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音乐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

2019-10-09 02:03朱晨缘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音乐理论门德尔松春之歌

朱晨缘

摘要:马克思曾说过,实践和理论是相互统一的,正确的理论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在音乐活动中,也包含着音乐实践和音乐理论的相互统一过程。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把音乐活动分成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其中音乐表演、创作和教育都属于音乐实践的范畴,而音乐研究则属音乐理论范畴。音乐理论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音乐实践又在音乐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更新进步。因此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性的。在音乐活动中,人们普遍对音乐实践的重视程度高于音乐理论,在音乐学领域,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人和音乐实践的人甚至互生嫌隙,难以通融。为了重拾音乐理论研究的价值自信,本文将以微观的视角入手,以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之《春之歌》为例,阐述音乐理论研究如何对音乐表演活动产生影响,希望以浅薄的能力梳理音乐理论对音乐实践的反哺线索,为相关方面音乐理论研究的价值认定和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音乐演奏;音乐理论;门德尔松;春之歌

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回顾多年的音乐实践经验我们深深感触到,钢琴演奏即便是一项实践活动,但它无法脱离理论知识的指导。当我们拿到一首新的钢琴作品时,为了能够准确诠释和把握作品的技术和音乐内涵,我们往往需要接受一些关于演奏和作品背景相关的理论指导。以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春之歌》为例,首先,我们要了解作品这首作品所在时代的背景,这样我们才能宏观上把握这个时代的音乐创作语汇和风格,之后再具体到作曲家和作品本身的音乐表现技法和音乐风格。因此之后本文将从音乐作品创作背景和演奏概要两方面呈现音乐理论著作中对该作品演奏实践的指导。

一、音乐作品创作背景

(一)音乐的功能性变化

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创作于1830-1845期间,正值19世纪初。这个时期,正值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过后,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反叛和革新的精神力量。这个时候的音乐家也开始具有表现主观意识、摆脱客观约束的创作自由意识。音乐家的社会角色甚至所创作音乐的功能性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之前的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创作音乐并不以他们的主观意愿为主导,音乐的体例,风格、题材、体裁都很大程度受制于他们受雇于的教会、宫廷,音乐的社会功能很强。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逐渐走上“市场化”进程。音乐家逐渐脱离教会和宫廷,公开的音乐会逐渐增多,音乐的接受者也逐渐大众化,音乐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活动逐渐演变成社会行为,音乐的审美功能日益凸显。音乐家需要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欣赏受众和市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侧重点开始出现分化。一种是所谓的炫技派,他们偏向于用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吸引观众,使得音乐开始向技艺高超和富丽堂皇的形式发展,作曲家以李斯特等人为代表。这种商业化的音乐创作风格在当时受到一定的争议。另一种是更多忠于自己的内心声音和音乐坚守去创作的音乐家,他们不为迎合市场和观众,只凭自己内心对音乐的冲动而创作。门德尔松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因此他的作品没有明显的技法炫耀痕迹,而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色彩。

(二)时代音乐风格特征的变化

浪漫主义时期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后一个时期,音乐风格上对前一时期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在音乐结构形态上,浪漫主义时期还是主要和古典主义时期保持一致,如在曲式结构方面还是以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为主。但在和声,调性,旋律等音乐语汇及风格上又出现了一些革新,如旋律抒情性增强,乐句结构伸缩性增大,逐渐脱离古典主义时期规整的框架,和声色彩性增强,调性方面虽然以调性音乐为主,但半音和声以及远关系转调频繁运用使调有含混之感。这些特征都指示出音乐家们在音乐方面做着热情热切、孜孜不倦地探索,力图使音乐更加绘声绘色充满生机,走向自由。同时这些变化也影响着当代音乐作品的创作,如门德尔松的《春之歌》中也显露出这些特征的痕迹。

(三)乐器的发展

19世纪初,钢琴制造方面产生许多变革:钢琴内部结构更加坚固,琴弦加长,交叉排列,音域扩展到七个半八度,这使得这时候的钢琴的音色更加丰满力度更加强烈,且延音踏板的使用也使钢琴的音色更加添彩。这种种变化也导致着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

(四)音乐体裁的变化

这一时期,标题音乐开始盛行,标题中的文学性描述提示着乐曲的基本音乐形象和情绪,对于乐思的揭露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体裁也开始增多,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就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音乐体裁。其中的《春之歌》就是无词歌音乐体裁和标题音乐的结合体。

(五)音乐家门德尔松自身特点

门德尔松本人是融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特点为一身的音乐家,其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结构完整,织体精巧,富有幻想激情。其一生生活优裕,少经风雨,因此作品大多阳光舒展,几乎没有压抑和矛盾冲突的困苦内容的呈现。

当初步完成了作品创作背景框架式的知识构建之后,音乐演奏作为音乐作品的诠释活动,最终目标是要把音乐进行实践性传达。因此,接下来就要将目光转向音乐演奏方面的理论,掌握我们作为演奏者诠释作品时应该把握的准则和界限。

二、音乐作品演奏要点

(一)这首无词歌为一首三段体的钢琴小品,切分音型的分解和弦和大琶音音型的伴奏织体成了如其副标题所示一致的温暖轻盈的音乐风格,整体情感淳朴真挚,因其多声部织体特点和作品体裁的歌曲特性,需要我们一只手兼顾音乐的旋律和伴奏,然后交错弹奏,技术上要求我們协调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兼具音乐效果上伴奏的颗粒轻盈感和旋律的连接感,注重这一时期音乐作品的重要风格课题——音乐的歌唱性,既要明确的勾勒旋律线条,又要注意伴奏的轻盈巧妙,由此才能准确展现作品的声部结构特征,体现作曲家的作曲旨趣。

(二)西方音乐史的内容告诉我们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音乐风格。正所谓没有不对的演奏方法,只有不适合的演奏方法。我们在选择演奏方法时应该牢记,采用何种技术都应是建立在时期或流派风格基础之上的。这不同时期或流派的风格形成其实是一个个创作者创作意图的集合,演奏者作为二度创作者,有一定自由发挥余地,但是不能超越创作者的原始意图框架。如在表现《春之歌》这首浪漫主义作品时,应该与古典主义作品诠释时地注重音乐作品的鲜明、玲珑剔透和规范节制相区别,而要更多地强调作品声音整体上的涂色,更宏观地把握音乐特点,不要太过局限化。任性的节奏交替可以多于严格的速度规范,手部大幅度的运动多于矜持,手臂的力量也可以较多的运用起来。总体而言,要有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的音乐诠释逻辑,在依据一定风格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音乐特色,摒弃绝对的自由,追求相对的自由。

三、总结

通过对音乐理论著作中关于音乐创作背景和演奏理论的参考学习,我们可以切身地体会到音乐实践形成过程中,音乐理论对音乐表演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不断对理论知识的阅读筛选过程中,它无形得对我们的表演实践活动起着塑造打磨的作用。

由此可见,一次成功的音乐表演实践并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它是无数相关理论知识奠定后融汇的结果。因此,在我们日后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跟随理论指导实践这一逻辑线索,多多借鉴参考音乐理论知识,让它们推动音乐演奏不断精进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根纳季.齐平(俄).演奏者与技术[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周为民.钢琴艺术的多维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5]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音乐理论门德尔松春之歌
情未了
春之歌
春之歌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四)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门德尔松的诚实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诚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