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柔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正处在另一个县城楼群的包围之中。或者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又变成了一棵草,周围壁立着人类追求幸福的奇异玻璃,当它们大面积折射出太阳耀眼的光芒时,我不禁惊叹,我在哪?在这个清晨,在又一家住户装修新房的电钻声中,我陷入对宜良土地上另一棵草的回想。
汤池镇
正如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出生在宜良县汤池镇。阳宗海,万佛寺,摆衣河,柳树湾,汤池小学,老爷山,电厂,温泉,高尔夫球场,三月三庙会成了我主要的记忆符号和后来进行诗歌写作的源头。如今,我依然坚持认为,诗歌写作的最初阶段,至少要有出生地。这是人类童年期的孕育之地,因为这一份独特,每个人的心灵或多或少都会丰富这个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经常出没于阳宗海,澡堂,庙会的人群中,像一条鱼,像一匹野马,像一朵云……与此同时,汤池的变化日新月异,全国各地的人涌来搞开发建设,这里,一度被人们称为“小香港”。那时,家人为补贴家用,腾出几间空房出租,它们就像追梦人的中转站,住过四川人,河南人,湖北人,重庆人,黑龙江人,个旧人,会泽人……我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中,甚至我们家就是“小香港”,我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曾写过一首《在人间》的诗纪念那段日子,“罗阿姨一家来自四川 /她说我书法描红写的棒 /她做的火锅更棒,煤油炉 /燃着的那个冬天,我学会了川话 /李哥是成年黑龙江人 /阳宗海教会我游泳那年,他住那间 /换了个会打扮的会泽姐姐 /这个他不知道。他大老远孤身 /跑来云南一个小镇卖他们那边的冰激凌/整天吃脸盆盛的凉菜 /后来不知道去了哪里 /最难忘重庆小女孩 /的红皮鞋,耳房那间跑出来/喊我下去和她一起做作业 //十多年前他们住在我家 /而我现在寄居在另一个地方。他们 /付的房租,父母在我身上已经耗尽 /似一个轮回,我记住了川话骂人,游泳,从不暗恋 /这些包裹,我提前把它们寄往天堂的档案室”。那时,谁家有什么事情,“整个我家”都会知道,相互帮助;过节的时候,“整个我家”一起过。他们长的一住就是七八年,短的则像流星过境。多少年后,他们有的来昆明,还会特意跑来我们家看看,泸州的“唐二”,一家住户中和我一起成长的小孩,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来过一次,多大的变化啊,提着一袋水果,聊了很长时间。
想来,那时汤池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中和了我孤独的天性。一棵草,一直以来只是一棵草,突然发觉,周围有着更广阔的草,草籽从更遥远的地方飞来。而现在,汤池的开发几乎白热化,像陷入了狂迷,温泉山庄此起彼伏,曾经几十米就能打出温泉的钻井,现在要打进去三四百米。更多人涌来度假,一棵草,在人群中恍惚地辨认着,谁是鬼针草?谁是车前草?谁是蒲公英?谁是喇叭花?那不属于我的别墅周围,我常听到稻浪和玉米林的呼喊。阳宗海,原来这么小,而它曾经那么大,大的就像上帝散步的蓝草原。
五百户营
五百户营是宜良县郊的一个村子,想起它,是因为里面隐藏着我就读的中学——蓬莱二中。本来我可以在汤池的明湖中学就读,但那时我沉迷电玩室,母亲担心我走歪路,有意把我和那些玩友分开,把我送远,送去蓬莱二中。蓬莱二中,首先让我想到蓬莱岛,神仙在的地方,兴奋地去了。没想到它隐藏在一个名字像兵营的村子里,还是封闭式管理。但在那里,我遇到了赏识我的语文老师朱银芳,第一篇作文《开学的第一天》,她就拿在班上念,念得我害羞地低着头,之后,几乎每次作文,她都会拿在班上念,后来又拿去别的班念。我不孝,直到现在也没有去看望朱银芳老师,我记得,她那时还没结婚。
那时,五百户营就是五百户营,我们周末去逛县城,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几年,由于爷爷奶奶不时在宜良县医院住院,往县城跑过几次,我早已分不清五百户营和县城的界限在哪。它们连成一片,向更远处的山脚涌去,就像朱银芳老师已经结婚,两个陌生的家庭交融在一起,料想,她一定会过的幸福。五百户营,像一滴水,在时间的流续中,终将汇入发展的大潮。
宜良一中
宜良一中本来在闹市区,毗邻振兴街,狮子楼,我在那里度过了三年高中。那是压抑的三年,头脑中只有高考,而我应该是智商不够用,并非我不努力,数学几乎在听天书。最后一次模拟考,一百五的满分才考了十五分。语文成绩也不是太理想,全靠英语。而在这里,我又碰到了一个赏识我的语文老师阮志全,阮老师也写作,在我印象中,他主要写散文和诗歌。他给我当语文科代表,因为他看到我除了作文之外,会写一些自己的东西,我写古体诗,大概写了三四十首。
阮老师秉性耿直,素洁,上课声音洪亮。宜良的很多文化名人:郑祖荣老师,刘伟老师,宋正培老师等,我就是那时第一次从他口中得知,心驰神往。这几年,宜良一中校友会办了一本《黌学》,郑祖荣老师任主编,阮老师任副主编,他几次给我约稿,收到几期刊物,我方得以深入了解了各位老师的文学造诣和为文修为,敬意由衷而起。《黌学》内容博大,每期将近三百个页码,除了文学作品,还刊载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史料和随笔,作为一个地方刊物,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作为一个宜良人,一个文学后生,除了自豪感,我更多感到文化经验的传承对人类成长的重要性,笃定了一种自身的使命感。
闹市,似乎只能是商业呆的地方?后来听说宜良一中搬迁至乌龟塘,我却再没有去过,光听名字,乌龟塘哪里比得上振兴街、狮子楼?经济在创造新的记忆的同时,我个人的记忆却正经历着挪骨错筋般的痛楚。一个开放多元社会带来诸多可能性的同时,我却常常陷入迷惘,我已经无从辨认我的宿舍,无从找到马草街的那家小館子,哦,那曾经是孵化翅膀的地方,空旷的云朵蕴藏着闪电和雨。这与我九十年代历经的开放多元不同,无论我们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那里杂居着更多的自然和人性。
这些年每次回家乡,我几乎不去宜良,去干什么?蓬莱二中、宜良一中、宜良城中的那个我早已经不存在。我更愿意蛰居汤池,蛰居阳宗海边,这个裂陷而成的湖,从小就给我带来惊喜和欢乐,它见证着毁朽和创造,见证着发展。一棵草有足够的耐心,背上鱼竿朝它走去,像一个提前退休的老人,而春风中的波浪,永远像母亲高速踩动的缝纫机踏板;归来的时候,不远的涌金山上传来万佛寺庄重的暮钟。这些看不见的水下的鱼和空气中荡开的钟声,就是一棵草、一个时代发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