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初步应用分析

2019-10-14 07:06俞秋华姜敏炎吕亚军黄骏朱小波蒋锋王强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胸骨胸腺脂肪组织

俞秋华 姜敏炎 吕亚军 黄骏 朱小波 蒋锋 王强

前纵隔肿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其中主要病理类型为胸腺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1]。传统的前纵隔肿瘤切除首选胸骨正中切开术,能提供最好的手术视野,确保肿瘤的完整切除,并能应对术中各种突发情况,一度被认为是此类手术的标准术式,但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2]。随着胸腔镜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单侧经胸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已基本取代胸骨正中切口,然而,仍存在术中纵隔脂肪组织残留、术后胸部切口慢性疼痛等缺点[3]。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以其创伤小、视野好、术后疼痛轻等优点而受到胸外科医生的关注[4-6]。近年来,本科室开展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单侧胸腔镜与剑突下胸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为前纵隔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1. 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5月于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前纵隔肿瘤患者。病例纳入标准:①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②行增强CT扫描排除侵犯主动脉、气管、无名静脉等周围重要组织器官;③术前向患者详细交代手术方式及相关可能的并发症,遵从患者意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CT扫描发现病变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包绕大血管或伴有远处转移者;②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病情较重,不宜手术者。

2. 分组:根据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前纵隔肿瘤患者23例,其中男性15例,中位年龄44岁(32~72岁);女性8例,中位年龄52岁(40~65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行单侧胸腔镜手术18例(对照组),行剑突下胸腔镜手术5例(研究组)。

二、 手术方法

1. 对照组:双腔气管插管,麻醉成功后健侧卧位,常规三孔胸腔镜手术方式,根据肿瘤在前纵隔的位置确定手术切口,术中尽量切除前纵隔脂肪组织及胸膜,按常规胸腔镜操作完成手术,放置胸腔引流管。

2. 研究组:单腔气管插管,患者取仰卧“人”字形分腿位,在剑突下取一个1.5 cm垂直切口为观察孔(本组未切除剑突,以免切口过大致CO2泄露),经剑突和胸骨后向上钝性分离胸骨后间隙,沿膈肌上缘胸膜外潜在间隙,向左、右分别钝性分离至近锁骨中线肋弓下缘处,各置入5 mm穿刺套管为操作孔,于观察孔置入10 mm穿刺套管,置入胸腔镜,充入CO2正压8 cmH2O(1 cmH2O=0.098 kPa)(图1)。剑突下入路的优点是可以很好地显示双侧的膈神经。手术开始时首先打开双侧纵隔胸膜,仔细辨认双侧膈神经,距膈神经1 cm处向前纵隔方向切除胸膜,使纵隔向后下降,两侧膈神经之间有更大的手术视野和全景。然后,将所有纵隔脂肪从心包剥离,到达胸腺下方。胸腺从心包剥离的顺序应从脚侧至头侧,从右膈神经至左膈神经,向上直至左头臂静脉。充分解剖心包处胸腺有助于游离左头臂静脉时牵拉胸腺,并且能够通过向下牵拉胸腺充分暴露胸腺上角。在离断胸腺上角的时候,应确保离断处充分止血,防止离断处组织朝头侧回缩后止血困难。术毕充分膨肺,彻底排除胸腔内CO2,放置剑突下引流管;若术中行肺部扩大切除及明显肺损伤,可经剑突下切口放置胸腔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三、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采用术后疼痛评分法(Prince-Henry)评定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情况。

四、统计学处理

图1 剑突下胸腔镜手术切口,其中红色箭头指向双侧肋缘下切口

结 果

一、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考虑与手术初步开展,仍处于学习曲线有关;研究组术后24 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二、 手术及随访情况

两组患者均按预定方式顺利完成手术,肿瘤标本切除完整,对照组行肿瘤+周围脂肪组织切除术,研究组行肿瘤+全胸腺切除+周围脂肪组织切除术。其中研究组1例出现纵隔肿瘤侵犯左上肺,同时行左上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为胸腺癌。患者均无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对照组1例出现术后左侧眼睑下垂,随访后有好转,余无其他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均顺利出院。术后病理胸腺瘤14例,胸腺囊肿4例,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畸胎瘤2例,胸腺癌1例。胸腺癌1例术后行放化疗,所有患者随访至今,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讨 论

