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2019-10-10 08:38师磊闫波秦卫兵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9期
关键词:高凝纤溶血栓

师磊 闫波 秦卫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骨一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深静脉内的血液凝结异常,形成血凝块,从而对血管造成阻塞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见于老年骨折及久病卧床者,且好发于下肢〔1〕。深静脉血栓早期患者普遍无明显的临床表现,然而血栓形成后阻塞血管将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一旦栓子脱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另有研究报道〔3,4〕显示,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促使患肢部分或完全性功能丧失,且栓子脱落会增加肺栓塞、脑栓塞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旨在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2)术前均接受血管造影或静脉彩超检查明确无血管断裂及深静脉血栓;(3)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3)病情不稳定或存在大出血者;(4)入院前14 d内服用过可能对本研究相关指标造成影响的药物者;(5)伴有神经系统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者。另取同期于该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但术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1~84岁,平均(71.12±6.21)岁;体重指数(BMI)16.4~23.1 kg/m2,平均(20.53±2.13)kg/m2;基础疾病:糖尿病12例,高血压11例,其他疾病9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2~83岁,平均(71.44±6.37)岁;BMI 16.3~23.5 kg/m2,平均(20.04±2.12)kg/m2;基础疾病:糖尿病11例,高血压13例,其他疾病11例。两组以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2研究方法 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 d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方式为凝固法,检测仪器为ACL-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购自美国IL公司)。纤溶活性指标包括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小板聚集率(PAgT),其中D-D与PAgT采用美国IL公司的智能血液凝集仪检测,TAT采用ACL-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

2 结 果

2.1手术前后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术前及术后3 d,两组PT、APTT、TT水平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手术前后两组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对比 术后3 d,两组D-D、TAT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对照组PAgT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3 d,观察组D-D、TAT、PAg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各项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1)P<0.05;与术前比较:2)P<0.05

2.3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为D-D、TAT(P<0.05),而与FIB、PAgT无关(P>0.05)。见表2。

表2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3 讨 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群的骨质脆性升高,下肢骨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5〕。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通常需较长的时间卧床休养,加之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易导致血液瘀滞,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一步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6~8〕。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血管内不间歇流动,其主要原因在于机体内存在着完善的止凝血及抗凝血机制,且上述机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9~11〕。而在病理状态下,止凝血及抗凝血机制的动态平衡异常,其中止凝血机制亢进或抗凝血机制减退都会促进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表现为血栓性疾病,而下肢深静脉血栓便是最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之一〔12~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老年下肢骨折患者FIB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逐渐增加。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FIB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凝血因子,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以纤维蛋白单体的形式沉积于血管壁中,进一步促进血栓的形成〔15,16〕。而手术应激引发的凝血系统异常使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加上血浆凝血因子的部分消耗,最终导致FIB水平明显升高。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可通过检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FIB水平,进一步预测其是否会发生深静脉血栓。此外,随着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D、TAT、PAgT水平逐渐升高,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应增加。D-D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增高等情况,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其水平将升高,同时血管中微小颗粒的聚集,也将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17,18〕。TAT是凝血酶生成及活性增加的标志,由凝血酶及抗凝血酶Ⅲ共同作用而生成,因其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常被用于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有研究报道显示〔19〕,TAT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血管内控制纤溶系统的关键,其水平升高表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AgT主要用于反映血小板的聚集情况,老年患者发生下肢骨折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情况将迅速增强,进而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而当止血初步形成后,血小板将在凝血瀑布的作用下释放出血小板第四因子,进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0〕。然而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D、TAT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其原因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较多,且FIB、D-D、TAT、PAgT四个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单独观察单个指标无法揭示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这在国内一些文献中也有相关描述〔21,22〕。

综上所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工作中可通过检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D、TAT水平,从而有效预测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猜你喜欢
高凝纤溶血栓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后继发纤溶亢进1例并文献复习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