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摘 要] 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今学生由于繁重的课业常常缺乏阅读课外名著的时间,那么课内名篇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课文《范进中举》为例,尝试通过对名篇写作手法的解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运用写作手法,改善学生写作语言苍白无力的现象,有助于改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 键 词] 范进中举;初中语文;写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096-02
一、引言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范进中举》,该文段记叙范进乡试中举一事,刻画了一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士人的丑恶灵魂,透过范进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炎凉。文段灵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教材选择收录《范进中举》,就是想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研究文本,学习名篇的写作手法,内化后给自己的作文增色。本文围绕《范进中举》出彩的写作手法,分析名作写作手法在初中生文章创作中的作用,并联系当代初中作文教学,简析《范进中举》对初中生写作的指导意义。
二、于细节处见精神
细节成就艺术,作者捕捉旁人忽略之处,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谓之细节描写。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范进等人乃至众邻群像,入木三分,语言表现极具张力。特色的讽刺手法结合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严肃态度,文段以倨恭式讽刺为主,活画出世上的势利相和人心的叵测。
(一)细读文本,体悟细节
首先分析范进“喜极而癫”的细节描写。正如高尔基在《高尔基与契诃夫》中惊叹契诃夫:“只用一个词就足以创造形象和句子”文中范进遇见了报录人,看过报帖,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用“看”“念”“拍”“笑”四个字细描动作,进而写范进昏迷的神态。一个“噫”字通过语言写出喜出望外的心情。“好了!”“中了!”更是几十年追名逐利一朝实现,前途一片光明的呐喊。最后对范进“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的丑態也进行描绘,将讽刺意味升华到极致。不管是语言还是动作和外貌描写,都用精炼但是生动的笔触恰到好处地把范进的形象绘在纸上。
其次是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细节对比。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动辄打骂,说他长得“尖嘴猴腮”,不像已中举的老爷们“方面大耳”,想中举是“想天鹅屁吃”。可一旦中举,不仅称范进为“贤婿”,更是夸他“才学高,品貌又好”,“城里那些周老爷,张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户口上尊敬还不够,见范进的后襟滚皱了还跟在身后低头扯了几十回。作者用三言两语,不露声色地对这副丑恶嘴脸进行嘲讽,前后的鲜明对比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来,极具讽刺意味。
再次是张乡绅圆滑势利的细节刻画。用在张乡绅身上的笔墨虽然不多,可一言一行从细节之处尽显其圆滑势利。范进方才中举,张乡绅就乘轿而来,声称“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硬说他与范进同年中举,强行拉关系,还呼其为“世先生”,恭维范进的破草房为“华居”,潦倒贫困的生活是“清贫”。送范进银子和“三进三间”的宽敞房屋,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势利的目的。潦潦百字,张乡绅的丑陋面目便跃然纸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也可见一斑。
最后还不忘记众邻里趋炎附势的细节衬托。在范进中举前,其母“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街访邻里之中无一人送口救济粮。然而中举喜报刚到,众邻居可谓蜂拥而至,恭贺道喜,还主动拿东西来款待报子,甚至有人特地去寻了范进发疯时跑丢的鞋给他穿上。在抢救发疯的举人老爷时,大家一起捶背抹胸,这谄媚奉承、殷勤之态与之前的冷漠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二)捕捉细节,灵活运用
名家写作经常能够灵活运用细节描写,对中学生写作指导来说可以细化为细节描写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文章结构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细节与故事情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写作想象成拍电影,那么细节描写就像是特写镜头一样,把关键之处放大,让读者印象深刻,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范进中举》中范进疯跑时丢掉的鞋子,并没有因为范进跑丢了而就此退出众人的视线,而是在之后成为邻居殷勤捧鞋,描摹阿谀奉承嘴脸的道具,在推进故事发展的同时还顺带刻画了邻居的形象。再有就是被范进滚皱的衣服,在下文同样也再次出现,为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前后对比描写助力。古诗中也不乏细节描写的运用,杜甫的《羌村》就是个好例子,诗中除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两句是写意以外,都运用了细节描写为故事情节服务。
其次是细节与人物性格。老师要引导学生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尤其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陈述的、下定义的方法,直白地说某某是一个善良的人,某某是一个勤劳的人之类,而要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用言谈举止来展现性格特征。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细节,只有当它有代表性的时候,才够像光线一样,立刻从黑暗中照出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好的细节应该真实、典型,在刻画人物时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正如《范进中举》中通过各种符合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最后是细节与文章结构。有些细节是文眼,能起到串联故事的作用,使故事更加集中紧凑,在刻画形象的同时,还能为表达主题服务。鲁迅文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个细节,说明“从一而终”的观念已经深入老百姓的骨髓。尽管业已改嫁给贺老六,但人们并没有改口叫她“老六嫂”的意思,“音调和先前很不同”,更是对她的鄙视和戏弄。所以说生活中不乏细节,只是缺乏观察,有心人才能发现隐藏其中的细节。在写作的时候,尝试用一个细节串联全文,比如家里的一个老物件、门口的一棵树等,要求这个细节能够容纳比较大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在写作的时候起到不可比拟的凝聚文章结构的作用。
