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的创作亮点及其演绎

2019-10-12 07:26刘梦恬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华彩协奏曲小调

刘梦恬

埃尔加一生的创作类型丰富多样,其经典之作除《谜语变奏曲》《威仪堂堂进行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之外,另有两部协奏曲也是不可忽视的代表作,其中就包括《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关于这部协奏曲曾有这样的评价:“它是20世纪最早几部成功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英国音乐史上此体裁中第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杰出作品。”①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页。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光阴,这部协奏曲以其丰富细腻的表达和复杂多变的技巧成为了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受到几代演奏家的喜爱。

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专题性研究较少,仅有3篇论文②分别为张雄:《埃尔加〈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版本漫谈》,《音乐爱好者》1998年05期,第63-65页(作者注:该文作品调号有误,应为b小调);梅红:《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的最新演绎者——奈杰尔·肯尼迪访谈录》,《视听技术》1998年04期,第67-68、82页;童立:《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其演奏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其中两篇论文主要是对音频资料的介绍以及演奏家的传记性访谈。另一篇论文介绍了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对作品的结构与演奏要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本文拟从演奏者的视角,归纳该作品的创作亮点,并分析其演绎要点,以展现这部协奏曲的独特魅力。

一、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亮点

(一)动机与主题的构想

在我们进行二度创作时,有必要去了解音乐构思中特殊的动机与主题,这样才能为更好地把握作品做好准备。以下,笔者将列举该作品中代表性的动机与主题,以阐述埃尔加在此方面创作的突出之处。

1.主题动机在独奏声部非承接性的首次呈现

整首协奏曲采用了传统的三乐章形式,第一乐章篇幅较长,延续了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结构,其中乐队序奏部分的演奏时间长达约3分钟。在第一乐章中,主题动机(见谱1)在独奏声部的首次呈现(第70-71小节)十分值得关注。

谱1 主题动机(第一乐章第70-71小节)

在第一乐章的乐队序奏部分(第1-69小节),这一动机已在各声部多次出现,预示着作曲家强烈的诉说欲望。序奏结尾处(第67-69小节),乐队厚重的织体逐步简洁,丰满的音响逐渐安静,由此带来了音乐色彩的变化,并以渐弱的方式将声部传递给独奏,等待着一段独白的进入。但此时独奏声部并未延续乐队序奏结尾处逐渐安静的情绪(力度为p),而是让独奏者呼应了乐队序奏中动机首次呈现的饱满情绪(力度为mf),并予以加强(力度为f)。这种以相反力度起奏,非承接性的连接,映衬出埃尔加内心独特的音乐世界。

2.“银莲花主题”

带有标题的作品或主题是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的重要依据。在这部作品总谱的扉页上有一句西班牙文格外引人注意:“这里安放着……的灵魂。”关于这个人物有人推测是与埃尔加关系密切的一位女性友人,爱丽斯·斯图亚特-沃特莱(Alice Stuart-Wortley),埃尔加称她为“银莲花”。

谱2“银莲花”主题(第一乐章第131-138小节)

此处在配器上只保留了弦乐声部与独奏应和,简洁而柔和。该主题旋律以两小节为单位,共有四个层次,从音高的上升与下降变化可以大致感受到力度和情绪的走向,轻柔却富有变化,是第一乐章中最为柔软的部分,极具女性色彩。萨默尔·朗福德曾这样描述它:“每次旋律的开始乐句被重复时,它都消失在一种上行音符神秘的闪耀之中,暗示曾被当做生命的希望和全部意义而被珍爱的美一掠而过。”③转引自[英]Michael Kennedy:《BBC音乐导读·埃尔加管弦乐》,刘洪柱译,马鞍山: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二)音乐术语的细致运用

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埃尔加在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中不仅运用了常规的速度、力度以及表情术语,还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使用范围和精细程度。作曲家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是过往其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不曾到达的。

