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娟 朱颖 (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特征;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指伴随着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总人口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增多,同时也是少儿人口不断减少所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并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1956年的联合国《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报告书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并且确定了一项国际标准,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徐州是江苏省户籍人口第一大市,常住人口第二大市,同样也是老年人口大市,与江苏的人口老龄化状况有异曲同工之处。徐州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所引发的低生育率、老化的人口结构等将成为徐州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
徐州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一带一路”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东部最大的商贸中心、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作为全省的老工业基地,徐州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仍不是非常明确。本文即利用徐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深入探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主要分为三种观点:(1)人口老龄化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面影响。劳动、资本、技术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函数三要素,而人口老龄化会对劳动力投入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①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家庭养老支出增加,从而挤出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投入,影响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倒逼其转型升级,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合适的人口结构及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劳动力作为助推力量,悖论由此形成〔1〕。(2)人口老龄化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将引发劳动力成本增加,进而刺激各类企业将更多资本投入技术研发中,以寻求更快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方式,优胜劣汰,使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老龄人口激增会引导产品结构和消费规模发生变化,以更准确地反映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偏好及消费能力,进一步催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相关产业发展〔2〕,而老龄产业多为第三产业,因此更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3)认为人口老龄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老龄化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但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3〕;也有通过细分区域的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不同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有差异,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老龄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而在西部地区老龄化则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4〕。
2.1基数大,增速高 徐州市老龄人口基数较大。2000年,徐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15万人,至2015年已达99.08万人,增长了近40%。 然而2015年徐州全市总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24.5万人,老龄人口增速远远大于总人口增速。见表1。
表1 徐州老年人口与总人口数量增长率的比较〔5〕
与此同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徐州市老龄化速度也不容乐观。2015年徐州市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在每1%人口中占比较大的年龄区间为30~34岁、50~54岁,近12.83%的人口处于50~60岁〔5〕。这也预示着,在未来10年中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将不断攀升。
2.2“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 按照联合国人口司制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划分标准,徐州市的人口结构已经呈现老年型,然而其2015年人均国内生长总值(GDP)仅为61 511元,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江苏省内仍属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多年来,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影响,劳动人口向北上广、苏南、苏中等发达区域转移,徐州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徐州老龄人口的三大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家庭其他成员供养,60~69岁老年人因为还有部分劳动能力,因此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收入,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则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10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全部由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如表2所示。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年龄增长,劳动收入占比逐渐减少,离退休金养老金占比本身偏小,无形中会增加家庭养老负担,而公共养老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反映出个人及社会“未富先老” 、“未备先老”的窘境。
表2 2015年全市分年龄、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口(%)〔5〕
2.3城乡差异大、性别差异大、空巢化 2015年,全国老年抚养比为14.3%,徐州全市老年抚养比平均水平为15.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其下辖区县的老龄化状况差异较大,仅有云龙区、泉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丰县的老年抚养比甚至达到了19.17%,这意味着每100名劳动人口需要负担20个老年人口,养老压力巨大,同时也阻碍着丰县经济的长远发展,见表3。
表3 2015年徐州各地区老年人口抚养比(%)〔5〕
“老年空巢家庭”〔6〕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这在乡村地区尤其普遍。徐州市有1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为3 080户,其中单身老人户764户,一个老年人与未成年的亲属家庭39户,其他2 277户;有2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2 168户,只有一对老夫妇户1 140户,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的亲属家庭50户,其他978户;有3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40户,总户数达5 288户,空巢家庭占比达37.69%。
而且,在城镇地区,女性的老龄化、高龄化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二者之间的差距也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不断拉大趋势;在乡村地区,60~69岁年龄组中,女性老龄化占比反而低于男性,如表4所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性别观念、就医观念等,乡村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所致。
表4 徐州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性别占比(%)
3.1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以进一步检验徐州市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如式(1.1)所示:
UPt=β0+β1ODRt+γXt+εt
式(1.1)
其中,t表示时间,β0,β1,γ表示待估参数,ε表示随机干扰项。
UP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整体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主要反映三次产业之间的升级状况,即某一个区域内的结构层次系数越大,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越高。根据克拉克定律,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越接近于3,表明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高,相反,越接近于1则表明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7〕。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计算如式(1.2)所示。
式(1.2)
式中,UP——产业结构升级指数;qi——表示第i产业占GDP的比重。
ODR表示人口老龄化程度,用老年人口抚养比来衡量,是指某地区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它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和养老压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百分比来表明每100名劳动人口所要负担的老年人口数,如式(1.3)所示。
式(1.3)
式中,ODR——老年人口抚养比;P65+——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
X表示其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控制变量。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加入的控制变量有:
