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摘要:《上帝的宠儿》(又名《莫扎特之死》),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彼得·谢弗的经典之作,该剧以宫廷乐师萨列瑞对莫扎特的种种嫉妒和迫害为线索,为我们展示了音乐天才莫扎特传奇的一生。剧中主角萨列瑞是一位对于音乐有无限热情的音乐家,他一心一意只求在音乐领域可以青史留名。但莫扎特的出现使得萨列瑞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其远超于萨列瑞的音乐天赋和与萨列瑞水火不容的创作理解,使得萨列瑞最终难以抑制自己的嫉妒之心而沦落为一个迷失自我背离信仰的宫廷杀手。萨列瑞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本文将从萨列瑞人生的三个阶段来浅析这一形象。
关键词:萨列瑞;人物形象;信仰
一、极具信仰的音乐天才
毫无疑问,最初的萨列瑞是一位对于音乐有着极度热忱的音乐家。不同于其他以音乐作为谋生手段的同行,萨列瑞对待音乐有着极高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第一幕晚年的萨列瑞对自己的独白之中可以看出,他认为“音乐是上帝的艺术,时间也改变不了他”,更认为自己应该“能够参加在意大利漫长的历史上歌颂上帝的作曲家的行列”。这种对音乐崇敬和追求使得萨列瑞在音乐创作时不免会倾向于去选取“英雄”“史诗”等宏大的题材,但这种崇高且浮夸的作品,恰恰和莫扎特将创作目光聚焦普通人的音乐观念相反。二人在音乐审美观点上的巨大分歧,成为后期萨列瑞对莫扎特态度产生激化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创作上萨列瑞有些偏激,但是不能否定的是萨列瑞具备着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他年纪轻轻就创作了许多为宫廷贵族所喜爱的音乐作品,并早早地成为皇帝所欣赏的宫廷作曲家,这些成就都与他的才华是密不可分的。除了过人的才华之外,萨列瑞还是一位真正可以为了音乐而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人,他“洁身自好”“为同行谋福利”、努力的歌颂上帝……这些行为虽然看起来充满着滑稽和戏谑,却恰恰映射出他对于音乐的崇敬和热爱。但可悲的是,萨列瑞这样一个有极高音乐才华、对音乐充满虔诚的人,并没有实现他所日夜以待的梦想,反而逐渐成了他自己所最为不齿的杀手,一个音乐天才就此沦落。
二、迷失自我的宫廷杀手
天才往往恃才傲物不拘一格,正因如此天才可以冲破传统的时空束缚来清楚的俯视这个世界,莫扎特就是这样一个用音乐俯视世界的天才。在第一幕第五场,萨列瑞初遇莫扎特后便很快被莫扎特所演奏的小夜曲所征服,他感觉自己“好似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却惊叹于这样的音乐“竟来自这样一个家伙,我亲耳听到的,这样一个伤风败俗的娃娃”!对于始终在努力摸索着“上帝声音”的萨列瑞来说莫扎特是难以忍受的,因为他不仅彻底打破了自己的毕生追求更是推翻了自己的信仰。从此,萨列瑞便开始逐步堕入自己的心魔之中。在第七场二人的正式会面更加深了萨列瑞内心深处的嫉妒与憎恶。这种憎恨与厌恶,不仅是对于莫扎特那种难以企及的音乐天赋,更是对自己多年所遵循价值观崩溃的懊恼。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没有换来“上帝”的垂爱反而成了自己所最不齿之人的嫁衣,萨列瑞为自己愤愤不平。在嫉妒和憎恶的催化之下,萨列瑞亲手推翻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他辞去了所有“救济贫苦音乐委员会”的职务;他尽情地纵欲,将自己的女学生卡特琳娜纳为情妇,并试图勾引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茨;他处处打压莫扎特,终于让莫扎特在上流社会中身败名裂。但是这一切,没有让萨列瑞受到应有的报应,却反而促成了他当上了皇家乐队指挥,这一人生的進步更加快了萨列瑞信仰和价值观的崩溃速度,于是他进一步去迫害莫扎特并将其置于死地;进一步对理想中的完美自己进行报复、对自己遵循了数载的信念大肆破坏。这所有的行为使得萨列瑞终于击溃了原来的自己,成了冷血的宫廷杀手。
三、陷入自我谴责的失败者
当一个人信念崩溃之后,就会陷入一个怪圈:他会越发地否定、报复自己,竭力的追求自我的对立面,直至将自己肢解得支离破碎,然后才会在碎片中重新看清自我。萨列瑞就是这样。
当垂垂老矣的萨列瑞回顾往昔时,他陷入了一种深深地自责之中,以至于神经错乱。这种自责不光是对于一个无辜生命惨死的悔恨;而是一个音乐家对于另一个音乐天才的早逝懊悔——从此无数可能的音乐消亡于世;更是对于自己破碎灵魂的绝望——是自己亲手推翻了自己的信仰、背离了自己的追求。因此萨列瑞受到了自己在良心上的谴责,他选择了自杀。但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并不是让他一死了之,他必须活着来承受应有的报应:莫扎特在他英年早逝之后其音乐作品最终席卷全欧洲成了家喻户晓的音乐经典,反观自己却要背负荒芜的灵魂继续苟延残喘,而自己的作品也在一时兴起之后成了历史的尘埃。作为一个音乐家萨列瑞彻底失败了,他不光败给了莫扎特,还败给了自己的良心,更败给了历史。而莫扎特却赢得了作为一个音乐家所追求的永恒胜利。
四、结语
萨列瑞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性不光在于和莫扎特之间有着“既生瑜,何生亮”的天赋差距,更在于萨列瑞对自己信仰和价值观的全盘否定,这最终导致他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沦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萨列瑞这一形象也在警示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初心,即使面对苦难也要永不放弃,因为它们才是我们得以立身的根本。这应是我们从这部剧中所学习到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彼得·谢弗.上帝的宠儿[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李翔,杨舒涵.德高望重的宫廷乐师与谋杀天才的刽子手——《上帝的宠儿》的人格结构理论阐释[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31(04):43-45.
[3]刘希佳.《上帝的宠儿》萨列瑞信仰破灭探寻[J].戏剧之家,2015(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