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义江
摘要:新兴木刻运动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鲁迅先生倡导发起的一种以木刻版画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艺术运动,它的创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反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艺术发展历程中有着深刻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之一,在抗日战争中,木刻版画以其取材便利,创作时间短和可复制性等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的传播,为记录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鲁迅;新兴木刻;民族精神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接触到了西方木刻版画并将其带入国内进行传播。他认为这种木刻艺术取材容易,创作简便,印刷也方便。很适合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进行艺术传播与文化宣传。从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传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作为宣传抗战、鼓舞斗志、唤醒民众的有力武器。新兴木刻为民族革命精神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时人们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一、新兴木刻的兴起
近代中国的门户在列强的枪炮声中被强行打开,西方文化也在这时不断地涌入中国,其中也包括了西方的各种艺术思潮。形形色色的艺术流派影响并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国画为主的艺坛。在众多艺术流派中,国人也在不断寻找一条能够挽救中国社会的艺术道路。在这样一个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时代里,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和广大革命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同帝国主义以及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英勇的斗争。鲁迅先生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高深的造诣,对美术思潮的研究也是极其深入的,此时正逢西方现实主义版画蓬勃发展,鲁迅先生意识到,现实主义版画所展现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正是此时中国社会所需要的。1931年8月17日到22日,鲁迅邀请了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在上海的一间日语学校举办了为期六天的木刻讲习班,为13名有志于版画创作的青年人传授版画创作技法,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天学习时间,却对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与推动作用,也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延安木刻运动。
二、西方版画与中国社会的融合
为了促进新兴木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鲁迅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搜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加以整理,提供给中国的版画创作者学习,除了大量购买西方版画印刷书籍和一些版画艺术家的原拓版画之外,鲁迅还自费编印画册,希望能为创作者们学习木刻艺术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打开创作思路。由于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传统艺术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也不乏抵触者。而鲁迅对西方艺术的传播持有肯定的态度,不过在谈到西方现代艺术时,鲁迅仍然认为艺术还是需要保持不同民族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作为一个新的画种,如何用它来表现时代特征与民族特点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该敢于用新的形式新的色彩来表现中国社会。鲁迅认为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偏离社会、远离客观现实、只观照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内容是无须木刻创作者学习的。西方版画只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对象,而不是不加以改造的就把西方版画拿来进行宣传,鲁迅先生提倡学习西方版画要结合中国传统木刻的特点与技法,从而发展我们自己的现代木刻艺术。通过宣传民族精神来表达中国人民对时代的控诉和对帝国主义的控诉。西方木刻中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正是我们值得借鉴的部分。
在鲁迅的不断引导下,反映社会的黑暗与革命者的斗志成了支持青年画家们创作版画的动力。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系列版画作品中,作者赵延年运用了强烈的黑白关系对比,描绘了亚非拉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之中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整幅作品画面简洁,主要是通过黑白对比来表现人物,只用了很少的灰色调子来增强画面整体的立体感。作品尤其注意对眼神的塑造,让观众能够从中体会到一种坚定的斗争意志,给人强烈的斗争意识。而在他的一幅早期作品《抢米》之中,则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这幅作品的长宽都只有小小的二十多厘米,画幅不大。但是人物动态极为丰富,每个人的动作都特别的夸张,所有的人物动作都围绕着米行展开,在画面中形成了一个焦点,使得整个画面复杂但不凌乱。赵延年特别擅长于用手来表达感情,手成了这幅画最突出的部分,无数双手形态不一,各有特点,但无不都在挣扎着试图把手伸向米行。呼叫声、撞击声、嘶骂声组合成“抢”的激扬交响乐。让整个画面也显得特别的张扬。倾斜的店门挡板,配以弧形与“之”字刀法,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气势。
三、抗战时期新兴木刻的再发展
抗战全面爆发之前,新兴木刻运动曾几度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打压,创作环境并不是那么的宽松。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文化政治环境相对来说宽松了不少,文学艺术也主要为抗战服务。国内形成了以重庆国统区和延安解放区为核心的兩大文化中心,其风格也各具特色。以木刻版画为例,国统区的版画西方色彩会更加浓厚,内容相对悲观一些,主要去表现社会的黑暗和战争的残酷。而延安的版画则显得要积极向上一些,主要表现解放区蓬勃的朝气。相比于国统区的版画,延安的版画得到的重视也更大。除了延安的创作条件不适合油画和国画的发展之外,版画制作的便捷和可复制性可以让党的路线方针在解放区得到更好的传播。为了抗战事业的需要,除了需要军事干部之外,艺术干部也是不可或缺的,鲁迅艺术学校应运而生,而版画则成为鲁艺里面核心的教学课程,这些都让延安木刻版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条件,成了全国艺术界的一股重要的抗战力量,鼓舞了斗志,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延安时期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意义不同。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都是服务于抗战的,因此它要求艺术创作需要通俗易懂,具有广泛性与普及性。由于当时人们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美术的认知更是少,如何更好地宣传革命路线就是需要艺术工作者去深入思考的,这些现实因素都要求版画创作必须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接受程度出发,既要考虑艺术性,又要创作出直观明了。因此,版画创作者把中国传统的木刻年画技法、剪纸等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创作了《丰衣足食》《得奖光荣》《豆选》《当敌人搜山时》等一批优秀的版画作品,详细地记录了解放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抗日斗争,也是研究延安抗战时期重要的图文资料。延安版画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创作者能深入人民的生活里去,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他们通常有着多重身份,既是艺术家,也是战士、农民。为了适应现实主义创作内容的更好阐释,兼顾大众的审美、直观艺术语言表现成为延安时期木刻的基本特点,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才成就了延安木刻在抗战时期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结语
为了促进木刻版画的民族化进程,鲁迅从理论高度对木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虽然没有用专著的形式进行归纳,但是并不妨碍在理论层面对那个时期木刻家们提供参考。鲁迅尤为提倡的现实主义风格正好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求相符,正因如此,木刻版画成了解放区主流的创作样式。当然,除了现实主义风格之外,其他的具有革命性的木刻风格在国统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让新兴木刻在抗战时期的文化宣传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新兴木刻运动就是抗战时期广大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纪录片”,它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记录从20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是如何反对压迫、反对剥削、英勇斗争,表现着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气节。时至今日,新兴木刻运动的创作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婧,殷晓蕾.20世纪30年代鲁迅“新兴木刻”与延安[J].艺术教育,2019(09):253-254.
[2]张毅.延安木刻的兴起与现实意义综论[J].陕西教育(高教),2017(04):11-12.
[3]张云翔.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对抗战版画的历史作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6):59-62.
[4]申佳宁.鲁迅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贡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1):252-253.
[5]隋旭.鲁迅弘扬木刻版画的原因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1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