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静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奇特绚烂、丰富多彩,极具特色和风采,它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良好的教学资源。感受、探索民俗文化的精髓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本文即对民俗文化进行简要概述,并分析当前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民俗文化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应用
将民俗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衔接起来、将民俗文化应用到民间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是近几年来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趋势,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感悟与认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把握舞蹈内涵与情感,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在应用民俗文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才能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教学作用。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说民俗文化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厚而悠远的文化遗产。而民间舞蹈正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折射,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高校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民俗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因此民俗文化的有关应用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1]。总体而言,我們可以将民俗文化与民间舞蹈划分成三类,包括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草原文化与蒙古族民间舞蹈、绿洲文化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这三种民俗文化以及民间舞蹈的产生与不同区域人民的生活、情感有巨大的关系。农耕劳作的生产活动方式影响着汉族民间舞蹈,农业为主的经济社会背景导致汉族民间舞蹈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秧歌、灯舞等。而草原文化是一种开拓性的动态文化,勇气、活力是草原文化的内涵,并且蒙古族人们大多过着牧放生活,所以蒙古族民间舞蹈自然流露出豪放、自信的风格特点,“盅碗舞”就很好地展现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点,舞蹈舒展流畅、热情奔放。绿洲文化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以及商业文化于一体,在绿洲文化影响下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也很好地传承了绿洲文化的特点,大有西域歌舞宴饮遗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以“赛乃姆”为代表,舞姿柔媚动人,表演风格别致。
二、问题分析
就现阶段而言民间舞蹈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俗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下面即展开具体分析:
(一)文化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相脱离
文化理论教学对民族舞蹈教学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文化理论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舞蹈文化涵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渗透到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途径。然而虽然很多高校民间舞蹈专业已经开设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等有关的文化理论课程,但实际上这些文化理论课程与舞蹈技能、技术教学存在相脱离的现象,文化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之间缺乏衔接[2],导致不能有效发挥出民俗文化在民间舞蹈学习中的作用,影响教学效果的呈现,进而又促使教师及学生忽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材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高校民间舞蹈教学选用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落后,非常不利于民间舞蹈现代化教学,一方面,校方在教材选择上没有经过仔细的考量,多数高校一直沿用原有的教材;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民间舞蹈教材内容不够完善,没有根据时代变化及教学需求来调整教材内容,导致教材内容合理性欠缺,缺少时代元素。
(三)教学模式不够科学
目前的民间舞蹈教学还是较多的根据教学大纲指导的计划来开展课程设置工作以及教学,这是一种相对保守、安全的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大部分学生,这也是高校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原因。然而其实这种教学模式仍存在明显的缺陷,虽然教学大纲是依据民间舞蹈学习要点制定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呈现出不够科学的状态,过于僵化,难以凸显民间舞蹈的个性、特色以及创造性,不够灵活且缺乏情感教学投入,并不能很好地贴合民间舞蹈教学的真正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民间舞蹈人文情感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有缺陷
民间舞蹈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缺陷也是相对突出的问题,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尽管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已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还十分缺乏实践,并没有真正推广到民间舞蹈教学中,大多数高校的民间舞蹈教学还是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动作示范教学、讲授等,总体来说,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死板,不够多元化。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对学生舞蹈内涵、情感的把握与融入的指导,传统教学方法将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舞蹈动作的标准性与规范性,教学侧重点严重失衡,导致学生难以真切领悟民间舞蹈的内涵,影响表演气质与民间舞蹈内容的衔接。而且,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方法下,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进而阻碍学生舞蹈张力的释放。
三、应用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也分析了几条民俗文化的有效应用策略,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一)把握民俗文化内涵
造成上述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民俗文化内涵的把握不够深刻,导致民俗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适应不良,所以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明确民俗文化内涵都极为重要,也是最首要的一步。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体悟精髓,在此基础上,将理解注入教学中,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保障后续教学的有效性。
(二)应用适宜教材
教材的适合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有关教材的订购应该经过仔细的考量,尽量选择最适合的民间舞蹈教材,另一方面,针对与教材内容,在展开实际教学之前还要通过分析、考查,取消一些不合时宜的教材内容,进一步筛选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另外,对现有的民间舞蹈教材素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挖掘、拓展、加工、整合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索,结合时代发展以及教学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更好地对民间舞蹈教材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的编排[3],使之成为能高效培养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教材。
(三)教学模式科学化
对于上文提到当前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僵化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更加注重民间舞蹈课程的优化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首先,校方可以根据学生舞蹈学习实际情况以及兴趣,开设一些民俗文化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拓展民间舞蹈教学,也有助于促进民俗文化在民间舞蹈中的深入渗透。其次,除了借鉴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还可以多利用当地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将其融入民间舞蹈教学中,结合当地特色,给舞蹈教学增添亲切感,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推進民间舞蹈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联系也是优化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良好措施,民间舞蹈专业可以与民族历史学、地理学适当进行交叉教学,以更好地深化民俗文化,打破学科禁锢,加深教学的深度。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教育行业不断发展下,教学方法也越发多种多样,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渗透、融合民俗文化,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新型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方法多元化,本文在此重点介绍民俗情境引导法以及欣赏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与民俗文化的渗透教学。首先,民俗情境引导法,通过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兼具学习性与趣味性,民俗情境引导法中的情境主要由角色设计、仪式设计、场地设计构成[4]。在不同的民间舞蹈角色、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仪式以及具有带入感的场地的配合下塑造出了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者,欣赏法,顾名思义欣赏法主要通过带领学生对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比如藏族人民特色歌舞,这就非常适合结合欣赏法进行教学,借助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带着学生去感知、欣赏藏族民俗文化及歌舞,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然的环境去了解、吸收不同的民俗文化,进而将其融入舞蹈中。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而言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并将民俗文化内化到舞蹈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策略更好地应用民俗文化,本文也探讨了几条民俗文化应用策略,包括深刻把握好民俗文化的内涵、应用适宜的教材、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以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希望这些建议能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云鹏.知其舞,知其所以舞——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民间舞蹈[J].民族艺林,2017(01).
[2]叶玲.论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民俗文化渗透[J].艺术评鉴,2017(17).
[3]段曌.民族文化在艺术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运用[J].艺海,2017(12).
[4]张娅妮.普通高校民间舞课堂“民俗情境导引法”教学构想[J].北方音乐,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