于24,记住了吗?

生(更大声、更整齐地)记——住——了!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听到最多的是什么?是教师一再提问的“记住了吗”,是教师一再提高的音调。所以,学生通过这样的“听”,回报给教师更加大声和整齐的回答。但是,他们听到真正需要听的了吗?由此,他们能获得数学中关于乘法表述的能力吗?

【现象2】

黑板上,学生板演了算式——

师(指着板演中某一个错误的结果)同学们,这样做对吗?

生(齐)对!

师(很生气,大声地)对吗?

生(齐)不对!

师(满意地)对了。

这样的场景中,教师给学生的不是“听”的培养,而是对教师需要的猜测。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能真正打开思维深入思考吗?

【现象3】

考试前一天,教师在布置复习任务——

师今晚回家好好把第四章的内容复习一遍,记住了吗?

生记——住——啦!

师一定要认真看,知道吗?

生知——道——啦!

考完试,学生的成绩一团糟。教师看着学生的试卷,看不到复习的功效;看得到学生的错误,不知道自己教学的错误。

“好好把第四章的内容复习一遍”“一定要认真看”这里的“好好”与“认真”对应怎样的具体操作?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学生能够听出来吗?教师的经验使他们自己明确“好好”与“认真”包含着怎样的复习方式与过程,但是,学生能听出这样的理解吗?

贲友林老师在其专著《重新认识课堂》中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阐述“听”的问题——

美国的伊丽莎白·牛顿博士曾设计、组织过这样一个实验。她把参加实验的人分为两组,一组被指定为“敲击者”,另一组被指定为“听众”。敲击者的任务是在一系列大众熟悉的歌曲中挑选出一首歌曲,譬如《祝你生日快乐》,然后为听众敲打出这首歌曲的旋律;听众的任务则是猜出敲打的歌曲的名字。

牛顿博士让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敲击者预测听众至少会猜对一半。因为敲击者觉得这个任务实在是太容易了,大家怎么可能猜不出类似《祝你生日快乐》这样家喻户晓的歌曲呢?然而,实际敲出来的120首歌曲,听众只猜对了3首。

为什么120首歌曲听众只猜对了3首?

奇普·希思博士将这种现象称为知识偏差。因为听众事先并不知道敲击者所要敲打的歌曲,所以当敲击者开始敲打的时候,听众只听到了一些不连贯的敲桌子的声音。而敲击者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敲打的歌曲,他们一边敲桌子,一边在脑海里唱着那首歌。他们在敲打的时候,无法想象听众听到的是什么。实际上,听众听到的只是间断的敲桌子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在敲击者听来却是一首歌。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偏差。

知识偏差每天都在师生共同经历的课堂中上演。教师勤勤恳恳地敲击出自以为耳熟能详的“乐章”,但学生听到的也许只是黑板上发出的一些间断的“敲击声”。

这样的知识偏差之所以每天都在上演,就是因为“听”的不足,因为教师对学生想法和感受的忽视。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种种现象都在表明,关于“听”,我们需要指导和训练。因为“听”不是形式,不是教师口中“安静,认真听讲”的纪律,而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数学方面更好地思考与表达。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听”的策略

语文课堂非常注重听、说、读、写的指导与训练,这基本上也是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主线。但是,对于数学课堂,我们似乎忽视了“听”的培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又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课堂语言的学习时期,如果我们不能给予他们“听”的指导与训练,不能给予他们能够“听”得明白、具体的内容,那么,课堂必然成为教师自说自话的“一言堂”。

个人认为,可以从教师的“听”和指导学生去“听”这两个方面来实施。

(一)教师的“听”

教师真听,学生才能真学。教师有耐心听,学生才能有耐心思考。

1.提高自身交流与互动的能力。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目标与重要内容》一文中指出,应将“善于交流与互动”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这样的能力不足,就无法很好地倾听和理解学生,组织和指导相应的交流和互动。

2.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降低知识偏差。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和谐统一。因此,如果一味地从教师的教去设计教学,必然会出现知识偏差,也就会出现学生听不懂的现象。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过:“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自己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与别人的见解进行交换。”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以降低师生之间的知识偏差,让学生听得懂,并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交流。

因此,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和预想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着力于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和小伙伴聊一聊为什么圆规可以画圆。这个问题简单明了、指向清楚,学生听得懂,又能引发紧贴学习内容的非常丰富的交流。

3.耐心倾听学生回答,接受并引导学生面对回答中的出乎意料,给学生安全感。

学生往往少受约束,思维活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转换。数学学科又是极易触发思维活动的学科。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常常千奇百怪。这就导致一些教师觉得这些回答没有遵循自己的预设,浪费了课堂的时间,从而常常出现不等学生说完就明确告知“你这是不对的”,或者听到了也装作没听到等处理方式。这样看似保证了课堂进程的有序进行,实则是对“听”的一种错误示范。

学生往往处于模仿阶段,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因此,教师的言行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示范作用。教师缺乏耐心的倾听与不愿意接受不同想法的态度会造成学生同样的行为和态度。对于这样的情况,吴正宪老师在其著作《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中给出了很好的示例——

(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内角和。学生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并且已经渐渐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时,一位男生坚持说他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计算多边形内角和——)

生我和大家的方法有一点不一样。(将五边形从中心处向五个顶点连线,得到五个三角形)结果是5个180度,一共是900度。

生不对,他的方法肯定不对!应该是540度,他的结果错了!