三、于生活中抒真情
(一)名家妙笔,源于生活
《儒林外史》虽非自传,但若要得到当时和后世之人的普遍认可,唯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和认知是正确的方可,就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中所述:“秉持公心,指挝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鲜明的处世态度,把握好创作的“度”,对不同的人物掌握不同的分寸,善于描写真实生活,“真实”指的不仅是表面现象的真实,更是本质的真实。文中写到范进中举喜报到时,范进正抱着老母鸡在街上卖,这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登科前寒酸的真实写照,而中举发疯看起来鲜有,但科举迫害确有其事,外加诸多细节描写使文章真实可信,而非光怪陆离。吴敬梓正是灵活运用反映真实生活的有力手段,才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激愤之情诉诸笔端。
(二)观察生活,常抒真情
鲁迅说过:“有好些直写事实的作者,就这样的被蒙上了‘讽刺家——很难说是好是坏——的头衔。”所以作文贵在真实,如果文字不能给人真实感,那就称不上好的作品,只能算是一场闹剧。
初中生缺乏社会阅历,紧张的学习更使他们无暇考虑身边的人和事,而只有基于学生生活,自由发表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文章才能称为佳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就不会用心去思考;对外界的事物熟视无睹,写作思路就无法打开。部分学生语言词汇积累欠缺,更少观察积累,错过了身边很多的写作素材和好词佳句。因而,缺乏生活中写作素材的学生一到写作文时就感到厌畏,无话可说,致使他们只能全篇以空话、套话甚至假话敷行了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独具慧眼,观察、选择、提炼生活的精彩片段,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常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细节来串联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文章结构,实现对社会生活的独到见解。
四、于实践间得技巧
(一)缺乏情景,少有“输入”
《儒林外史》所描写的事作者不可能事事亲历,或来自周围人的经历,或是对所听到的故事进行虚构创作,但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感悟。而且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自我“小生活”,更要能关注“大世界”。正如文中所描绘的,清初社会并不只有繁荣的一面,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社会矛盾。残暴的专制统治以及统治之下形成的恶劣社会风气,外加层层腐败的统治阶级,构成了清王朝的另一面。清军入关一方面用武力残暴镇压暴民,另一方面实行怀柔政策拉拢顺民,恢复科考就是手段之一,但基于“八股”的考试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难以选取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考了几十年,也算有些学识,可他连苏轼是谁也不知道,像这样“学而无术”的人怎么能去治国呢?
(二)创设情景,勤加练笔
大多数“感情虚假”的作文,其根本原因大多为交际语境的缺失,而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写作兴趣、动机的激发通常来源于有具体目的、明确对象的语言交流。唯有真实的文字才是有意义的。西南大学副教授荣维东应用“交际语境写作”,在作文实验课上发给学生几枚圣女果让学生边观察边品尝边写作,且不拘写出的是便条还是网页制作。这样真实交流的方式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交流和表达的欲望,触发其情感和写作动机,进而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的真正价值。
而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邓彤的课例把传统的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写作知识进行微化处理,变成“三要素”——愿望、障礙、行动,并以《西游记》为例,把故事创作流程总结为“愿望+障碍=冲突”,即师徒四人在取经这个强烈“愿望”的驱使下,克服“妖怪”的重重障碍,终达西天,并将故事的关键归结为故事冲突。
写作教学最终要的不是灌输枯燥的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学生从名篇中习得的技巧灵活运用,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具体情境,这样就可能解决学生写作欲望和内容缺失的问题,甚至体式语言等一系列问题。“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只有在平时勤加练笔才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作文除了技巧讲解之外,更加要通过写小片段的方式多加练习,好作文没有捷径,“唯手熟耳”。
五、结语
写作若缺乏深厚的阅读积累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大量的阅读名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范进中举》中吴敬梓近乎写实,刻画人物生动逼真,将观察生活所得写入作品,抒发真情。仔细研读该课文,以课文阅读带动写作,弥补课外阅读不足的缺憾,让学生把阅读所得运用到写作上,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注重创设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减少“假大空”作文。
参考文献:
[1]陈云发.《儒林外史》作者对我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