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生成与社交媒体舆论塑造

2019-10-14 03:44赵永刚
新闻爱好者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社交媒体

赵永刚

【摘要】以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的方法对知乎社区关于“中国锐实力”的讨论做话语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三种话语:文化输出话语、反孔院话语和“锐实力”澄清话语。这些话语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官方的政治风向。通过社会网路分析发现,在讨论中意见领袖通过对议题的设置和协商,将讨论范围逐渐扩大,从而生成了以上三种话语;意见领袖之间、意见领袖与其他用户之间的复杂互动,最终塑造了社交媒体中的舆论。

【关键词】社交媒体;舆论研究;锐实力;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社会网络分析

自美國国家民主基金会于2017年12月5日发表《锐实力——不断上升的威权主义影响力》报告以来,西方媒体竞相转引,指责中国和俄罗斯利用经济和文化手段操控民主国家的思想自由和民主决策。英国《经济学人》对中国的批评尤为积极。其在2017年12月16日刊登封面文章《锐实力——中国影响力的新形态》(简称“锐实力”文章),将矛头引向中国,导致更多的媒体文章讨论中国“锐实力”。

面对西方媒体的舆论攻势,中国政府断然驳斥了“中国锐实力”的论调,将其定性为新版的“中国威胁论”。国内一些学术文章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提出了应对西方“概念陷阱”的策略。但迄今没有研究调查中国公众对“中国锐实力”的态度,而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1],因此,本文旨在调查社交媒体知乎社区关于“中国锐实力”的讨论,分析其舆论形成的机制。本文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知乎“中国锐实力”讨论中的主要话语有哪些?第二,这些话语的生成反映了社交媒体怎样的舆论形成机制?

一、中国学者对“中国锐实力”的回应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锐实力”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或学术评论。毛莉揭示了“锐实力”背后西方国家的霸权思维和双重标准[2]。刘擎指出,“锐实力”的提出标志着西方意识形态从向外扩张转向对外防御[3]。张国玺、谢韬认为“锐实力”概念体现了西方对中国国家实力上升、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功的焦虑和恐惧[4]。胡钰、沈沁怡梳理了各种“实力”概念的嬗变,指出从“软实力”“巧实力”到“锐实力”的概念谱系暗含不对等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对抗性的本质。[5]少数研究提出了应对策略:跳脱西方媒体和思想界的“议题设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为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6]。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从宏观的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传播策略视角对“锐实力”进行定性的评论,但缺少对社会公众意见的关注。而社交媒体以高度参与性与互动性为特征,对塑造公众的现实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观念越来越重要[7]。因此,社交媒体话语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热点[8]。基于此,本文拟对知乎“中国锐实力”讨论做话语分析,以揭示其中包含的话语和其反映的舆论塑造机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以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studies,简称CADS)方法探索知乎讨论中的话语。CADS借助语料库来分析话语中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将语料库量化方法与话语分析的质性方法平衡结合,以得到客观完整的结果[9]。运用CADS分析社交媒体话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0]。第二,以社会网络分析来解析讨论中话语生成和舆论塑造的机制。社会网络分析是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艺术和技术[11],是基于中心论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可以直接找出在整个社会网络中最具影响力的节点[12]。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理清知乎讨论中用户之间、用户与观点之间的关系,从而直观地呈现话语生成和舆论塑造的过程。

(二)自建语料库

知乎是一个网络问答社区,各行各业的用户通过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13]。2018年1月29日,知乎上贴出问题“如何评价外媒给中国贴上的‘锐实力标签?”该问题收到了66条回答和787条评论,被520人关注,被浏览340197次(截至2018年10月20日)。研究者下载了所有的回答和评论,建立“中国锐实力”讨论语料库(Chinas sharp power discussion corpus,简称CSPDC)。每个回答和其对应的评论单独存为一个文本。问题页面中也包含10条评论,单独存为一个文本。语料库总计67个文本,去除用户信息、回答时间、投票等信息,经中科院计算所汉语词法分析系统分词处理后,得到39758个形符。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CSPDC中的话语

主题词指的是一个语料库(观察库)中在统计上频数明显高于另一个语料库(参照库)的词语,是一个语料库中话题的指标[14]。采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 3.5.7,以现代汉语语料库ToRCH2014 Corpus[15]为参照库,得出CSPDC中的主题词表。由于虚词对主题的揭示没有意义,所以本文仅分析前100个主题词中的实义词。研究者参照索引行对这些实义主题词做了语义分类(见表1)。

对这些主题词的搭配分析和索引行分析发现,CSPDC中存在三种话语:文化输出话语、反孔院话语和“锐实力”澄清话语。这里的话语指的是“特定社会活动领域内依赖语境的语言符号实践,与一定的宏观话题相关,且包含不同社会活动者的不同观点”[16](89例)。

1.文化输出话语

文化输出话语围绕主题词文化(562例)展开。文化是CSPDC中排名第一的主题词,其强搭配词为(统计参数为互信息值,频数≥10)载体、特有、传统、内涵、流行、宣扬、输出、产品、推广、传播、中国。这11个搭配词和文化一起,呈现了关于“中国应该输出何种文化”和“如何输出文化”的辩论。

