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与研究

2019-10-12 05:50付昌义袁伟霞赵唯佳俞嘉寅田自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创新能力

付昌义 袁伟霞 赵唯佳 俞嘉寅 田自然

摘  要 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高等学校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每年开展支持大创项目。而本项目主要是对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研究。通过对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态度、观念、兴趣度、目的性等进行调查,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探讨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新工科发展需求背景下,创建以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学院,进行复合型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 新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大创项目;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6-0011-07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in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FU Changyi, YUAN Weixia, ZHAO Weijia, YU Jiayin, TIAN Ziran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and team spirit,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ecome high-level talentsneed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y carry out support projects everyyear. By investigating the attitudes, concept, interests and purposes of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the data were analyzedand th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By analyz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analyzes the 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ideas,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the main goal of this project is to establish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aiming a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compound engineering talent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ng and entrepreneur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bility

1 选题背景与新工科概念

习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李克强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李强也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驅动力,要不断通过深化改革、制度供给驱动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自此,新工科的浪潮席卷各大高校。在新工科发展需求背景下,创建以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学院,进行复合型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新工科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新工科人才培养对国家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极其重要,需要各高校对现有工科专业重新布局,建设新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新结构。对新工科的建立与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科布局中最重要环节。

2 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与研究

问卷设计与调查  为了评估大学生参加大创各个阶段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威廉斯创造力理论,于2018年5月在江苏省部分高校学生中进行多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样本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共发放试卷150份,回收130份,经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82.30%。在对答案进行编码处理后,录入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具体统计分析。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经指导教师与学生反复商榷后,最终建立反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创新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活动成果、创新环境、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技能八个方面构成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下面设置对应的二级评价指标28个(见表1所示)。

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表示。本研究以内在一致性系数(跨项目的一致性)来考察各维度以及总分的信度,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八个维度内在一致性系数均在0.7以上,而总分的内在一致性系数更高达0.956,表明该问卷具有很好的效度。

α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其公式為:

α=(k/(k-1))*(1-(∑Si^2)/ST^2)

其中,k为量表中题项的总数,Si^2为第i题得分的题内方差,ST^2为全部题项总得分的方差。从公式中可以看出,α系数评价的是量表中各题项得分间的一致性,属于内在一致性系数。这种方法适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以上,0.7~0.8之间可以接受;分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7以上,0.6~0.7还可以接受。α系数如果在0.6以下,就要考虑重新编制问卷。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不同专业方向与大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研究所学专业对于大创项目课题类型的差异关系,不同所学专业样本对于大创项目课题类型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所学专业样本对于大创项目课题类型均呈现出差异性;所学专业对于大创项目课题类型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

107.82,p=0.00<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工科选择工学的比例为92.68%,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82.00%,

即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大创项目,选择的课题类型一般都与所学专业相关。

从表4可看出,参加医学、哲学、教育学大创项目的学生掌控自我情绪的能力位于前列;参加理学和医学大创项目的学生的想象能力相较其他项目学生稍有欠缺。

总结可知,不同大创项目课题类型样本对于“你能很好地掌控自我情绪”“我喜欢幻想一些想知道或想做的事”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由表5可知,所学专业为文科的参加过大创项目的学生的想象力、信息检索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强于工科生,强于理科生。

2)参加大创前后,大学生创新能力对比。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年级样本对于这三个维度均呈现出差异性,年级对于创新意识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45.83,p=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年级对于创新实践能力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70.73,p=0.001<0.01)。不同年级样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活动成果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即观察可知,参加过大创项目的学生(大二开始参加)随着年级的增加,会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更优的创新活动成果。这三个指标(即三个维度)可以看作参加大创项目能给学生带来的最明显的三项收获。

由表7可知,参加过大创项目并且为大创项目主持人,不但在创新知识基础上有一定优势,而且在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外语知识、项目设计的创新性、实践课程成果质量上有一定优势。

3)特征分析(主要通过SPSS 22.0软件分别对性别和家庭背景进行)。由表8可知,性别对于“你有过辩论经历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t=2.17,p=0.03),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男的平均值(2.93)会明显高于女的平均值(2.40)。总结可知,不同性别样本对于“你有过辩论经历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全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可以得出男性逻辑思维相对于女性来说更加缜密。

由表9可知,生源所在地对于家庭经济年收入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7.46,p=0.00);具体对比差异可知,家庭经济年收入为“城市>乡镇>城乡接合部>农村”。

由于p=0.178>0.05,因此在0.05显著度下,生源所在地与创新环境无显著差异,可知生源所在地对大学生的创新环境无明显影响。

4)大创项目团队人数和各维度创新能力。由表10可知,参与大创项目的团队人数与大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也就是说,大创项目团队人数多,大创项目成果并不一定明显优异,可以看出大创项目团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是有所欠缺的。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新浪网的一则调查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仅有10%符合国际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原因是中国学生过于浅薄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受到社会的高度认知,甚至成为人才取舍的标准。当代大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觅得理想职位,就必须突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瓶颈。

