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斗
摘要:中韩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清朝和韩国朝鲜朝的交流中,韩国朝鲜朝后期的金正喜是代表文人之一。金正喜出生于朝鲜半岛的忠南,从小接触清朝文物,24岁首次燕行。在燕京与翁方纲和阮元交流,加上交流与两位大文人门下的文人。归国之前,聚合纪念并送别金正喜。朱鹤年留画图来纪念,这就是《秋史饯别宴图》。归国后保持交流,并在朝鲜朝以交流来发展学问,书画。尤其学问上擅长于金石学,经学。艺术方面收容董其昌的南宗画风,并在朝鲜朝后期南宗画风的流行作了影响力。金正喜是不仅在朝鲜的大学者,并且是中韩两国的交流上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
关键词:清朝;金正喜;朱鹤年;秋史饯别宴图
一、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和韩国保持相近的关系,因地理位置临近,所以方便文化交流,贸易发展。中国是亚洲的中心国家,中华思想影响着周围许多大小国家和王朝兴亡,朝鲜半岛也经历过三国时代,出现过统一的朝鲜王朝。与中国的交流从时间顺序上排列有唐与新罗,宋元与高丽,明清与朝鲜。在朝鲜半岛上,中华思想影响悠久,从宋代的朱子理学传入朝鲜半岛,在明代,朝鲜王朝建立时,以儒教为本,与明朝结好士大关系。后来在中国清朝的建立时,朝鲜朝进入了后期。明朝灭亡后,原来的关系变到清朝结好士大关系。政治方面的情况如此,但在文化方面来说,不管中国和韩国处在历史上的什么王朝,皆保持了文化上的交流。而且这交流坚持到现在。
本文章里想叙述,中国清朝和朝鲜朝后期文化交流中的朝鲜朝的代表人物金正喜。在韩国,他是最著名的学者之一。而且评为善于书画。并善于金石学,经學。但是提出金正喜的学问成果之前,首先要论到的是他与中国清朝文人交流。他的学问成果的发展,可以说是从1809年,他24岁的时候,首次到燕京,亲眼看到当时的先进文化,学问,而且见到了当代最高学问的两位文人,翁方纲和阮元。金正喜见到他们,他们对金正喜的学问起了很大的影响。
二、金正喜生平
首先,金正喜是朝鲜朝正祖10年(1786年)承月城尉金汉荩的血统,金鲁敬和兪氏两家门的长孙,6月3日在忠清道礼山龙宫里的秋史古宅中出生。原籍庆州,字元春,号秋史,阮堂为代表。金正喜15岁时,他便开始追随朴齐家修习学问。因这学缘入门北学。而后向金正喜传授了新理念“清朝考证学”的大纲,对燕京学界产生了憧憬。
金正喜9岁,1794年1月,自伯父金鲁永被流放到远方开始,随着家门遭遇不幸,金正喜幼年时期的幸福与和平被打破。当年2月叔父去世,11岁,1796年祖母去世,次年伯父金鲁永去世,同年10月堂兄去世,12月祖父去世。由于家门的重担落在其肩上,他匆匆在15岁那年结了婚。此后,16岁那年的8月母亲去世,并在3年后,20岁年2月妻子韩氏去世,10月师父朴齐家去世,次年养母南洋弘氏去世。正因为如此,金正喜克服了自己的悲伤,专注于学艺。这时他已经诗人与书法家的名声向外界广泛传播。他生前的老师朴齐家访问燕京时带来很多书画名迹,早已对书法兴趣浓厚的金正喜借机用他的天赋异禀吸收了其中知识。另外,在朴齐家看来他立志北学的决心实属难能可贵,他在中国燕京引以为豪地向所见清朝文人们介绍自己的弟子金正喜。于是,金正喜希望能与燕京的名士们见一面。
终于纯祖9年(1809年)父亲金鲁敬任谢恩使副使赴燕京将24岁的金正喜以子弟军的资格令其共赴燕京。这在金正喜的生平中成为一个影响力较大的转折点,也成为他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动机。在这里他遇到了翁方纲和阮元,开始随其研究金石学,这使他向自我学问领域更加迈进一步。除此之外,他还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虽然短短的两个月,他在燕京体验到了精神层面绝对性的一次旅行。在回国之后他也不停地与清朝文人书信来往,这也给许多当时朝鲜朝的文人带来不少的影响。但宪宗六年(1840年)在他55岁,九月被判处长达八年间的济州岛大亭流放。与其身心上的苦难,加之被流放的三年,其夫人李氏引来了死亡。听着堂兄堂姐的被告之词,他以读书和书画方式升华自己的苦痛。因此,在他被流放到济州岛的过程中,他的艺术世界达到了脱俗的境界,并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书体—秋史体。并在宪宗10年,在他59岁那年他作了《岁寒图》。