知乎用户质疑所谓“特有的文化内涵”,相对于传统文化,更青睐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更多地和带有明显负面含义的词语共现,如所谓的、不喜欢、倒退、自吹、垃圾、不可能。而流行文化更多地和带有正面含义的词语共现,如能接受的、精神寄托、有生命力、实用、深入群众。

文化的搭配词宣扬、输出、产品和传播都是CSPDC中的主题词,它们所在的索引行涉及文化输出的意义、文化产品、文化输出的方法以及不同国家文化输出之间的对比。多数知乎用户认为流水线产品更有市场,其典型案例是中国手游碧蓝航线和美国电影。知乎用户对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做了对比,认为美国电影、好莱坞大片“传播了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推广了美国文化”,中国电影也传播了中国价值观,但前者的吸引力远高于后者。

和文化产品相关的是对文化输出概念的辩论。输出和文化互为搭配词,在54例索引行中共現,其中有14例是关于文化输出概念的。典型的观点是“文化输出是个商业概念”“文化输出是建立在本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的”“文化产品的输出即是文化输出”。15例索引行涉及中国文化输出的方法和障碍,其中大部分是对相关部门“干扰和误导”的抱怨,如有那俩局拦着就别想着文化输出了,抱着熊猫、汉服、三字经自己边上玩儿去吧。关于如何输出中国文化,西方、美国和日本的文化输出方式被视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如日本的动漫强,我们做出更好的;美国的电影强,我们推出更好看的。

2.反孔院话语

孔子学院是CSPDC中排名第二的主题词,由于孔院和孔子学院所指相同,研究者将二者合并,得到257例索引行。这些索引行呈现的是知乎用户对孔院的反对、否定和澄清、辩解。孔子学院/孔院与其他几个主题词密切相关:儒家、孔子、弟子规和四书五经。它们反映了很多人对孔院的误解,而误解本身就是孔子学院的最强搭配词。一些人觉得孔子学院就是教授儒家思想和经典著作的。对于这些误解,很多人出来澄清(83例),其中有通过类比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澄清孔子学院的功能的,指出“孔子学院……就是个基础语言教学机构”。孔子学院的日常工作是用作澄清的主要内容,而这围绕着主题词“教”展开。教的“主要是汉语/中文”和其他东西,包括中国的“地图”“气候”“日常生活”“高铁与航空科技”。

但对孔院真正的质疑在于对其实际作用的评估。在这方面,孔子学院/孔院的搭配词有推广、传播、钱。不少人认为孔子学院“没用”“鸡肋”“low”“对年轻人毫无吸引力”。更严重的是,孔子学院被认为是在“浪费钱”“撒钱”“扔钱”“砸钱”“烧钱”“花大钱办小事”。

在对孔子学院作用的澄清和辩解中,其他主题词浮现出来,包括对外汉语、外国人、学。自称对外汉语教师的用户基于亲身经历,指出误解是由于对孔院“不了解”“不懂”造成的,孔院向外国人介绍、推销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了解、接受、认识“真实的中国”。但包含外国人学汉语/中文的17例索引行中,有14例显示他们学中文是为了赚钱,这有力地反驳了上述澄清。

对孔子学院的正面辩护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能只看到孔子学院花钱而忽视、否定其作用;第二,应该允许孔子学院在实践中犯错;第三,孔子学院具有重大意义,即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以抵消外媒的负面信息,是中国对外传播的有益尝试。

在反孔院话语中,用户马前卒,也称督公或督工,被其他用户频繁提及(54次)。他在回答中提到了2010年“孔子学院网站天价中标”一事,暗示汉办搞“内幕交易”,从而引发了很多评论。对54例索引行的分析发现,其中61.1%批评马前卒的观点;18.5%支持他,谴责了汉办的贪污;其余索引行表现出中立的态度。

3.“锐实力”澄清话语

“锐实力”澄清话语正面回答了最初的问题。包含锐实力的索引行(53例)就内容可以分为6类。

第一类(18例)正面驳斥了“锐实力”概念,称其为“中国威胁论的变种”“舆论战的开始”“伪命题”。一些回答者更进一步将“锐实力”概念应用在西方国家,如海盗起家的西方列强恰恰最精于锐实力。实际上,炮制“锐实力”这一称谓,同样体现了西方列强的锐实力。

第二类(12例)对比了锐实力和软实力,认为“所谓的锐实力就是西方的软实力”,揭示了西方的双重标准,如西方是爱国主义,中国是民族主义;西方是软实力,中国是锐实力;西方的捐赠粮食叫人道主义,中国的发展生产力叫新殖民主义。

第三类(8例)通过引用和翻译“锐实力”文章解释了“锐实力”概念。

第四类(7例)表现出自我否定的立场,批评中国文化输出的方法,如拒绝兼容并包,拒绝文化多样发展,守着花岗岩脑袋固步自封,一味花大钱去硬推广某些锐实力,怕是只有死路一条。

第五类(5例)反映了中立超然的态度,如认为所谓的这些“锐实力”根本算不上什么实力,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所以不感到高兴;认为“锐实力”在国外怎么运行都跟我的切身利益无关,所以也不感到气愤。

