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伴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2019-10-10 06:32唐茂芝潘乾广张湖海申兵冰赵洪雯
重庆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病死率血浆危险

张 军,唐茂芝,潘乾广,方 利,张湖海,申兵冰,赵洪雯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重庆 400038)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产生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免疫性疾病,常常诱发多种临床特征。狼疮性肾炎 (lupus nephritis,LN)是SLE常见的并发症,常常会累及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在LN合并的各种血管病变中血栓性微血管病变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较高的病死率[1]。活跃的SLE一直被认为是TM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TMA是一种少见,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病理综合征[3],以微血管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以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AHA)、发热、神经功能损害和肾功能损害为特征[4];临床上主要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5]。此病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会致命,40年前,这种疾病的病死率超过了90%;而血浆置换后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可高达90%[6]。但对于LN伴TMA的患者,即使接受血浆置换治疗,仍存在较高的病死率(31.9%)[7]。本研究对63 例 LN伴 TMA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TMA特征、危险因素、治疗方案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早期发现危险因素,探寻更优治疗方案。

表1 两组LN伴TMA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肾内科初次就诊,并行肾活检明确诊断LN伴TMA患者63例,其中男5例,女58例;平均年龄(29.90±11.49)岁。纳入标准: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修改后的SLE的诊断标准(ACR)[8],明确诊断为LN,肾脏病理参照国际肾脏病协会和肾脏病理学会(ISN/RPS)2003年分型标准伴TMA;并有完整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及治疗方案记录。排除标准:由其他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溶血、肿瘤、子痫、干细胞移植、恶性高血压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移植相关TMA、系统性硬化症、产后肾衰竭及某些药物(避孕药、奎宁、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等)引起TMA[9-10]。所有患者本人或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此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获得批准。

1.2方法

1.2.1记录患者临床资料 采用2000年SLE 疾病活动性指标(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2000)对疾病轻重程度进行评分。记录入选SLE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临床五大特征(血小板减少症、MAHA、发热、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和肾功能损害)、实验生化指标、感染及感染部位数量、死亡危险因素、治疗方式等。

1.2.2患者分组及评价标准 存活组:为住院期间病情好转及未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患者;死亡组:为住院期间死亡及病重放弃治疗、进入ESRD且规律血液透析大于或等于1个月的患者。肾活检TMA[3]:为至少1个肾小球或者小动脉可见闭塞性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光镜下见肾小球、动脉管腔内纤维素样血栓和(或)变形的红细胞,动脉黏液样变性、动脉葱皮样改变或动脉内膜纤维性增生;电镜下见内皮下间隙疏松、增宽。MAHA:为血红蛋白(Hb)<100 g/L,末梢血破碎红细胞(broken red blood cells,BRBC)>2%,升高的乳酸脱氢酶(LDH)>250 U/L,间接胆红素升高,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肾功能损害主要检测血肌酐水平;通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11]评估患者危重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临床特征分析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MA特征中发热、MAHA、肾功能损害(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生单个感染、多个感染及SLEDAI评分、SOF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2 两组LN伴TMA患者的TMA 5项特征比较[n%)]

2.2两组患者实验室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血肌酐、C反应蛋白(CRP)、补体C3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WBC)、Hb、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清蛋白、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补体C4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生化指标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均使用激素[醋酸泼尼松(CS)1 mg/kg、甲基泼尼松龙(MP)0.5 g静脉注射1次/天,连续3 d]冲击治疗,单用激素或足量激素+冲击5例,CS+免疫抑制剂(IMM) 1例,CS+MP+环磷酰胺(CTX) 或IMM 32例,CS+MP+血浆置换(PE) +CTX或IMM 25例。两组患者前3种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S+MP+ PE+CTX或 IMM治疗可取得较好的存活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方案比较[n%)]

2.4LN伴TMA患者临床死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神经系统功能损害、TMA特征大于或等于4个、SOFA、SLEDAI、PLT减少、中性粒细胞、网织红细胞、CRP、血肌酐、补体C3等均是LN伴TMA患者危险因素。而患者发热、MAHA不是LN伴TMA患者临床死亡危险因素,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死亡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 论