1.速度标记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将速度分为12种基本速度类型,④邬析零、廖叔同、陈平、曹炳范、骆韫琴、丰元草编:《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第二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279页。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三个乐章的基本速度分别为Allegro(快板,每分钟拍数约为100)、Andante(行板,每分钟拍数约为52)、Allegro molto(很快的快板,每分钟拍数约为138)。但是,全曲中的速度标记却远不止这3种。埃尔加在每个乐章基本速度的基础上,细致地标记了速度变化,并频繁使用于作品中。例如,仅在第一乐章乐队序奏(第1-69小节)中,在基本速度Allegro的范围内,其频繁变化多达9次:poco string.— tempo— poco allargando— a tempo— stringendo— rall.— tempo— largamente—tempo。而在独奏声部中,更是展现了速度的细致运用,大量的副词,例如poco、piu、molto等,以形容速度的细微变化。这样的细致标记不仅给予演奏者必要的演奏提示,更是丰富了速度的含义,加强了速度的伸缩性,同时也给予演奏者充分表达与想象的空间。

2.力度标记

在埃尔加的这部作品中,涉及的基本力度有“弱”(ppp-pp-p),“强”(mf-f-ff),同时,力度与速度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扩展的力度很多时候伴随着速度的同步变化。例如cresc.ed animato(渐强且渐快)。全曲中不仅出现了连续9小节标记渐强力度记号的乐句(第二乐章第30-38小节,独奏声部),也有前后小节之间极具反转的力度变化(第一乐章第123-130小节,独奏声部),足以体现埃尔加对于力度的细致刻画与音乐戏剧性的充分表达。

3.表情术语

身处浪漫晚期的埃尔加,其音乐中充满着丰富和细腻的情感,在同时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还鲜有一部如《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般将表情记号如此细致地注释在乐谱上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埃尔加几乎所有的大型作品都有意识地加上了“nobilmente”(高贵的、高雅的、高傲的)的注释。例如《第一交响曲》(Op.55)的第一乐章Andante.Nobilmente e semplice(行板,单纯的高贵),《第二交响曲》(Op.63)的第一乐章Allegro vivace e nobilmente(高贵的而活泼的快板),《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第四乐章独奏主题的辉煌再现nobilmente。这似乎是埃尔加的创作追求,也可能是他对于英国音乐精神的某种理解:高雅而富有感情,强烈而节制。

在《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高频使用的音乐术语有 espress.(29次)、animato/anima(29次)、largamente(20次)、dolce/dolciss(18次)等,还有allargando、tranquillo也多次使用。这体现了作曲家敏锐的、微妙的情感变化,对于演奏者而言更是理解作品和感受作品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技法的使用

1.“震音拨弦”

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的特征。以小提琴演奏技法来说,从巴洛克时期相对单一的左右手演奏技巧,到古典时期在弓法、把位(尤其是较高把位)等方面的拓展,再到浪漫主义时期演奏难度的升级,将小提琴演奏技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而到了20世纪,作曲家们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更富有时代气息。

在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华彩乐段(第248-284小节),出现了作曲家为乐队弦乐声部创新的一种演奏技术——“震音拨弦”(pizzicato-tremolo)。该技术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三乐章第255小节,仅由弦乐声部演奏,并为独奏小提琴的经过句伴奏。第二次出现在华彩中后段(第274小节)。这两次震音拨弦的使用前后呼应。

2.华彩段落

埃尔加在《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突破了传统的华彩写作手法。一方面,埃尔加并未在第一乐章尾声处预留华彩的篇幅,而是将其写入第三乐章的中后段位置,同时,更史无前例地为华彩乐段谱写了乐队伴奏。此时乐队是以配角的姿态出现,使用弱音器(con sordini)和靠琴码演奏(ponticello)的方式,为独奏声部营造出一种朦胧、安宁的音乐氛围,使得独奏与乐队在情绪和内容上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埃尔加将第一乐章的主题素材以全新面貌在“华彩”中再现,这是对动机与主题的回顾与升华。

二、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要点

(一)动机与主题的演绎

1.动机在独奏声部首次呈现的演绎

动机在独奏声部的首次呈现(见谱3),即为独奏小提琴演奏的开始。此时这一动机与其在乐队声部时(第一乐章第1-2小节)相比,在速度上由快板(Allegro)变为了更加宽广的速度(molto Largamente),力度上由中强(mf)变为了强(f),这是该动机在乐队与独奏两个角色之间的呼应,体现着乐队与独奏之间的关联。

谱3 主题动机(第一乐章第70-71小节)⑤ 谱3至谱6均来源于乐谱:Edward Elgar:Violin Concerto in b minor,Op.61,London:Novello&Co.,1910.

