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10-09 13:41李彦武
参花(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创新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消亡。这些曾经影响、陪伴几代人的传统艺术面临青黄不接、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困境。因此,地方高校有义务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本文将主要对王河湾挎鼓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传承与创新 王河湾挎鼓

一、研究背景

王河湾挎鼓是一种流传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民间舞蹈,因其起源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王河湾村,故称王河湾挎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王河湾挎鼓已经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在宣化柳川河一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其对器具、地点、人數没有很严格的限制,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音乐史,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875年,一个叫贺万海的年轻人用废弃的煤油箱子做出了挎鼓的雏形,和村里的年轻人在逢年过节时敲打起来,俗称“煤油拉子把式”。1947年,有一个叫刘龙的人爱好挎鼓,又觉得原先的挎鼓形状、音色不美,节奏简单,表演动作不丰富,于是他借鉴中国其他鼓的优点,结合本村挎鼓的形状、特点,自己出钱买来了材料,用当时较先进的手工艺做成了木帮、皮面的八面挎鼓。新做成的鼓因材料的改变,音色动听了,形状也在原来煤油箱子形状的基础上,变成了中间粗、两头略细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同时又买了两副镲,正式成立第一个鼓班,叫三关社,由此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改革开放后,由村里出钱打造了十几面腰鼓,几副镲、钹,组织起自己的秧歌队,使王河湾的挎鼓重新又活跃了起来,并在张家口市首届农村文艺演出中,打败各路好手,赢得了冠军。至此,王河湾挎鼓开始被广泛传播。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多娱乐形式的出现,王河湾挎鼓正面临着一些造诣很高的老艺人相继离世,而年轻一代又不愿意学习继承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的困境。再加上新时代人们有了对新时代文化元素的追求,过去那种淳朴的气息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对这一流传百年的艺术进行传承创新,既要保留挎鼓的原貌,又要增添必要的文化元素,使之重新焕发出生机。

二、研究内容

(一)采风调研

2018年1月至3月,教师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先后10次深入大山,对王河湾挎鼓的发展历史进行调研。对农民老艺人和王河湾挎鼓传承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了王河湾挎鼓的传承历史,积累了文字、照片、音像等大量历史资料。

2018年4月,教师又先后走访了王河湾村委会、大北街街道办事处、四方台小学,对宣化区各类不同层次的王河湾挎鼓表演队进行现场录制和动作比较。王河湾村精于表演挎鼓的农民老艺人有2人,能表演的不足10人,但表演原汁原味,手势繁杂,节奏优美,动作到位。大北街街区市民表演队人数较多,接近100人,表演阵势宏大,但对历史了解不多,表演动作中规中矩,动作限制在相对简单的范围之内。四方台小学有300名小学生表演的王河湾挎鼓队,表演场面壮阔,学生灵动,但动作因追求整齐,更像是团体操,主要与对作品的理解有关。

据调查,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宣化区王河湾挎鼓艺术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中:第一类是最原始的农民老艺人,他们对这门舞蹈艺术的文化历史了解较深,掌握的舞蹈动作较多,每个动作都有一套名堂,舞蹈动作相对比较优美,在情感、节奏等方面做得较好。第二类是城市社区的大叔大妈,这部分人为了锻炼身体,排练了王河湾挎鼓,但因其主要为了锻炼,舞蹈动作并未过于繁杂,大部分队伍只继承了其乐谱和基本动作。第三类是在一些靠近王河湾村的个别小学,为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学习民间传统文化,成立了王河湾挎鼓队。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力较弱,舞蹈动作整齐却少了变化,演出没有情感投入。在服装、道具、人员等方面有所差异。

(二)课堂教学

2018年4月初,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正式聘请王河湾挎鼓传承人贺海来上课,教授教师和学生王河湾挎鼓的舞蹈动作要领;成立王河湾挎鼓传承实验班,班级人数43人,随同学生向老艺人一起学习挎鼓表演的还有4名舞蹈专业的年轻教师。

(三)交流指导

2018年4月,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正式聘请王河湾挎鼓传承人贺海老师来校做讲座访谈,并在实验班开设的王河湾挎鼓课上授课。

2018年5月末,邀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协会主席、中国跨世纪的舞蹈家于晓雪来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做民族民间舞蹈培训讲座。借此机会,学院邀请张家口市的舞蹈专业工作者和舞蹈爱好者一同聆听于老师的心得,并探讨本市民间舞蹈的研究工作,宣传本市民间舞蹈。

2018年6月,邀请中国著名的舞蹈教育家、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导师潘志涛教授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与张家口市舞蹈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市第三届舞蹈大赛担任颁奖嘉宾,扩大本市民间舞蹈的影响力。

三年中,很多年轻教师逐渐学习、成长。外聘专家在数量上逐渐减少,在“重量”上逐步加大,现主要聘请省级以上大师来校讲座。

(四)创新推广

对舞蹈创新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保存、传承原始舞蹈的精髓和实质,在不改变原始舞蹈基本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一,变俗为雅,根据环境,把以前广场表演的动作变为舞台(灯光)表演的动作,追求高雅;第二,变厚为灵,根据演员不同,把以前大叔大妈表演的动作变成年轻人表演的动作,追求灵动;第三,变普为专,把以前有些随便的动作变为专业标准的舞蹈动作,追求精准。最后达到雅俗共赏。

在2018年8月,在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承办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旅发大会宣化分会场开幕式大型诗画舞蹈情景剧《梦回千年》的演出中,由贺海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参演的挎鼓表演队登上演出舞台,向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示了宣化王河湾挎鼓的美丽风采。

(五)教材开发

《王河湾挎鼓教程》包含了王河湾挎鼓历史概述、原始舞蹈动作、原始鼓谱、创新元素开发等内容。王河湾挎鼓原本是民间的广场舞蹈,音乐以鼓、镲等打击乐为主,动作粗犷,适合村民喜庆的风格。而把王河湾挎鼓创新为适合舞蹈专业年轻人舞台表演的舞蹈,由于可以加配乐,乐器的道具性便得到加强,舞蹈的动作要求更加规范严谨。

三、成果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文字史料,一套影像史料,一套照片史料。

(二)开设了一个实验班,全程学习王河湾挎鼓的表演技法。

(三)开发了一门课程,即在艺术表演系开设了“王河湾挎鼓”课程。

(四)编辑了一部文本教材——《王河湾挎鼓教程》。

(五)开发了一套影像教程,原始挎鼓表演部分已经完成,正在开发创新部分的视频教程。

(六)推广了一次舞台演出,在张家口市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宣化区分场开幕式演出中进行了尝试性推广。

四、问题探索

(一)由于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工作和表演工作任务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科研时间,使很多教师压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速度和质量。今后将向学院申请,加入新生力量,保证足够的科研时间来更好地完成项目。

(二)由于资金投入上的滞后,导致项目开展存在一定困难和阻力,部分工作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的质量。基地会积极申请资金支持,保证一些重要成果的开发顺利完成。

(三)由于原计划过于庞大,全部展开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鉴于张家口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基地将继续对本地区民间舞蹈进行调查,传承、创新并推广传播这些文化艺术。在能力范围内,把一些作品开发成产品,走产业化道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家口市社科联课题项目“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做强做大文化品牌及文化产业研究”(项目编号:2017058)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李彦武,男,硕士研究生,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创新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时代性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民族民间舞体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