TMA是靠肾活检诊断的血栓栓塞性微血管病变的总称,是一类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既往的研究报道,TMA在LN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5%~8.4%[12-13]。在狼疮性肾炎中,存在肾脏TMA的患者病情最重、预后最差[13-15];临床上常表现出更严重的肾损伤、血液系统损伤及较高的SLEDAI评分[15]。目前对于LN伴TMA的发病机制不明,其可能为补体途径的激活从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TMA发生[10,16];也与抗体介导的包括H因子、Ⅰ因子活性降低,抗ADAMTS13抗体产生、ADAMTS13活性降低有关[17-18]。

肺部感染是LN伴TMA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一旦出现感染,患者病死率增加,当超过2个或以上的感染,SOFA越高,患者病死率越高。本研究中存活组、死亡组的感染率分别为43.48%、100.00%,远高于由BELL等[6]报道SLE的TMA患者(<10.00%),究其感染高发的原因可能与CS、IMM的使用,补体系统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发现,反映感染的中性粒细胞计数、CRP明显升高为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之一;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TMA患者病死率<80%,可能与TMA发生时大脑是最常损害的靶器官有关。KWOK等[2]发现SLE合并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病死率较高,一旦合并感染,病死率更高;本研究还发现当PLT减少时,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可能与应激时内皮细胞破坏,黏附蛋白的释放引起vWF和PLT聚集形成血栓,导致PLT的进一步减少,继而进一步消耗PLT,最终带来出血及血液透析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本研究发现,当TMA特征的数量达到4种或更多,患者病死率更高,故本研究认为TMA特征数量为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HUS-TTP为血浆置换最主要的人群,约占 61%[19],因其可通过血浆置换去除循环毒素、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并替代血浆因子来改善SLE患者的TMA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HUS-TTP 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因此血浆置换可作为SLE伴TMA一线治疗的辅助手段。已有研究报道,在SLE疾病活动相当高时进行血浆置换,对于LN伴有TMA患者血浆置换次数及血浆置换总量目前无统一定论及标准。SCHNEIDER[20]认为,需行每天1次,总计7~14次血浆置换就能实现肾功能或血液学异常的完全缓解;SADLER等[21]推荐血浆置换量相当于患者体内血浆总量的1/2,约 2 000 mL/次,每天1次,直至病情缓解。SCULLY等[22]认为早期血浆置换量应充足,推荐至少按每次40~60 mL·kg-1·d-1,直至PLT>150×109/L后2 d,伴 LDH 水平正常,且外周血细胞涂片未见破碎红细胞。而本研究在CS+MP+CTX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3~5次,血浆置换量约2 000 mL/次,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存活组患者临床死亡危险因素不多有关,对于最佳血浆置换次数、剂量仍需行大量样本及较多次血浆置换来进一步验证。虽然应用血浆置换可降低患者病死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LN伴TMA的总体病死率高达30.0%~62.5%[13],即使充分血浆置换治疗,SLE合并TMA达到肾脏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的比例仍偏低(20%~30%),治疗失败的比例仍高达40.0%[15]。本研究63例LN伴TMA行血浆置换后病亡3例,可能与本研究发现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后及时行血浆置换有关;而对于经过血浆置换效果不佳患者的治疗,使用抗VWF纳米抗体(Caplacizumab)治疗TTP[23],使用C5单抗[24](Eculizumab)治疗非典型HUS将是一种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新选择。

综上所述,LN伴TMA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包括感染、神经系统损害、TMA特征、SOFA、SLEDAI评分、血液系统损害、炎症指标升高等指标,甲强龙冲击+环磷酰胺+血浆置换可能是目前LN伴TMA患者治疗的最优方案,血浆置换次数、单次置换剂量、血浆置换总量均需大样本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本文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样本量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猜你喜欢
病死率血浆危险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喝水也会有危险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拥挤的危险(三)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