其次,谱3中的D-A音由低到高向上换把(见谱3中②处),在音程关系上是不小的跨跃,加之其处于中段把位,因此换把和音准是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演奏者需检查持琴的稳定和高度,应采用不低于地平面的持琴高度,以减少换把的阻力,使换把动作在较为稳定的平台上进行。在换把时,左手大拇指与小臂应顺着把位的方向,沿着侧板逐渐向身体方向转动,以确保换把动作的整体性和流畅度。

动机需在G弦上演奏,前三个音逐渐向前推进,演奏时需要合成一个自如放松的完整动作,才能把力度和情绪送到力度和音区的最高点A音。

2.“银莲花主题”的演绎

经过之前铿锵而热烈的乐段,进入了朴素而又富有表情的“银莲花主题”(见谱4),由独奏小提琴演奏。

谱4 银莲花主题(第一乐章第131-138小节)

在演奏“银莲花主题”时,为了尽可能保持旋律的连贯性,演奏者的弓速以及揉弦需要相当平稳和持续。在力度上,谱例中的ppp力度为全曲中第一次出现,与之前形成对比。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演奏中我们应根据音乐所需的效果来选择我们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而不是刻板理解乐谱中的演奏提示。因此,此处表达ppp时的分寸感是演绎的重点。演奏者既不能使用过轻的力度让声音失去血色,也不应使用太少的弓段让传声受限,同时还需考虑到与乐队合作时音响平衡的整体效果。建议演奏者要同时调动力度表达的三个要素:弓弦接触点、弓速以及压力,而非单一的改变压力来达到“轻”的力度。

(二)音乐术语的演绎

速度、力度、音乐表情都是构成音乐风格的组成部分。当这三个方面同时作用,音乐性格就会更为生动和明确。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我们应研究并恰当地处理这些文本上的“信息”,将它们转化为音响诠释。

笔者以第一乐章连接部(见谱5)一段音乐术语标记极为细致的旋律为例,分析其演绎,以展现埃尔加音乐中细腻与丰富的情感。

谱5 第一乐章连接部(第73-83小节)

此乐句连接着主题动机在独奏声部的首次呈现与随后到来的第一副部主题,主要起到发展音乐以及积累情绪的作用。在这11小节的旋律中,其速度、力度以及情绪的变化之多,层次之丰富,在演奏上值得我们推敲。首先,在谱5的前四小节中,出现稍自由的模仿宣叙调(Recit.)风格的乐句(见谱5中①)。演奏时需如同叙述一般娓娓道来,语气委婉含蓄,又有些欲言又止,终至长音时肯定地回到原速(tempo),旋律才得以继续发展。

其次,需注意在句法上,该连接部是以四个八分音符为单位进行,情绪逐层递进,力度逐渐递增。演奏时我们需保持弓弦接触点的一致性,并随着力度的变化需要,加长使用的弓段,同时匹配合适的弓速和压力以增加弓弦摩擦力,达到渐强的效果。

再次,在这段连接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标记为ten.,也可标记为音符上方的“-”,多达21次。在演奏此标记时应注意与重音(>)有所区别。这里的ten.在演奏时没有音头,需要稳定的弓速,充足的时长,特别是当运行到上半弓时需注意力度的保持。整段的演奏效果类似带有柔和语气的强调。

而后,通过四分音符“E音”(第77小节)进入下一句,十六分音符直冲至最高音,并将力度推向“高点”。演奏时十六分音符的前两个音可稍慢一点,随着情绪的推动紧张度增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越来越紧凑(见谱5中②),逐步渐强、加快,一气呵成,不能有阻力或停顿。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加速段落在演奏时需注意分寸,像说话一样自然。另外,速度的增加也同时预示着情绪的高涨和力度的加强,因此弓段的使用应逐渐加力加宽,避免机械式的周而复始或突然加速而导致音乐与速度脱节。

