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考察表现,从“表现说”下的观念入手,简单分析20世纪绘画艺术中的表现起源、心灵世界的表现,两个维度探讨艺术家表现。
关键词:绘画;艺术;表现
一、表现起源
关于艺术的概念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文艺界引起多次争论的重大课题。艺术反映和艺术表现说代表了两种观点,并有相当成熟地不同理论主张。在历史渊源上来讲,这两种观点的产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的系统,这两种理论观点也都是某种活动过程的阐释,对艺术家主观心灵的形象反映与情感表现。
20世纪“表现”(expression)无论在中国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之一。它对于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正确认识和中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影响深刻。“表现说”, 在艺术发展中各种观点及其得失,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的“表现说”观点对它的内在要求,又使丰富了21世纪对于“表现说”的变化。因此,结合社会历史语境来讲,将有利于今后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1] “表现说”到底指什么,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在实质上,一以贯之而仅仅缺乏理论概念的是模糊理论,那么西方各派的表现说则相反,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模式、概念,但没有统一的原则为人所接受。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直觉表现。贝尔说艺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所表现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感情”,而是一种连他自己也未讲清楚的东西。苏珊·朗格则断定:艺术是表现情感的一种特殊符号。可以看出,他们的概念只有一点是共同的:艺术要表现情感。但仅此一点还不能构成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是“表现说”的思想基础,“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艺术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艺术可以“审美形式”来概括,人类思想的相应的总体形式观念。从性质上来讲,是一种主题性关系话语。[2]西方浪漫主义的“表现”,其实也是要求艺术区呈现人的内心世界。追本溯源,早在柏拉图那里,表现(expression)也只是模仿说的一种手段而已。但现代意义上的“表现”,却只有在人的主体地位被凹显的近代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浪漫主义所倡导的“表现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直到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出现的时代,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表现观念依然得到回应。托尔斯泰自己便认定“艺术是情感的交流”,是艺术家与观众的交流,这无疑从互动的角度拓展了表现论,因为浪漫主义者更加关注的是艺术家自身的表现,而忽视了与接受着的交往过程。[3]
二、心灵世界的表现
“表现自我”是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的主流。通常人们认为,产生这观点18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为标志,被表现的东西是在隐喻上被例示的东西。表现悲伤的东西是在隐喻上悲伤的,而在隐喻上悲伤的东西就是实际上(actually)悲伤的但不是字画面上(literally)悲伤的,也就是说,属于某个与“sad”(悲伤)同延的标记的转移应用的范围。因此,被表现的就是被具有的。而一副面孔或一幅图像表现的东西,不必是(但可以是)演員或艺术家所有的情感或观念,或者那些他想要传达的情感或观念,或者观看者的或被描述的人的思想或感受,或者任何在某个其他方面与符号有关的别的东西的特性。当然,符号通常被说成是在这些方面中的一个方面表现了一种与它有关的特征,但我保留“表现”这个术语来显示特性属于符号自身的那种主要情形,而不管原因或者结果、意图或主旨的特性。艺术家情绪高涨,观看者神情抑郁或怀旧或欣赏,主题毫无生气,这一切都不能决定那张脸或那张图像是否是悲伤的。伪君子的笑脸表现关系,许多画家的砾石图像可以表现激动不安。符号表现的特殊性是其自身的特性。[4]不过,它们都是习得的(acquired)特性。它们不是本来的(homely)特性,凭借这些本来的特性,作为符号的对象和事件得到字面上的分类。它们是隐喻的输入(import)。图像写其说表达颜色,不知说表达声音或情感。而包含在表现中的隐喻的转移,通常来自或经由一个外部领域而不是在夸张法或反叙法或反讽法中出现的内部转移。一幅炫耀做作的图像,不表现那种可以讽刺地归结于它的谦卑。[4]
三、小结
在艺术创作中表现是常常认为一种符号的模式来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一幅图画一定有着符号化表现含量,指向了其所表现的某一个对象。[3] 对于艺术中的表现描述,例示方面(“形式的”或“装饰的”)和表现方面的强调,可以随艺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李瑞.从抽象到写实的时代精神——论李洋绘画艺术风格的演变[J].艺术百家,2016,32(04):232-233.
[2]彭锋.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悦笛.当代艺术理论:分析美学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美)纳尔逊·古德曼著.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M].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本文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大学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2017度开放基金课题项目“数字化视阈下的新疆高校版画艺术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WK201717)。湖北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艾麦提江·吐尔逊,湖北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