并且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本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1],部分大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只是为了得到一纸科研证书,为就业增加砝码[2]。

很多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大学生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整合的意识,致使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

很多大学生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和毅力。不断的脑力劳动,会使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暂时的,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3 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提升的建议

注重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多方面非智力因素发展  高校教育还是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在课程安排上也是以專业课为主,但只掌握了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运用和发挥知识的作用的能力,这些能力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底蕴,但更重要的是能将这种知识底蕴在需要的时候激发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比如想象力、联想力、情绪控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3]。

由前文问卷分析可知,选择不同大创项目课题类型的学生想象能力不同,参加艺术学和管理学大创项目的学生想象能力较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创新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多对事物充满好奇,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有着敏感的警觉,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善于抓住机遇,寻找商机,并且努力发展[4]。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想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不可或缺,尤其是工科类学生。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自身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由前文问卷分析可知,选择不同大创项目课题类型的学生,自我情绪掌控能力不同:参加医学、哲学、教育学大创项目的学生掌控自我情绪的能力较强。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着重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自我情绪掌控能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或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帮助。

由前文问卷分析可知,大创项目团队人数多,大创项目成果并不一定明显优异。可以看出大团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是有所欠缺的。相关调查显示,各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较少,交流次数屈指可数。团队成员之间应注意加强内部交流和组织讨论,齐头并进、互相提升,这样才能培养在科研集体或课题组中与别人合作研究的能力,最终提高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建议学校多设置大创项目阶段性考核,建议指导教师多方面督促学生完成阶段性目标,以便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跨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专业差异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各高校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要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因素对评价体系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

1)学科间有差异。工科类院校的文史、经管类学科专业特色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针对这些学科专业评价指标更应注重应用型,比如选择学生发表报刊评论、获得的语言等级证书数量等,避开发明专利个数、制作实物成果个数等理工科指标。制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科性质选择指标。

2)相同学科不同专业间有差异。例如:对工科学院中的建筑专业学生,应把制图能力纳入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而对电信专业学生,应把软件制作能力等纳入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单一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要重点考虑专业特色的影响。

3)特长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有差异。科研能力只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创新还可以体现在演讲、美术、音乐等方面。现有的评价体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缺乏以学生兴趣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总的来说,既要建立分类评价模式,又要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5]。

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同时,应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建设一体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6]。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实践育人培养机制创新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不仅要为具有创业意愿、潜质和能力的准创业大学生开设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创业基础等方面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7]。

由前文问卷分析可知,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大创项目,选择的课题类型一般与所学专业相关,并且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对其他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很难全面发展自身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基础也不够多元化。因此,建议学校多设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方面的跨专业课程,并且建议改变原有的被动学习的上课模式,多增添教师与学生探讨互动、学生之间分组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学生课堂活跃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

着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大学生科研团队合作能力有待加强,追根溯源,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力度不够。大学生一方面追求创新,对创新创业持支持态度;一方面由于目前被动教育体制的原因,不够自信,主观创新意识不够强烈,投身科创事业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在对创新认识程度调查中,60.30%的学生表示一般性了解,1.5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仅38.15%的学生对创新很了解或比较了解。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创新的内涵认识模糊,原因是对创新存有敬畏之心,认为是少数人的专利,心存旁观和“助手”角色的态度,不能主动出击,担当首席。

大学生功利性科研突出。调查显示,为评优评先参加科研的学生占调研总数的59.35%,以提高自己能力参加科研的学生仅占24.30%,为丰富履历的占16.35%。这表明大学生功利性科研普遍。这种功利性科研导致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到科研活动中,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功利化因素、评价体系的机械化造成的。

大学生创新活动受环境影响大。从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搭档的指标看,选择室友的学生占46.05%,选择同一学生组织的学生占28.4%,选择寻找各学院人才的学生占25.55%。这说明诸如学校的寝室文化等“隐形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5]。

学生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搞好校园科学素质建设,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意义极为重大。校园科学素质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

1)以增强知识性、学术性为主的活动,如科技读书活动,知名教授、科学家的科学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科学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活动等;

2)以趣味性为主的活动,如科技展览活动、观摩科教影片等;

3)以交流性为主的活动,如各种科学社团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等。

通过组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下,大大提高科研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效性[8]。

身为大创项目负责人(主持人),不但在创新知识基础上有一定优势,而且在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外语知识、项目设计的创新性等多方面会得到更明显的锻炼。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激励措施,更大程度地鼓励学生勇当大创项目负责人,营造浓郁积极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总之,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值得学校、社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多方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刘燕,覃小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9):81-83.

[2]曹洪洋.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15-16.

[3]相伟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6.

[4]张一青.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智富时代,2016(S1):300.

[5]杨媛媛,韩玉,石晶晶,等.浅析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7(11):114-116.

[6]路波.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114-116.

[7]高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8):92-95.

[8]孙宇,张园,付昌义.科学传播视域下的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260-266.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创业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