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红
看了一些名家的课,过后细细品味,发现最难一一清晰忆起的,竟是课堂教学评价。
我是不是太不专业了,居然连这一细节都没留心!殊不知教学评价策略是差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涉及的主体、方式、策略都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于是,每逢有课,我便侧耳倾听,埋头记录,有意识地去捕捉课堂教学评价。很快我又发现自己很难感受到课堂的“精”“气”“神”——教师的眼神、语调、体态语言,学生的眼神、动作……原先的“鸡汤”竟有点“鸡精”的感觉!怎么会这样?我不服气,去看名家教学实录。对我这种看课、记课不能两全的人,这可能是唯一弥补的办法了。但看完之后仍是困惑:所有的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策略和技巧。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伯乐与九方皋》,我才恍然并释然。
“……据《列子》记载,当伯乐年老,秦穆公请他推荐孩子继续担任相马官时,伯乐回答:‘我的孩子只能看出一般的好马,却认不出天下少见的千里马。只有九方皋行!
“于是秦穆公请九方皋去找千里马。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报:‘已经找到了,是在沙丘的一匹黄色的母马!可是派人抓来之后,却是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不高兴地对伯乐说:‘你介绍的人真差!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不清,又怎能认出马的好坏呢?
“伯乐居然长叹一声,赞美道:‘没想到九方皋相马的技术到了如此高的境界,这已经远超过了我,因为他看的是内里的天机与精神,而完全不在外表。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要比千里马更宝贵呀!
“把马牵到面前,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看一节课,应该看内里的天机与精神——师生双方精神和语言的同构共生状况,而不应仅仅看课堂评价语——那不过是外表的枝节。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砍去?那是因为一旦“细节”突出于“整体”之上,这一细节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一些名师的课堂评价语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了。因为它服从于整体,不做作,不炫耀,自然而然,有一种不言的大美。
我在寻寻觅觅中,无意间竟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发现。
发现一:应用否定性评价有技巧。课堂评价语按内容来分,可以分为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就应用情况来看,肯定性评价大大多于否定性评价。原因很简单,现在普遍提倡鼓励性、积极性课堂教学语言,再加上新课标提倡“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采用肯定性评价容易获得肯定。因此课堂很少有“当头棒喝”型评价,多见“春风化雨”型评价。其实,否定性评价如果应用得当,会起到肯定性评价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请看薛法根《天鹅的故事》中的一个片段。
(师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或三四句话把故事内容说出来)
生1:这个——
师:去掉,不需要说。
生1:课文——
师:这也去掉,不需要说。
生1:讲了——
师:也去掉。
生1:(口齿不太清楚)一个从南方飞来的天鹅要找东西吃。但是北风呼啸。天鹅找不到东西吃,就要饿死了。后来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把冰弄破。后来,很多天鹅帮它一起把冰弄破。终于把冰面弄开了。
师:大家听懂了吗?
生:(声音轻)听懂了。
师:他能把这么长的课文用三四句话概括出来,而且大家都听懂了,这就是水平。不错。但是我有一个建议,你们有没有听到他经常用一个字,而且这个字不太好听。就是“弄”。老天鹅把冰“弄”开,其他天鹅“弄”,(众笑)能不能换一个词?你自己行吗?
(生1答不出)
师:弄是弄不出来了。
生2:砸。
生3:敲。
师:用手才能敲,用榔头才能敲。老天鹅用什么敲?
生4:撞。
师:对呀。老天鹅用(生:身体)撞开冰面。(对刚才的学生)以后能用“撞”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弄”。(众笑)不过,他第一个发言,很有勇气。而且大家都听懂了,这点很重要。下面谁能说得更文雅些。
生5:这篇——
师:不要这个。
生5:一群天鹅遇到寒流,它们看到湖面结了冰,就把冰面击破,找到东西吃。
师:“击破冰面”说得特别好。第二个同学比第一个同学说得简洁,非常不错。
生6:这篇——
师:不要。
生6:讲了——
师:这也不要。
生6:就是——
师:还是不要。
生6:有一群天鹅正好遇到寒流,湖面也结冻了。他们找不到食物。一只老天鹅带头用自己的身体砸冰面。后来百来只天鹅一起用身体撞击冰面,终于找到了食物。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她哪些地方说得特别好?
生7:她说“撞击冰面”。
师:哪一个词?
生8:击破。
师:是“带”。它说明一群天鹅是在老天鹅的感召下行动。而且这个词把一只天鹅和一群天鹅联系起来了。你把课文最重要的内容讲出来了。
这一片段中,薛老师多次使用否定性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简洁生动准确地概括课文大意。鲁迅说过:“(修改文章)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一旦学生发言啰里啰唆,教师当即给予否定性评价,直截了当地删去多余字句,必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印象:语言一定要简洁!
发现二:其实还有“反拨性评价”。请看《灰椋鸟》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看了一天的美丽景色,你会怎样向家人倾诉?
生1:我飞到了北京上空,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鸟巢。——那不是和我们的家一样吗?
師:你的想象真奇妙!
生2:我看到了许多林场工人在植树造林。
师:对呀,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灰椋鸟的快乐家园。
生3:我以前在外面经常听到枪声,现在很少听到了。
师:人们保护鸟类的意识越来越强了。
生4:我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师:黄河确实很壮观。
生5:我看到了秦兵马俑,它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师:对,秦兵马俑气势很恢宏。
…………
可以看出,这一环节教师全部采用肯定性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优秀生、中等生和暂差生纷纷加入发言的行列。但是,一味肯定未必是好事。生4和生5的发言就逐渐偏离了教学的主题——从体会一只灰椋鸟的快乐生活变成“祖国风光展”了。教师究竟该怎么做呢?肯定不合适,否定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此刻最好的做法是“反拨”——把学生的发言“反拨”到课文主题的方向上来。如对生4评价语“黄河确实很壮观”,可以改成“灰椋鸟欣赏这一壮观的景色,该是多么快乐!”。对生5的评价语“对,秦兵马俑气势很恢宏”可以改成“人不仅建造了灰椋鸟的快乐家园,还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奇迹,真了不起!”。
学生的感悟偏离文本主题时,需要“反拨性评价”;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时,也需要“反拨性评价”。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