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层面的需要,要求我国政府不断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新时代的大数据背景下,群众文化智慧服务需要得到不断构建,用积极向上、健康开朗的群众文化引领社会风气,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也用更加智慧的服务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数据下的群众文化智慧服务构建路径,要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础,发挥好地方文化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使文化服务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智慧服务;构建路径;数字化
地方文化馆作为我国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各地方的基层文化馆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主体作用。群众文化智慧服务构建路径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础,以地方文化馆为探索中心,明确文化馆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整合文化资源的建设作用,不断利用文化馆引导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指明未来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数字化,不断探寻更多有关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构建路径,以此来不断满足群众,特别是特殊群众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同时弘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借此提高市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拓宽市民的文化视野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
一、不断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发展群众文化的公共责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主体,因此公共文化在实际上就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以来已初步形成了以乡村镇、市区街道为构成的群众文化网格脉络。尽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不充分、资源分配不公等种种因素,群众文化的整体运行和服务质量都有很大问题。为了加快推进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号召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始终发展和坚定不移的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文化权益,重点关心特殊群众应当享有的文化权利。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要求,不断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资源共享、高效运营、服务优良、结构合理。积极倡导优质的群众文化,为人民提供必须、高效的文化服务,统筹构建各种文化服务机制,加强建设地方文化队伍,采取一定措施,保障城市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种文化待遇和文化服务,尤其要保障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不断完善和发展群众文化新道路。
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落实发展群众文化的公共责任,正确认识到当前在文化建设上的许多问题,严谨杜绝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认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扬十九大精神,严禁出现“雷声大、雨点小”,“上面热、下面冷”的文化发展现象。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性,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道路上的作用,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发展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责任。
二、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构建路径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馆的主体作用
地方文化馆是我国基层文化事业单位,身上肩负着组织发展弘扬地方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加强群众文化智慧服务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建设文化馆,利用文化馆解决群众文化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新问题,摆脱文化发展困境,增强群众文化活力,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更加贴近群众,满足各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群众文化在需求和供给上的平衡。
(一)积极开展组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
以中山市文化馆为例,中山市文化馆在2019年为了积极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举办了以“文化关爱 筑梦中山”为主题的三进活动,积极打造了以关爱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品牌项目。在开展文化活动时,中山市文化馆坚持以人为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工作导向,连接了当地的工会、社区、教育部门和残联部门,开展了以“菜单式”和“订单式”为服务标准的定制文化活动,满足特殊群体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实现了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文化活动以采购服务的方式,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符合资格的中标单位进行文艺演出,分别来到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残障人士服务点以及各社区等开展文化演出,基本实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一共举办的34场公共文化服务演出活动中,内容类型多种多样,涉及歌舞、小品、魔、乐曲、曲艺等。群众对文化活动十分满意,其中有10场演出收获了满分的评价。
(二)整合了地方文化活动资源
地方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有大量人力与物力资源进行配合,才可以确保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基层文化馆作为地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单位,可以充分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排除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为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奠定基础,更好保证群众受到满意文化服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从而更好地实现群众文化智慧服务。同时文化馆还可以在文化活动开展结束后,总结文化开展经验。调查群众对文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从而更好地举办下一次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馆作为一个面向群众的文化主办单位,要充分策划群众文化活动,保证文化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安全可操作,坚持每一项都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并通过后续的文化活动调查反馈意见,加强对接下来的文化活动指导。安排好文化活动场所使用的道具和设施,在活动的工作人员安排上,努力做到合理分配,不浪费各种资源。坚持用文化活动传递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好故事,继承中华民族精神。
三、用好大数据,重视推动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数字化
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文化传递方式,推动了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发展。因此大数据下的群众文化智慧服务构建路径,要创新方式,建立文化服务平台,用大数据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个性化,积极发挥文化服务平台在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寻找更加适合群众、更加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增强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把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创新地域特色,重点利用传统民俗节日,例如端午、七夕、重阳、中秋等开展广场舞、文艺演出、经典朗诵会等文艺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加大对群众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文化覆盖面。建立基层文化活动信息数据库,把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信息统一整理后录入后台,方便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和文化信息进行搜索。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数字化,一方面提高了文化宣传范围,降低了文化宣传难度,打破了文化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地方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各种文化场所还可以用先进的技术,例如vr、投影、全息等增加群众文化的现场参与度,活跃文化活动氛围。
四、结语
群众文化智慧服务在大数据下,文化工作者转变了服务理念,利用数据转变服务方式,同时让文化活动朝着更加接地气、更具有社会性的方向转变。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改变传统文化的单一性,解决传统文化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审美疲劳。未来群众文化智慧服务将朝着多元化、现代化、均等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用智慧的服务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让群众文化符合时代背景,让群众文化智慧服务拥有更多可能的构建路径。
参考文献:
[1]梁伟峰.新形勢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路径[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24):246-247.
[2]李庆华,杨俊杰.大数据时代的民俗文化数字化构建方法与路径探讨[J].艺术科技,2019(13):68.
[3]刘庆光.试论群众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6):118.
[4]田执雨.浅谈群众文化的发展路径[J].文化月刊,2017(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