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传统 深化课程改革

2019-10-14 08:02印仁德
中小学校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统整评价生活

□左 亚 印仁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明确提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 其中强调更加注重以德为先, 更加注重全面发展。 教育现代化要培养的不是传统的人,是现代人,教育所培养的现代人必须具备21 世纪的核心素养, 包括创新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1]现代人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积极性、自主性、创新性。积极性意味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学习力;自主性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领导团队组织,即领导力;创造性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充满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的行为改造世界,即创新力。

无独有偶,陶行知先生早期提出过 “三力论”, 是指学生应掌握生活力、 自动力和创造力这三种必备能力。[2]它是20 世纪30 年代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生 “核心素养”。 其中, 陶行知先生基于生活教育理论下的生活力主张, 直指康健生活力、劳动生活力、科学生活力、艺术生活力和社会改造生活力,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可操作性,有效改变了当时教育与生活分割的现状。当然社会发展演进到今天,生活力所涵盖的能力亦呈出更加多样、更加现代的发展趋势。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构建新时代的“生活力”新模型

在借鉴陶行知 “三力论”的基础上,重庆市合川区凉亭子小学以学生生命成长为出发点, 厘清了“生活力” 的时代价值, 即顺应时代发展的 “生活力” 教育是以学习力、 创新力和领导力为核心内容的小学生 “新三力” 模型。 该模型是我校对过去二十多年 “身体强健、 自律自强、 意志坚定、家国担当” 的 “军警”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价值的再认识、再提高,我们厘定了 “生活力”课程哲学,确定了“生活力”课程理念,建构了 “生活力”课程体系,统整“生活力” 课程实施, 把握 “生活力”课程评价,探索出了一条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教育之路。凉亭子小学 “生活力”新模型是深度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样态, 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中散发出独特魅力。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构建了“生活力” 教育价值体系, 它是“向上生长” 的、 “创造生活” 的、“提高生活能力” 的生活力教育,其教育目标是通过六年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会融通、心灵温润、有家国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

凉亭子小学 “生活力”新模型中,“学习力”是学生成长的活力、能量,是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 是学生获取知识、 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3]“创新力” 指的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 “领导力” 是整合或优化内部和外部资源, 以达成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能力。[4]学校以共性为基础、 个性特征为表征, 创立了 “生活力” 新模型(见图1),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提供了永久的动力。

图1 “生活力”新模型

二、 厘定 “生活力” 课程哲学、理念、体系

经过实践与总结,我们厘定了“生活力”课程哲学、理念和体系。

课程哲学: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 资源条件和未来发展的目标,坚持 “生活教育” 哲学, 以道德品质端正、 教学做合一、 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我校课程的教育内涵和基本向度, 并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品位,实现 “唤醒每一位师生的生命活力,使生活更加润泽、丰富、强健”的发展愿景。

课程理念: “生活力” 教育的课程建构的意义在于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 促进儿童本能的发展,教学应从儿童的经验和能力出发, 提倡 “教学做合一”; 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共同生长,根植于儿童的社会生活本身, 课程亦应营造适于儿童生长的生活情境。[5]根据这一要义,学校的课程理念则相应体现为:通过师生共同创新课程资源,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参与、体验、感受、思考、探究、 倾听而享用这个世界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向上生长、 创造生活和共享生活的能力。

课程体系:我们秉承生活力课程理念,把 “新三力”的共同要素和个性要素贯穿在学校所有课程之中, 从而建构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 “齐步课程” “自觉课程”“潜能课程”。 “齐步课程” 构成的基础学力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力和道德素养; “自觉课程” 构成的发展性学力课程, 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力和特色发展;“潜能课程”构成的潜在学力课程,旨在发掘学生优势潜能和未来职业能力。 三大类别的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共享、 选择、 生长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三、统整新课程体系实施

学校传承创新,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全面实施 “生活力”课程(见图2)。一方面,抓好统整,增强课程领导力。组建 “生活力”课程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让策略和机制能产生于教师,扎根于课堂。经过实践与研究,用 “统整”概念将学科知识以 “单元知识”形成进行统整。如语文教材根据生情、学情统整为5—7 个单元的知识点, 增加经典、 书法、 主持、 诵读等内容, 以提高学生大阅读、 大书写、大辩论等能力, 有效形成语文素养。 又如 “童眼看世界” 课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观察社会,调查研究,据实报道,涉及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融通,学生积极主动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统整化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触类旁通,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另一方面,立足课堂,撬动学习方式变革。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课程发展与教学实验的实验室。[6]学校以 “实施合川区 ‘行知品质课堂’ 提升工程”为契机,建构起 “1333”生活力课堂模式。

“1” 即围绕一个核心——生活力; 三个 “3” 分别指: “全体”“全面” “全程” 三个维度, “激趣感知”“体验共建”“拓展延伸”三个平台, “学习力” “创新力” “领导力”三种能力。“激趣感知”,就是让学生在创设的 “生活场”中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体验共建”,让学生亲历 “自主感悟—互学深悟—师助真悟”三部曲,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把课堂变为思想深入、思维碰撞、交融交织的互动交往。语文学科,运用 “思维导图”载体,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数学学科,运用 “手型模式”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分别建立了体验共建的个性化模式。“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会的东西通过总结提升,回归生活,从而形成生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成为师生共享生活、 创造生活的殿堂, 引领师生的生活向上、向前发展。[7]

四、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图2 “生活力”课程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与特点, 遵循适合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建立完善了评价工具,开展师生合作共建的多元多维评价,让 “生活力”课程评价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一是评价内容多维。既评价过程又评价结果,既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又评价综合素养。 “自觉课程” 体系中, 采用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动手能力、 合作能力、 分享意识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我们的评价是学生、 家长、 教师、学校的多元主体、 多向互动、 合作共建的评价。比如评价 “学科拓展课程”,我们采用小组合作评价,并让家长参与赏析,并在大型活动时予以展示。 三是评价方法多样。我们通过采用问卷式评价、 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成长点滴进行痕迹式评价, 评价每个学生在自我管理、班级项目认领、完成成果等项目中的表现并装入学生成长档案, 将劳动之星、 学习之星等 “星级少年” 评选结果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参考。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但重视学生的基础认知素养,还重视学生分析、批判、创新等认知素养,用多种评价策略激励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与迁移性。

猜你喜欢
统整评价生活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