CDR——少儿人口抚养比,是0~14岁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它与区域消费需求及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密切相关。
UR——城镇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徐州是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庞大就业人口和过剩产能两大约束性因素,应以城镇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寻求消化过剩产能、安置剩余劳动力的机遇,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8〕。
ND——国有化程度,用国有经济单位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国有垄断利益集团受到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扶持,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不必和相关领域内的其他企业相竞争,扭曲了市场健康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9〕。
FDI——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市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使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但是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比重较小。
FD——财政分权,采用徐州市人均财政支出占江苏省人均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财政分权会降低政府和利益集团的税收及中间品价格,使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阻碍〔10〕。
3.2数据选择与处理 选取徐州市2000~2015年全市层面数据,原始数据来自于《2015年徐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徐州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并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可比性调整。
由于在《徐州统计年鉴》中没有2000~2015年各年龄阶段人口的完整数据,《2015年徐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只有2015年各年龄阶段人口的完整数据,而《江苏统计年鉴》有2000~2015年各年龄阶段人口的完整数据。因此,徐州市ODR与CDR数据用以下方法获得。首先计算出2000~2015年江苏省的ODR与CDR及2015年徐州市的ODR与CDR,再假设徐州市与江苏省的ODR与CDR在2000~2015的比例保持不变,从而得出徐州市2000~2014年的ODR与CDR。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
3.3估计结果与分析 对模型加入不同控制变量,并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运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5 徐州市2000~2015年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表6 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P<0.1,2)P<0.05,3)P<0.01,括号内为概率值,常数项没有报告在表格中
可以发现,模型9为最优,如式(1.4)所示。
式(1.4)
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人口老龄化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控制其他变量后,人口老龄化每提高1个单位,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会提高约0.01个单位,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对产业间的结构优化升级有促进作用,但强度不大。这与刘玉飞等〔1〕、汪伟等〔2〕利用全国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相比,符号一致,但强度有差异。
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在保持其他变量及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美元,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提高约0.011个单位,这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间的结构优化升级有促进作用,并且作用较强。
ND对产业结构升级有阻碍作用,ND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是因为国有企业职工占比越高,意味着市场化程度越低,国有企业的垄断低效率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另外,CDR、UR、FD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不显著。
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并不矛盾,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诱发产业结构高级化。因此,应当在宏观政策上做好顶层设计。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
4.1鼓励生育 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我国于2013年底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是就目前的统计表明,受到“不愿生、生不起、没人带、生不出” 等因素影响,实际生育水平低于预测生育水平,使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实施类似于德国为鼓励生育所制定的“儿童金”、“父母金”〔11〕等现金支持政策,目前存在较大困难。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鼓励生育:①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可以根据工作性质适当延长女性产假,设立男性生育护理假,以缓解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冲突。由于近几年医院生育费用大幅攀升,还可以成立生育保险专项基金,负责支付职工的生育津贴,相对降低家庭生育的经济负担。②建立和完善幼儿托管服务体系。政府对该体系的建设包括以立法形式明确托管所成立的资格条件、收费标准、政策补贴及合理的托管年龄阶段。同时由政府牵头,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托管建设,不仅可以弥补社会公共资源不足,还可以进一步缓解家庭抚育孩子的负担,增加公众的生育信心。
4.2设置领导机构 对于老龄人口的服务,目前仅仅局限于个别部门,比如老龄委、民政局等部门,还有一些政府部门认为与老龄问题无关,置身事外。然而老龄化社会所具备的“混合、交叉”的特征,决定了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不可能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它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政府部门。鉴于此,应因地制宜地成立一个跨部门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其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跨部门的管理,实现各个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二是站在全局高度,全面规划和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框架,同时对各部门的执行措施及公共资源进行整合,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提高部门合作效率与水平。
4.3继续雇佣制度 随着离退休人员迅速增加,老年人才队伍将不断扩大,这将是整个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重要的人才资源,既可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人生理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及智力支持,又能够增加老年人收入,缓解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因此,继续雇佣制度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借鉴日本《高龄社会对策大纲》中提出的保证高龄者的就业机会、发挥劳动者终身职业能力、老年人口的再就业需要法律保障等措施〔12〕,完善我国的老龄人口雇佣制度,需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除了对企事业单位聘任老年职工方案作出管理规定外,同时也可以根据企业返聘老年职工的比例为企业提供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的聘用行为。
4.4发展老龄产业 国外的老龄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产业,如餐饮、保健用品等;②满足老年人养护需求的产业,如养老院、医疗康复、护理等;③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如心理咨询、旅游、大学、文艺节目等。老龄产业多为第三产业,开发好老龄市场,既有助于解决老龄化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助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发展老龄产业时应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把老龄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联系起来,逐步引导企业按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进行投资,采取扶持措施,以推动老龄产业的市场化与产业化经营。
4.5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患病概率高,不仅经济上需要供养,生活上也需要照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负担。因此,借鉴国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显得尤为必要。江苏省在2015年出台了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补贴制度,低保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失能老人,按不低于每人100元/月的标准给予护理、服务补贴;低保家庭和分散供养的特困对象中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失独老人,按不低于每人60元/月的标准给予护理、服务补贴。但是,由于目前商品物价及护理服务的收费较高,上述补贴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建议未来在财政资金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补贴金额;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提高养老机构软硬件水平,为每一个愿意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入住机会,实现“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