第六类(3例)提示讨论话题被带偏。

(二)话语生成与社交媒体舆论塑造机制

以上的三个话语中只有“锐实力”澄清话语与最初的问题直接相关,而文化输出话语和反孔院话语是被添加到讨论中来的。那么这三个话语在讨论中是如何生成的,又反映了怎样的舆论塑造机制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工具Gephi来检视意见领袖之间、意见领袖和主题词之间的关系。意见领袖最初被定义为连接大众传媒和人际网络的节点[17],为简明起见,本研究将意见领袖定义为获得最多赞同的回答者。据此,研究者选取了被赞同最多的10位回答者作为意见领袖。

10位意见领袖的回答被各自保存为文本,并参照ToRCH2014得出每个文本中的主题词,再将这些主题词与表1中的主题词对比,选取二者相同的主题词作为一类节点(主题词节点),将意见领袖作为用户节点。用户与主题词之间的连接是无方向的。同时,如果一名用户回应或提及另一名用户,则视为用户节点之间发生了连接,这类连接是有方向的,权重最高。不同的连接关系及其权重见表2。据此生成意见领袖和主题词的加权混合网络,如图1所示。大节点表示意见领袖,小节点表示主题词。图1显示,孔子学院、锐实力和文化是意见领袖回答中的三大主题词,而主题词节点涵盖了表1中66%的主题词。具体而言,孔子学院出现在8位意见领袖的回答中,锐实力和文化各出现在4位意见领袖的回答中。换言之,在知乎讨论中,意见领袖设置了议程,确立了讨论的主题和方向。另外,有5位意见领袖明确提及马前卒、督工或督公,表明他们的回答至少有一部分是对马前卒回答的回应,这使马前卒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正是马前卒将孔子学院引入知乎讨论中,并指责了汉办的内部交易。这引发了其他意见领袖的澄清和反驳,逐步将讨论扩展到其他话题,完成了对反孔院话语和文化输出话语的添加。

四、结语

本研究识别了知乎“中国锐实力”讨论中的三种话语。知乎用户对文化输出展开辩论,反映了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讨论者对中国文化输出负责部门的失望。在辩论中,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方式被视为成功的榜样。反孔院话语反映了知乎用户对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机构的普遍否定,而对孔院的澄清和辩护多基于亲身经历角度的展开。只有“锐实力”澄清话语直接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尽管有些用户表现出自我否定或超然的立场,大多数用户通过引述“锐实力”文章原文,分析西方的双重标准,探讨炮制“锐实力”背后的政治意图来驳斥“中国锐实力”的论调。尽管整个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问题原旨,但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官方的政治风向。文化输出话语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反孔院话语显示了知乎用户参与国家反腐运动的热情,同时也揭示了国家战略与普通民众认知之间的差距。许多人对孔院的攻击完全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孔院的职能。而“锐实力”澄清话语实质上附和了中国对西方“锐实力”舆论的官方立场。

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三类话语的生成。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在讨论中意见领袖设置了议程,其他用户通过赞同或反对、回答或评论的形式参与讨论。通过意见领袖之间、意见领袖和其他用户之间的复杂互动,最终塑造了社交媒体中的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外主权冲突情势下基于修辞策略的国家舆论研究”(14BXW04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一岚.反向社会情绪:舆论引导的靶标:以“山东非法疫苗案”和“雷洋案”为研究对象[J].新闻爱好者,2016(12):35-38.

[2]毛莉.“锐实力”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24(001).

[3]刘擎.2017西方思想年度述评[J].学海,2018(2):191-209.

[4]张国玺,谢韬.澳大利亚近期反华风波及影响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8(3):26-34+64.

[5]胡钰,沈沁怡.从“锐实力”概念演变看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与话语创新[J].中国记者,2018(4):59-62.

[6]王新影.西方语境下的“锐实力”概念解读及应对[J].教学与研究,2018(7):95-102.

[7]MOSCOVICI S, DUVEEN G. Social Representations: Explor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0.

[8]JONES R H, CHIK A, HAFNER C. Discourse and Digital Practices: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Digital Age [M]. London: Routledge, 2015.

[9]PARTINGTON A, DUGUID A, TAYLOR C. Patterns and Meanings in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Studies (CADS) [M]. Amsterdam:Benjamins, 2013.

[10]TORNBERG A, TORNBERG P. Muslims in Social Media Discourse: Combining Topic Modeling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016(13): 132-142.

[11]汤汇道.社会网络分析法述评[J].学术界,2009(3):205-208.

[12]相德寶,张文正.全球媒体社交网络转型:网络、结构和影响力:基于全球报纸社会网络的分析[J].新闻界,2017(12):85-90.

[13]李娜,胡泳.社交媒体的中国道路:现状、特色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2014(12):5-11.

[14]BAKER P. 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 [M].London: Continuum, 2006.

[15]许家金.ToRCH2009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2014.

[16]REISIGL M, WODAK R.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M]// WODAK R, MEYER M.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2009.

[17]LAZARSFELD P, BERELSON B, GAUDET H.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4.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

编校:王谦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社交媒体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