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水柔
摘 要: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心理学的应用,这证明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当然,要想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还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这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及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合格的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以便利用心理学强化人力资源的管理,确保心理学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细节当中。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心理学知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加透彻的了解工作人员的需求,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更加倾向于人性化的管理,是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前提,为此,文章对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心理学;管理人员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在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确保所有工作人员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人力资源会采取恰当的措施,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挖掘员工的潜在价值。此外,人力管理常用考核、激励等手段,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以便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确保企业的战略目标落实到实处,达成预期的发展目标,这些均是以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战略为前提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的内容较为繁琐,员工的流动管理、薪酬管理及选拔招募等,均从属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范畴。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较大的转变,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模式中,而是以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为前提,管好人、用好人。因此,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极为必要,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在不断拓宽应用范围。
一、心理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含义
从表面上看,对员工进行的管理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企业经营与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除经济效益外,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因素,进一步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具体的说,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完全局限于管理员工当中,还要做好优秀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此外,面对既有的工作人员时,应采取恰当的手段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水平,最为常用的手段就是开展定期的培训与讲座。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会利用严格的考核和激励制度等,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调动其积极性,形成凝聚力,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1]。
总得来说,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员工,而是人力资源管理要想达成提高管理效益的目标,同样需要以员工为基础,客观分析员工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帮助员工一起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得员工有更多的精力投放于企业建设与发展中。心理学包含多个学科,本文以管理学为基础对心理学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便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维护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一)科学性
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事管理为主,这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雏形。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人事管理逐渐成为了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管理体系,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在吸取先进理念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打造而成,具备科学、合理的特征。
(二)综合性
经济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指明了全新的方向,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当中,也不再将员工作为唯一的管理对象。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客观分析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还综合考虑了不同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及企业发展的影响。如今,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高对政治及科技的重视,充分融合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是在综合考虑各个管理细节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体系,带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三)复杂性
“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直观的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思想及性格均有所不同,生活经历带有明显的差异,这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管理难度相当高。实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客观分析人的心理变化及活动,并在其中找到潜在的规律,制定与之相对的管理措施。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经过客观的预测及分析后,针对员工开展的管理,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不具备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并不是固定的,经常发生与预期进化偏离的问题,进一步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四)社会性
人力资源管理具备明显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管理人员才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后,人力资源管理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为此,人力管理人员应灵活的应对社会变化,将社会环境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为前提,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切实可行,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中的心理学应用
(一)心理学在人员选拔中的应用
人员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人员选拔,才能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人才[2]。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会从客观情况及主观条件两个方向入手进行人员选拔,工作特点条件及环境等均属于客观情况,而主观条件是指被选拔人员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及能力等。不同职业的工作需求不同,目标不同,对人们的心理品质及素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每个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及评价。这不仅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还受到后天生活条件及社会实践的影响。实际选拔人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环境、工种的需求,还要客观分析职业对人文心理品质的要求。为此,管理人员可在选拔人员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试,这些测试带有一定的共性,均与心理学相关。
1、性向测试
针对被选拔人员进行性向测试的原因在于确定个人的特殊能力,明确其专业及职业需求,客观判断应试者与哪些专业相符。经调查发现,当一个人从事与自身专业及性向相符的职业时,会以更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取得成绩。
2、能力测试
要想明确被选拔人员各方面的能力,需要对其进行能力测试,能力测试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及表达能力等。被选拔人员的智力水平及能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密切相关,表现为正比例的关系。
3、兴趣测试
只有真正对该工作岗位有兴趣,才能投入到工作中,端正工作态度。因此,兴趣对个人工作及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相对于没有兴趣的人来说,有兴趣的人可在工作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二)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育人环节中的应用
所谓育人环节指的是开发并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借此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改善其效率及质量低下的问题。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知识开发、技能开发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最为核心的就是指能力开发,这也是应用心理学的关键环节。管理人员应摸清员工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心理需求,利用与人的发展规律相符的形式对员工的能力及资源进行开发,确保员工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切实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用人环节中的应用
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开发、工作态度还有绩效管理等,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從心理学角度入手,正确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心理学应用于用人环节中的体现,借此利用恰当的心理学措施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员会通过建立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机制的方式培养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员工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建立的奖惩机制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体现,是强化心理学的重要途径[3]。此种背景下应用的心理学强化分为负强化及正强化两种,是引导员工行为、端正员工态度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心理学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的最佳途径。因此,管理人员应提高对心理学的重视,基于心理学应用的视角,确保其应用于人力资源的细节管理当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心理学理论及实践为前提,改善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克服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借助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及技能水平。这不仅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也为企业和单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在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日渐提升的背景下,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钱金华.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5(2):52-53.
[2]王珊珊.浅析激励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7(16):199-200.
[3]田大力.浅谈教育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