金正喜更加努力地钻研清朝文化及其对中国学问,艺术的研究,并提炼出书论和写兰的画论。在宪宗14年(1848年)63岁的第二年,他将结束在济州岛的流放生活。回到首尔不到3年,又将在哲宗2年,他66岁时,再次被流放到咸镜道北青。
虽然,金正喜被流放到咸镜北道北青在满一年后放行,而是在其生父鲁敬的墓地所在地—京畿道果川的冠岳山下隐居,过着学艺和书画生活,指导后学。后来在哲宗7年(1856年)的10月10日以71岁的最后一篇日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三、金正喜与中国清代书画交流
如前所言,1809年金正喜在燕行致力于见一见主导19世纪北京文艺潮流的翁方纲而努力。这也成了他学问与艺术变化的契机。因此,他更加醉心于清代考证学,开始形成自己的学问和文艺观。金正喜想通过翁方纲接收清朝学艺倾向,在绘画交流方面也是集中于苏轼有关容。另一方面,除了与翁方纲进行交流,金正喜还与李鼎元,曹江,朱鹤年交流。
金正喜在燕京一行时,金正喜之前与朝鲜朝文人交往过的清朝文人,大都担任地方官职或回乡,而其中一些人已有离世。但依然还有翁方纲,阮元,铁保和曹江等人留在北京。金正喜与他们登门拜访进行交流。在这些金正喜遇到的清朝文人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曹江。金正喜抵达北京,通过曹江可与翁方纲会面。
并关于金正喜,曹江做了如下文章:
“東國有金正喜先生字秋史年今卄四 慨然有四方之志嘗有詩云 慨然起別想 四海結知己 如得 契心人 可以為一死 日下多名士 豔羨不自已 其趣尙可知也 與世寡諧 不作功令文字 放浪形骸之 外 能詩能酒 酷慕中州 自以謂東國無可交之士 今方隨貢使入來 將交結天下名士 以效古人爲情 死之義云”
金正喜见到翁方纲和翁门下的文人们交流,其中有朱鹤年,他将金正喜到期离开燕京之前参加宴会,给金正喜画一幅图。这幅画就是《秋史饯别宴图》,由朱鹤年画作并赠给金正喜。这幅画是在金正喜回国前记录告别宴。
目前该作品还未给世人介绍,其遗憾可通过李汉福临摹送给藤冢隣的临摹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排遣。在饯行宴会上,朱鹤年画完《秋史饯别宴图》题下以下跋文:
“嘉慶庚午二月朝鮮金秋史先生將歸出素冊索畵。悤悤不能多作,卽景寫圖。以誌一時勝會同集者揚州阮芸臺松江李心庵宜黃洪介亭南豊譚退齋番禺劉三山大興翁星原英山金近園錦州李墨莊揚州朱鹤年。”
金正喜和八名清朝文人參加了告别宴,金正喜为了记住此雅集,拿出一本空白画册,并托在场的朱鹤年画此图册。并且同坐一旁李林松作五言诗七首,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众清文人对金正喜的感情。
如此金正喜在燕京居留短短约三个月的时间,但与清朝文人的交流非常深刻。这交流持续到金正喜归国。归国后金正喜以书信来跟清朝文人交流。这书信交流中,金正喜保持与翁方纲,朱鹤年,阮元交流。主要谈论书法,金石学,碑学,经学等多方面的交流,而且加上绘画方面也有交流。
金正喜以董其昌的南宗画风为首,评价了朝鲜朝画坛。并且自己的绘画也随着南宗文人画风。金正喜还善于墨兰画,他以钱载,陈元素,赵孟坚,郑板桥的墨兰画学习。他与清朝文人交流时,收集了多量的扬州八怪的作品,画集。特别是郑板桥,金农。尤其是书信上问能否得到郑板桥集。这样他强调学古人作品,又是用笔强调左笔法和三转法,才能做出一副墨兰画。如此,当时金正喜以清朝文人的交流,在朝鲜朝后期金正喜的影响力极大,多人随着他的风格。这是在朝鲜朝后期画坛上盛行了南宗画风,但又能说限制南宗画风为主,其他的绘画创作的减少和退化。
如此的交流和收容,使朝鲜朝后期文化方面的交流发展的很大。金正喜在朝鲜朝后期上,在学问和艺术文化方面的贡献很大。因他对亲友,文人的影响极大。都想通过金正喜打听清朝学问的高意见和评价。这样朝鲜朝文人也开始希望与清朝文人交流,通过使节团和译官来交流文物。可以说,金正喜拓宽了与清朝交流的平台。如此,金正喜是论清朝与朝鲜朝的交流时,是绝对不能漏掉的人物。虽然在韩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他从事过有关中国清朝考证学的研究,而且在与当时的清朝文人的交流中,可以说是给两国留下了重要的研究资料的人物。因此,金正喜应该被视为中国清朝和朝鲜朝交流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