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问题逐渐被社会各界关注,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提高小学生美术能力,引导学生激发对美术教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教学方式,全面改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阐述美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现代美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美育教育;应用与分析
一、前言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尤为关注。其中,小学美术教学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个体存在,即能表现出艺术本身的抽象色彩,也是作者与欣赏者感性表现。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美术素养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以及思维能力,实现现代美育教学。
二、现阶段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美术教学是培育学生美感、推动学生直观思维的重要课程,但现阶段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依然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仅靠单一的讲解教学方式,对小学生展开教学知识内容,这种局限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美术教学失去兴趣。此外,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缺少与学生互动性,对于美术重要知识点,教师则是通过简单的描述使学生练习,不仅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也无法实现美术教学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全面改善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教学措施,推动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轻松 、愉悦的美术课堂,以培养小学生美感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进而将美育贯彻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现代美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
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激发想象力,进而提高创意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导,为学生构建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丰富的画面,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且停留在课堂主题中。此外,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情境中,应注重情境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如情境教学过于抽象,会导致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思维存在一定抽象,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采取现代化,且符合学生思维的相关元素,促使学生在观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对“美”有一定的认知。例如:在讲授《记录色彩》一课中,该课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色彩冷暖变化,并通过色彩表达自身情感,加强学生审美认知能力。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利用丰富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学生在观看中提高观察能力,且可以运用色彩表现情感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色彩造型的方法,熟知色彩冷暖规律。首先,教师应利用四季变化的风景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四季中蘊含的色彩以及规律,促使学生在观看中建立对“美”的感悟,进而利用引导性问题,如“同学们发现四季有什么变化吗?”“那你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心理有什么想法吗”“同学们可以说下对每种颜色的感悟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同时,也引导学生思维积极探索美的领域,进而开展后续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导入,可以有效地将原本枯燥的内容转为形象性,在刺激学生感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进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推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利用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美
美术源于生活,且表现形式也是通过生活。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存在着诸多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美的资源,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内容,并利用多元化教学措施,加强生活与美术的关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发现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美术兴趣,也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综合素质,实现美育渗透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二十年后的学校》一课中,该课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构建未来学生,并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模型,了解学生布局以及对未来学习的规划,进而在制作中,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又如:在《静物写生》一课中,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展示相关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艺术风格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此外,在欣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热爱生活“美”的人文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导致学生存在局限教学中,更无法满足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需求。在新时代背景教育环境下,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将美育教育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对“美”的认知,可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加快其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日后在美术领域立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作者简介:赵菁超(1992.4-),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