第79小节,音域急转至低音(见谱5中③)。注意第79小节的十六分休止符处有一个呼吸,休止符后的D音也用上弓演奏,但不要使用之前上弓余下的弓段,而是离弦并迅速的回到下半弓(靠近弓根处),再次起奏。演奏时应保持整句的力度和张力以及饱满的情绪,运弓需更加宽广些。同时,不要忽略附点后的八分音符和之后的重音记号,要拉满时值,发音清晰而肯定,不能一带而过。

(三)创新技法的演绎

1.“震音拨弦”的演绎

“震音拨弦”,顾名思义,是同时包含震音与拨弦的一种演奏技术。谱6就是弦乐声部“震音拨弦”的记谱方式。埃尔加独具匠心地将拨弦与震音技巧结合为一体。在乐谱中,作曲家对它的演奏方式进行了说明:同时使用右手三或四个手指的柔软接触面,如同演奏震音一样的方式来回拨弦。此技术在音响上,既有拨弦的效果,同时也具备震音所产生的密度和频率。可以说是埃尔加对演奏技术的一种关注和突破,也是在协奏声部与独奏声部整体效果融合度上的构思和探索。

谱6 第三乐章华彩段第一提琴声部(第255小节)

2.华彩乐段的演绎

华彩乐段通常被认为是最能够展示独奏(唱)技巧的重要段落,也被看做是整部作品的精华之处。这首由埃尔加创作的华彩乐段既兼顾了复杂的技术,也展现了音乐的凝练之美。

笔者将该华彩段的技术难点与相应的解决方案总结为三点:①音区跨度大且跳跃频繁。该华彩段的音区范围涵盖了从到e4,超过了四个八度,对于小提琴演奏者而言,需要非常稳定、迅速、自如的换把技术以实现准确演奏。大部分时候音区跨越的地方又恰巧是快速经过句(例如第266小节)或节奏型变化密集(例如第269小节)之处。在练习过程中,确定恰当的指法是十分必要的。左手的快速跑动尽可能保留在同一把位,以避免多余的换把动作而造成音准和演奏速度滞后等问题。更加重要的是,指法的确定需要切合音乐的需要,并结合弓法的安排,以“组”为单位将不同指法有机结合。这样既符合换把技术演奏的规律,也方便演奏者记忆。②大量不同性质的双音组合。该华彩乐段中双音几乎占据了整个华彩篇幅的一半。演奏者需要对三度到十度不同性质的双音进行密集而快速的反应。因此,在练习过程中需纵向分析每一个双音的性质,并关注双音的进行与衔接,即将双音作为横向的两个声部来分析其关联。③各种左右手技术的同时运用与频繁转换。在左手技术方面,除了上述频繁的换把和大量的双音,该华彩段还涉及泛音、颤音、和弦的演奏技术。右手弓法技术包含分弓、连弓、波弓、连顿弓。在练习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先将这部分复杂多变的技术简化分解,以能够流畅演奏最难之处的速度来确定练习的速度,并在确定了弓法、指法的基础上连贯演奏。这样看似慢速的练习,其实是最为有效的流畅性练习,它能给予头脑充分思考的时间,也协调了左右手的预备动作,对于众多技术动作的连贯完成起到了固定与衔接的作用。

结 语

本文总结了笔者学习和演奏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经验,以期为其他演奏者提供参考。在这部作品中,独奏声部既要攻克诸多技术难点,又要表达细腻丰富的情绪,想要做到恰如其分又极具个性,实属不易。诚然,演绎没有唯一标准,不同演奏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笔者认为,该作品的亮点正是其魅力所在,并对于我们学习如何“演绎”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华彩协奏曲小调
方学斌:以匠人之心 著华彩金银
在世贸组织舞台奏响华彩乐章
华彩少年薪火相传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科技创新奏响华彩乐章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