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宁宁
[摘 要]区域地理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等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托。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进阶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积极性,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关键词]区域地理;进阶课堂;地理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84-02
一、进阶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1.区域地理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等的重要载体,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近年来的高考题看,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托。高考命题通过呈现世界地理或中国地理的图文等材料,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材整合角度看,区域地理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区域认知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可见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学习情况
区域地理知识庞杂,学生要想学好需要有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初中的区域地理学习中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答较综合的试题时举步维艰,这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软肋”。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考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采用“进阶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区域地理教学。
二、进阶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进阶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分为基阶课堂和高阶课堂两部分。基阶课堂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高阶课堂主要环节为答疑解惑。基本流程为:基阶课堂(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学习任务—基础知识检测—小组成员针对教师列出的问题合作探究)、进阶检测、高阶课堂(师生针对后期生成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直击高考。每一环节主要由小组合作完成,并对其进行量化考核。
三、进阶课堂模式应用于区域地理教学的策略
下面以“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和降水”为例,展示该模式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基阶课堂
(1)课前预习。由于本校学生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更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夯实基础,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做到既夯实基础又巩固知识。
(2)课上研讨。课上研讨主要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自主识气候,模块二:合作析原因。模块一是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基础知识检测,主要以识图检测和无图考图的模式考查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模块二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得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规律及成因。学生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模式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中国的气温。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从图中读取信息。
[学生回答]一月份等温线数值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一月份最低温在漠河,最高温在海南;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各异;四川盆地比同纬度气温高。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从图中读取信息。
[学生回答]七月份等温线数值总体上自北向南递增;七月份最低温在五道梁,最高温在吐鲁番;
[教师提问]对比两张不同月份的中国气温分布图,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一月份南北温差大,等温线较密集,七月份温差小,等温线较稀疏。
高考侧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读出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中的内容,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学生获取的信息进一步追问形成原因,从而生成课堂研讨问题。
课堂生成的问题主要有:①分析冬夏季气温等温线数值总体上由南向北减小的原因;②分别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③分析一月份南北温差大及七月份南北温差小的原因;④分析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的原因;⑤分析吐鲁番盆地和青藏高原分别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地区的原因;⑥每组找出一处等温线弯曲的地方,分析其弯曲原因;⑦总结归纳影响气温的因素。
小组成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整理答案,展示研讨成果。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参与,降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根据学生自己获取的信息设置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的能力。高中地理学习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提升。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分析“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意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二部分:中国的降水。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读取信息。
[学生回答]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学生生成的问题:我国降水量为何会呈现如此规律?天山北侧和青藏高原东南侧降水多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学生生成的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总结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学生回答]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
[教师活动] ①通过展示锋面雨带推移图和我国不同地区降水量变化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特点。 ②出示我国不同年份降水量折线图,让学生寻找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请总结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量逐渐减少;夏秋多,冬春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高中地理課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第三部分:分析气候与建筑、饮食、民俗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一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用于分析生活实际问题,且地理环境本身具有整体性,这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让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
2.进阶检测
进阶检测主要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是判断学生能否进入高阶课堂学习的关键。习题主要选取:①常考点,夯实学生基础;②易混点,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③变形变式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采取的形式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进阶检测习题,针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公布答案;小组间交换评判习题;公布各小组习题成绩;解答错误率较高的习题。
3.高阶课堂
高阶课堂中的主要环节是“答疑解惑”。这一环节主要基于问题教学理论,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答疑解惑”的“疑”来源于学生讨论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本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国的气候不仅与建筑、饮食、民俗关系密切,还与哪些地理知识相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让各小组用一定的时间合作讨论解答。
“答疑解惑”环节还可以选取相关的材料,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生疑、析疑的意识,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4.直击高考
选取近五年与“中国的气候”相关的高考真题。学生在解答时既要说出答案,也要说出思考过程或试题考查方向,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5.课堂总结与点评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选出优秀小组。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用进阶课堂模式是一种尝试,还有需要完善的部分,希望该模式能成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助推器,使区域地理的学习变得简单高效。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