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敦煌石窟艺术,如何将敦煌传统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使其在形式与造型上形成新的审美意趣呈现在大众面前,成为敦煌美术创作的一个较新领域。
关键词:敦煌飞天;元素;作品
一、敦煌飞天元素解析
近年来,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与喜爱。在敦煌艺术中,飞天形象因其优美的身姿被大家所熟悉和喜爱,成为宣传莫高窟的一张名片。飞天形象是古印度神话的产物,随佛教的传播来到中国。此时传入中国的飞天形象,不仅只是一种文化下的艺术产物,而是集中原、西域等多种文化要素的一个综合形象。而这种飞天形象在敦煌石窟中很少以雕塑形式呈现,多为壁画的形式来表现[1]。
笔者就莫高窟现存仅见的第437窟影塑飞天与其所在的壁面进行一个简要解构与分析:首先是动与静的呼应,龛楣上方,古代匠师通过飞天的体态扭动,衣裙飘带的摆动走势以及背景绘制有云气、花朵的流动感衬托,呈现飞天形象灵动飘逸的同时又极具飞动的生命活力感。使得龛楣上方一片满壁风动之势。这种动势与龛内端庄肃穆的主佛及两侧胁侍菩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呼应。使庄严规整的格局之中,增添几分生气,充满节奏与韵律。其次是构图布局上的对称呼应,整个中心塔柱西向壁面的布局安排上,主佛端庄肃穆坐于佛龛内中间位置,龛外两侧对称各站立一身胁侍菩萨;同样在龛外的龛楣之上中间位置一身立佛像站于中间,两边的飞天呈对称式向其靠拢。整个壁面上下呈现构图对称式呼应。在视觉上有一种平衡、稳定之感。最后是塑与绘的呼应,整个壁面是塑绘的结合呈现,壁面上方飞天形象是立体影塑,往下龛楣以平面绘制装饰图案为主,再往下佛龛以立体塑像位置,最下方又是平面绘制供养人形象。匠师依次将平面与立体穿插交织,使得整个壁面疏密有致,塑与绘彼此呼应衬托。由此可见,飞天形象及其所出现在的壁面,在整体布局上飞天作为配角,配合呼应画面主体佛像的存在;在局部完整的画面中,飞天又因特有的特征构成而自成一体[2]。
二、敦煌飞天前人作品解读
如何将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转换为立体雕塑的形式,一直是笔者所思考的一个方向。此前敦煌研究院的雕塑家们曾有类似的实践创作,如孙纪元、杜永卫等先生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孙纪元先生195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同年来到敦煌莫高窟,成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位从事雕塑专业的工作者。在1982年即将调任到天水麦积山石窟担任所长职务时,为莫高窟创作了一件飞天题材的雕塑作品作为纪念(图1)。作品的灵感取材自莫高窟壁画中的形象,加上孙先生自身的雕塑修养,制作了这件石膏材质的圆雕作品。飞天形象双臂张开,呈向右上空飞翔动势,长长的裙摆与作为雕塑底座的祥云相衔接支撑着飞天的身体,而身上的飘带以近乎于水平地面的角度向左后方翻起。两种相反方向的力平衡了作品在整体上的均衡感,灵动又不失稳健,耐人寻味。杜永卫先生于1977年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壁画和彩塑临摹修复工作,在莫高窟二十多年的工作学习磨炼,让杜永卫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两件作品(图2)是于2002年创作的伎乐形象雕塑,玻璃钢材质,作品取材同样来自莫高窟壁画中的伎乐形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希望通过本文就敦煌飞天元素的解析以及前人作品解读,能够更好地推动后续敦煌飞天形象的塑造与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角度的敦煌艺术解读。
参考文献:
[1]趙声良.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王琳.敦煌飞天艺术造型的美学意境[J].现代装饰(理论),2016(09):183.
项目来源: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8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敦煌元素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应用探究-莫高窟壁画转换雕塑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B149。
作者简介:付祥波,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