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实绘画风格并不是西方绘画艺术所有的专利,就如写意也并非中国绘画中所独有的特点一样,中西方绘画意识的本质有很大趋同性以及一致性。关于中国绘画中对写实性有没有相关应用这样的问题,持的一定的肯定的态度。但是,这种写实与西方的写实却又不尽相同。自中国明代以后,绘画风格逐渐由写意向着写实进行转轨,且中国绘画的转轨并不是空穴来风的,下面将对写实绘画风格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写实绘画风格;中国古代美术史;应用分析
一、应用分析
(一)初步思考
最早对中国绘画的写实性问题进行思考的是战国时的韩非子,《外储说》中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他认为,如犬马之类的与写实有关的题材的绘画比如鬼魅等无形的绘画更加困难。随后,西汉时期的刘安对其的这方面绘画思想较为认可,但是后来一位名为欧阳修的宋人对这一方面有着不通过的看法,他认为只写实不写意要更为简单。之后,在《天论》中荀子对有关人的形和神做了相关本体论的考虑,其认为上天赋予人不同的形体,而与人性格的精神内涵不外乎喜怒、哀乐与好恶,这些都是在“天”的秉承下得到的,可看为“天情”,而人的“神”关于“形”有一定的依赖,所以他认为只有将“形”做好才能使“神”能够更好地产生,从此这两者达到统一。这就是我国古代关于写实绘画的初步应用和思考。
(二)进一步认识
后来,一位名为谢赫的南齐人在《古画名录》中对“应物象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他对关于客观事物的摹写做出了强调,而摹写的重点就在对画的内容能够与客观的物相结合[1]。该种想法在后来,则有许多理论家对其做出了呼应,且他们也对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张萱等人的画作表示了赞扬。在人物写真方面十分重视,是我国绘画的传统之一,这一个传统流传的时间也很长,其最早可以追溯到顾恺之为谢琨写真的时候。而唐代的李公麟、武宗元、吴道子和閻立本都是写真方面的高手。对人物进行写真,是对人物画进行造型塑造的必备性基础,同时这也指一些特殊类型和手法在人物画中的应用,这主要集中在刻画人物所有的面容神情的时候。当然,对于肖像的描写有时也在历史人物中进行取材,但是这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现实性基础。
(三)“白描”手法
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之一的白描(线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杨子华都有了很高的水平,无论是艺术技巧还是审美风格,明代所对人物运用的“白描”手法都是值得被关注的[2]。在明代,这种手法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明代画家的陆治、郭诩、王仲玉、夏鼎、杨宗白、周官、尤秋、刘廷敕、吴彬、丁云鹏、陈洪绶、仇英、唐寅、杜堇、吴伟、和戴进,以及明清时期的张穆登和圣谟都是白描方面的高手。
(四)写实绘画的高峰
宋代时期是我国古代写实绘画风格的高峰阶段。《林泉高致》中,郭熙表示,在不同的时间段中,自然山水的形态是十分丰富的,不仅一年四季的山水不同,白天和晚上,阴天或晴天山水的变化都是不同的,所以画家在对自然山水进行观察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视点[3]。郭熙又进一步对自然山水做了说明,其形态不仅仅是具有变化,十分多样化的,同时又应该是浑然统一的。除此之外,其还在该书中还对山水画所包含的本质和意境进行了揭示。还对中国绘画中国所具有的“透视问题”(“三远”)进行了叙述,表示该种方式的视线是曲折的,不断流动的,与西方画中的“焦点透视”完全不同。在《山水纯全集》中,在郭熙之后出现的韩拙又对“三远”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及创新,使得山水构图中的郭熙的理论得以丰富化。
在宋代绘画中,对“形”十分看重。首先,在艺术创作中强调了需要对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所拥有的不同的服饰特征有所重视,这也是郭若虚所强调的“衣冠异制”,他认为,在对人物画进行创作时,需要对服饰有着相当的重视,如果忽略了该问题,则会是“丹青之病”,然后对其所有的造型的立体感进行了强调。宋代的统治者对文人十分优待,所以其所具备的文化环境对中国绘画的进步发展十分有利,使得当时的写实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4]。
二、结语
中国古代的绘画尽管核心为畅神和写意,但是对于写实、造型和形似也并没有排斥。中国古代的绘画写实风格从哲学到美学最后到艺术都是一个十分完善的整体。确实,中国的写实性与西方的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却不能对其具有的写实性进行否定,其只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需要对其进行更加辩证性、全面性的审视。
参考文献:
[1]李媛琪.民国时期中西绘画融合中的时代精神[J].西部皮革,2020,42(04):102-103.
[2]裔萼.大山上的岳桦林——袁武艺术品评[J].美术观察,2020(01):106-111.
[3]李展.中国近代写实绘画的独特性——以《万木草堂藏画目序》为线索[J].艺术教育,2020(01):142-145.
[4]蒋超,刘九伟.迷失的美育——中国美育现状分析[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9,14(Z2):59-61+67.
作者简介:洪磊(1998.1.1),男,汉族,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本科,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