生瞎逞能,这怎么能算对呢?

(在大家的评价声中,这位男生窘迫得不知所措。)

师看来,他的想法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有问题不怕,也别急着否定人家,重要的是我们一起进行深入思考。他的方法真的不行吗?

(教师的话让喧闹的课堂静了下来,大家一起观察讨论。)

师他的想法确实和剛才的方法有点不同,结果也多了好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在哪儿呢?能解决吗?

生(稍稍凝视图形之后,一拍脑袋,激动地跳起来)哦,我知道了!减去中间多出来的360度就行了。

师那好,还是你来给大家讲讲吧。解铃还须系铃人,咱们一起再听听他思考后的办法吧。

(听了这位男生的讲述后,其他学生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吴老师的课堂片段向我们展示了,对课堂上不合常理的回答,教师不是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倾听,不仅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从“听”出发,听到意外处,给予指导,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与更好地“说”。

4.认真倾听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开展课堂教学,愿意为学生的不明白而等待。

贲友林老师在其专著《重新认识课堂》中说道:“真正的听,标志是:教师听后所讲的与学生所讲的是彼此关联的。也就是说,紧承其后的教师的讲,应是顺水推舟的‘接着说,而不是另起炉灶的‘重新说;紧承其后的教师的讲,既基于学生的想法,又提升学生的想法。”教师这样的“听”后“说”,不仅给了学生“听”的示范,更让学生明白“听”什么、如何“听”,听完之后“说”什么、如何“说”。当学生所有的关注都在认真听和思考听的内容、准备听后的表达时,就不会去在意回答者的内容是否符合所谓的“课堂常规”,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嘲讽,营造出一个人人认真倾听、人人敢于表达的思维活跃的课堂。

在“求真悟道”2019全国小学数学教育论坛上,贲友林老师执教了研讨课《找规律》。通过现场教师随机报学号的方式,一位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被选中去到台上阐述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贲老师对这位学生结结巴巴甚至错误百出的回答,极为耐心地倾听,细致地捕捉微小的闪光点,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一步步引导他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更激发出其他学生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精彩认知。

(二)指导学生去“听”

对于课堂的主体——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如何去“听”老师、“听”同伴,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

1.复述:让学生学会听准他人的语言。

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可以通过请其他学生对回答者的表述进行复述,使学生明确:在听他人表述时,务必认真听,听准确。因为一切由“听”引发的后续活动,听准确是关键。

2.评价:让学生学会听清他人的想法。

课堂上,教师要把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及时请学生对同伴的表述做出自己评价。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听的时候留心同伴语言中的关键词,从而清楚他人的想法。

3.比较:让学生学会听懂他人与自己的异同。

在评价他人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他人与自己的异同。这样不仅能提升“听”的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在听的时候的思维活动,为后续的探究和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4.修正: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

“听”的指导和训练不仅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应该在课堂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组织学生小组或全班交流时,可以出示交流要求,明确怎么说、怎么听。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从同伴那里听到的促进了自己怎样的修正。这是对“听”的更高层次的指导和训练,因为这关乎学生自省能力的培养。一个善于自省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和不断地提升自我。

5.日记:让学生学会把所听所想用文字形式加以梳理归纳。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在其著作《小学数学教学论》中指出:“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给儿童提供了解释和反思他们在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儿童的理解与反思。”这里的交流既包括口头交流,也包括书面交流。而书面交流就包含了在数学日记里写下有关自己如何思考的报告。因此,数学日记这一作业形式,是学生课堂上“听”的梳理,是思考的延续,是为未来的“说”做的铺垫。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听”的延伸思考

传媒理论大师麦克卢汉提出的“听觉空间”(acoustic space)概念说明,耳朵不像眼睛那样可以聚焦、透视和分割信息,所以“听觉空间”是有机、流动、发散、包容的。由此,对于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听”,笔者还有以下几个疑问:(1)“听”是否只是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听”?(2)“听”是否还应该有其他参与者?其他参与者从哪个角度参与?(3)多媒體技术对于“听”的辅助作用可以怎样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听”,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究,由此努力构造一个满足时代教育需求、实现交流互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贲友林.重新认识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2] 吴正宪,等.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听众交流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听众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表达心情
休闲一刻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