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柱
摘 要: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新课程教育要求为指导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目前,教师已经掌握了新课程教育理念并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针对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了研究,为科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措施
小学科学是启蒙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并创建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科学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以下内容从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入手,并针对因素制定教学措施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科学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与教师未重视科学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传统教育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力度仍然存在,学校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主科知识的传授效果而忽视了副科教学对学生的作用,甚至还存在将科学课时替换成主科的现象。第二,科学教师专业素质较低。科学课程兴起至目前具有较短的时间,科学教育专业教师较为匮乏,导致学校开展的科学课程教育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岗后担任,而这些教师只是经历了简单化的教学培训,严重缺乏学科知识而无法保证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第三,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述两点因素除了影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外,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学科知识而不能创建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升。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注重科学教学
新课程教育理念对小学科学提出的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要实现科学素养良好培养需要学校与教师注重小学科学课程,还要加大科学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有效。当地教育部门应与学校共同采取培训措施提高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可聘请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师通过讲座的方式培训教师,还可以为科学教师提供外校进修的机会,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获取教学经验,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后能够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科學教材要灵活运用
教师深入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经常采用依照教材编制内容传授科学知识的措施,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创造性元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要灵活运用科学教材,合理化应用教材体现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采取整体理解课程教学目标、掌握科学课程重点与难点、挖掘教材中存在创新知识点,并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合理化安排三者的教学过程,在保证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点、重点与难点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理论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比较著名的几座桥,并为其讲解不同桥梁的设计理念以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时要求其分析建造桥梁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元素,之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造,鼓励他们先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在纸上勾画出自己想要建造的桥梁的样式,然后依据所学内容选择符合要求的纸张,再通过裁剪、粘贴、折叠等操作使之成为一座完整的桥,同时可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喜欢的元素,如卡通人物形象、花草树木、名言警句等,还可以进行拓展,利用彩泥等做出该座桥的周围环境,并放置其中,保证能够成为和谐的风景。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创造力会得到充分激发,且为了保证桥梁的稳固性和美观性,他们也会立足整体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良好的审美,同时有效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科学素养。之后,科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要求他们从桥梁设计理念、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入手分享实践经验,从而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其灵活思维,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不断增强本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稳定发展。
(三)始终保持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不只是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中注重的内容,科学教学中也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初始教学目标。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始终保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出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达到始终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小组合作法、提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例如,教师在教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构建生动的情境,为学生清晰且直观地展示一些微小的昆虫在放大镜下的全貌,由此在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更为准确地了解各种昆虫的身体构造,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有意识地放大昆虫的某一个部位,并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和讲解该部位的工作原理,如苍蝇的脚、蚂蚁的触角等,以此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之更加高效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认识和了解更多昆虫。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和体验,并有效探索出相关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进而不断强化其学习兴趣,同时不断提升其科学素养。比如,科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放大镜和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然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详细观察明确不同昆虫的身体构造,然后联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总结知识,之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观察教材中不曾出现的昆虫,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使之感受到动手的乐趣,同时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较多因素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应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进而实现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建康.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学周刊,2019,(14):40.
[2] 倪渊.构建小学低年级孩子的科学课堂--以小学科学谁轻谁重为例[J]. 才智,20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