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伟 徐 涛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当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室、仿真教室、网络课程平台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资源。探索信息化工具及数字资源在理论、实训课堂的实践应用方法,是当下高职院校普及信息化教学的关键问题[1]。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湖北作为我国的汽车产业大省,对汽车后市场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近几年,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二手车交易量也与日俱增。“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正是顺应我国当下汽车行业发展趋势而开发的项目化课程,属于高职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在用车辆进行车况鉴别、价值估算的能力。
“碰撞事故车静态鉴别”项目选自“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的任务之一:二手车技术状况的静态检查。目标车辆是否发生过重大事故直接影响其能否作为二手车出售及其评估价值,所以事故车的静态鉴别是该项目的教学重点之一。由于碰撞事故车评估要点繁杂枯燥,方法晦涩抽象,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较差。
为此,我们摸索总结了基于信息化工具使用的“八步课堂”实践模型,在该项目的授课实践中,融入了网络授课平台、思维导图、手机投屏、交互仿真软件等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在帮助学生梳理车辆静态评估理论知识要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需要对该项目的授课内容进行重构,落实信息化工具与课堂的有效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突破该项目内容的重难点,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大二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汽车构造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汽车性能;在能力基础方面,学生能正确使用简单的检查工具,适应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对传统理论课堂兴趣不足,但实践动手能力强,喜欢通过信息化手段接触新事物[2-3]。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结合我校具备的信息化资源,本次课程拟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有网络课程平台、思维导图、手机投屏、线上互动平台、交互仿真软件等。
在教学中采用信息化工具的初衷在于提升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故而如何落实信息化工具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是达到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关键。基于前文述及的授课对象特点,结合相关行业标准,我们提出了本次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碰撞事故车静态鉴别的目的,掌握碰撞事故车静态鉴别的项目内容;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规范地进行典型事故车的静态鉴别,能正确判定事故车的事故类型;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4]。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们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完成课前任务发布,共享课程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看教师课前发布的二手车实例、乘用车结构图,并根据相关材料列举车辆静态检查要点,以本课程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任务。采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繁杂的车辆鉴别检查要点,课前、课后的思维导图对比,亦可直观反映学生对该要点的掌握情况。采用手机投屏实现不同小组思维导图的课上共享,亦便于教师实时点评。使用“二手车评估交互仿真软件”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地实施鉴别操作,了解不同事故类型的车辆鉴别要点。线上互动平台则方便师生实时沟通,并可协助完成本次课程的小组互评。
高职教育在达成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懂原理、会评估”,还要引导学生“会学习、乐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这里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是很好的资源共享与导学平台,在实现智能导学的同时,还可依据学生反馈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多变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思考、主动探究[5]。并可通过交流与互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该教学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课前探索、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运用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搭建理论学习、虚拟仿真、实车演练一体化的多维互动课堂,将二手车评估师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入课堂。
图1 整体设计模型
课前,教师在云课堂平台推送学习资料与课前任务,学生登录云课堂平台完成课前资料学习,并根据教师要求,以原定课程学习小组为单位线上探讨碰撞事故车静态鉴别检查项目,绘制思维导图呈现本组探讨结果,学生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图示为其中一个学习小组课前作品)。
图2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课前)
在课中环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项目教学细化为由“探、点、导、授、定、拟、练、评”八个环节组成的“八步课堂”。本教学项目针对“八步课堂”的时间分配及教学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八步课堂”时间分配表
课后,学生根据课上教师的讲授进行思维导图的补充和优化(学生课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把优化后的思维导图上传班级群进行网络共享,不断积累本班的专业课程复习资源库。学生登录云课堂平台学习教师推送的拓展知识,逐步积累、提升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
图3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课后)
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灵活运用了网络云课堂、思维导图、手机投屏、线上交流、交互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打造了多维立体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且操作性强。
课前、课后学生呈现的思维导图纵向对比,学生主动查漏补缺,亦突出了教学重点。既使学生扎实、全面地掌握了本节课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系统思考的意识;运用交互仿真软件布置不同的仿真任务,让学生系统模拟事故车鉴别操作,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高效性;实车演练环节小组分工明确,教师录制的课堂数字资源方便学生回顾和查漏补缺,亦能不断积累专业课数字资源库,更方便建立学生互评、企业网评的多维评价体系,让学生时刻关注岗位需求。
为了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对本校汽车运用专业2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课堂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在此次信息化课堂中,课堂参与度达到了96%,碰撞事故车静态鉴别的理论内容有92%的学生掌握良好,95%的学生对实车鉴别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良好。以上结果较传统课堂均有明显提升,说明此次信息化课程设计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此外,该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紧跟行业动态,任务情景紧跟岗位需求,实车演练环节体现了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视。
此次教学设计的实施围绕“碰撞事故车静态鉴别”这一项目展开,教学效果整体良好。但邀请企业专家网评学生操作的视频的时效性有待提升,若能借用信息化工具将企业专家对项目内容的指导融入课堂,将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归属感。
总体而言,此次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是积极的。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课前、课后的自主任务,还是课中的“八步课堂”,都通过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了课堂,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效果不仅得到了提升,课前的课堂设计、教学资源筹备、课中的任务实施等教学环节也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