目前,对于前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单侧的经胸胸腔镜手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术后胸部切口的慢性疼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始尝试剑突下胸腔镜手术[7-8]。在单侧的经胸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中,外科医生常常无法很好地暴露对侧的纵隔脂肪组织以及膈神经,难以做到心前区下纵隔脂肪的彻底切除,极易造成脂肪组织残留,同时提高了对侧膈神经的损伤概率[5,9]。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术中的肿瘤及周围脂肪组织的彻底切除与预后关系紧密[10],考虑到即使是Ⅰ期胸腺瘤仍存在复发可能,建议行全胸腺切除+周围脂肪组织切除术。2012年时,Suda等[11]首次报道了对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行经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术中未采用胸部切口,有效减轻了术后切口疼痛。而术后胸骨的完整能够杜绝胸骨感染乃至骨髓炎的可能[12]。与经胸胸腔镜手术相比,剑突下胸腔镜对于前纵隔肿瘤的头侧视野较好,且能够清楚辨认双侧膈神经,一旦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可迅速行胸骨正中切开术,无需改变患者体位,节约宝贵的抢救时间[3]。

剑突下胸腔镜手术存在多种手术切口的组合,包括剑突下切口+双侧肋缘下切口、剑突下切口+双侧胸部切口、剑突下切口+单侧胸部切口、剑突下单切口等。根据文献[8,13],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初步开展时建议增加双侧肋缘下两切口或者双侧胸部切口,取得常规胸腔镜类似的操作角度,避免器械干扰,增加手术操作空间。待手术娴熟后,可调整切口数量或改为剑突下单孔手术。当然,由于剑突下手术操作受限,仍存在诸多限制,不建议初步开展的单位经此途径行复杂手术或巨大纵隔肿瘤的切除。

剑突下入路具有独特的优势,允许同时进行双侧胸腔的操作[14],对于熟练开展的大中心,甚至可以在剑突下单孔同时进行双侧胸部复杂手术。单中心数据表明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是纵隔手术的一种极致微创,能够充分暴露前纵隔肿瘤,可进行肿瘤的扩大切除,甚至同期行肺部手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轻切口疼痛[15]。同时也指出,此类手术需要由单孔胸腔镜手术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实施。在胸腔镜胸膜活检术中,剑突下胸腔镜手术也有明显的优势,它允许同时探查双侧胸腔,避免肋间切口导致的术后疼痛,甚至患者可以在术后24小时内出院[16]。Suda等[17]于2015年首次报道了剑突下机器人胸腺切除术,它不仅具备剑突下胸腔镜手术的所有优点,而且机械臂能够帮助外科医生在狭窄的空间更容易进行精细操作,有望进行更复杂的手术。国内大中心的临床早期结果也证实剑突下机器人手术安全、有效[18],但是机器人设备昂贵,学习成本高,手术费用高,难以在地方医院推广。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本科室开展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从传统的单侧三孔胸腔镜手术,直接转变为剑突下及双侧肋缘下三切口,未行胸部切口,能够有效减轻胸部疼痛,但目前仍缺乏剑突下及胸部切口术后疼痛比较的大样本数据。本组剑突下入路手术未行胸骨抬高,采用人工气胸即可充分显露胸骨后手术区域,且对于无名静脉、膈神经等重要术野显露清晰,可能也和开展病例数较少相关,尚未遇到前纵隔前后间隙明显缩短(如扁平胸、胸骨异常凹陷或大心脏等)的情况,必要时需要购买特定的胸骨抬高装置[19]。另外,术前胸部增强CT排除肿瘤侵犯重要器官,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选择了风险较小的患者,这对于起初开展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是必要的,然而随着剑突下手术技能的提高,越过学习曲线,将逐步扩大剑突下手术的适应证。

综上所述,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是胸部微创手术的进一步提高,值得推广、普及,但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学习曲线,建议初步开展的单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猜你喜欢
胸骨胸腺脂肪组织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CT胸腺厚度联合视觉评分对非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胸腺异常的诊断价值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CO2激光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胸骨结扎带固定胸骨在成人前正中切口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