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三片区”构架下湖南西部子片区城镇体系发展构想

2019-10-09 05:48孟祥林
武陵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吉首市怀化市主城区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一、区域经济学视角下城市体系内中心地的层级分化与片区设计

(一)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力演变与多层次城市体系的形成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因此围绕城市展开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起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并且合理处理中心地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学界关注城市发展问题的视角不同,在研究同一论题时会有不同的结论。产业空间布局固然是城市体系建设的焦点,但在研究产业布局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因为产业布局依托城镇布局,合理的城镇布局能降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成本。在传统思维方式下,城镇体系布局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设计的[1],于是行政区划的边缘也就成了城市体系的分界线,在行政区划边界处,相邻行政区划的城市体系不能对接,而且还会出现“一侧过度发展而另外一侧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起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成为学界的共识。尤其是当相邻行政区划之间存在包围与被包围、嵌入与被嵌入的问题时,调整行政区划和构建跨行政区划城市体系就成为构建一体化城镇体系的关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外围”理论[2],城市发展过程总是经历从吸收到辐射的发展过程[3];在吸收发展阶段,资源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而产生较好的聚合整合效应,可变资源投入到不变资源之上时,因不变资源仍有富余的生产能力而使资源的边际生产力提升,资源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能产生较好的聚合整合效应。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资源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产生的聚合整合效应逐渐降低,在资本趋利本性的影响下,资源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的速度开始下降。原本布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资源也开始向城市边缘迁移,城市的发展由最初阶段的聚集状态向分散状态过渡,城市由聚集发展阶段进入到分散发展阶段,并且在区域中心城市腹地内的一定区位上开始布局较低级别的城市,在整个腹地内开始出现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较低级别的中心地,于是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开始形成。每个低层级的中心地都会构建起以其为中心的次级城镇团,分摊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并将这种影响力逐渐向下辐射。

(二)分散型城市体系格局下的片区发展

由聚集经济转为聚集不经济是大城市发展的一般脉络[4],在此过程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并未削弱,只是其部分职能不断向腹地分解,于是在距离区域中心城市的一定区位上开始出现次级中心地并伴之出现次级城镇团。在构建次级城镇团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次级中心地的特点以及与更低层级中心地间的关系对腹地进行片区划分,每个片区内由次级中心地在相应片区扮演核心角色,围绕其建构次级城镇团。因此次级中心地就成为片区内将更低层级的中心地与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片区是人为划分的“软区划”单元,在中心地间建立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而对中心地进行整合,包括构建以次级中心地为核心的城镇环以及在腹地内将更多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城镇链,或者以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级中心地通过整合腹地内的其他乡镇中心地而形成乡镇团。这些乡镇团可建构在某个县域行政单元内部,也可建构在相邻两个或多个县级行政单元边界处,属于跨行政区划建构的城市体系。将较大腹地划分为若干片区构建次级城镇团,能有效克服短时期内在较大腹地内不能构建一体化城镇体系的问题。通过划分片区的方式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区位上首先建构次级城镇团,通过“分区+分步”[5]的方式有秩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片区在划分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中心地的发展基础及中心地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次级中心地与区域中心城市间联系的便捷程度,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将各个片区整合在一起。为了构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片区城镇体系,必要时可以打破县域行政单元,将邻近行政单元边界处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以片区的方式构建城镇体系,其目的仍在于集中。只有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起具有分工配合并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片区,才能在腹地内构建起一体化的城镇体系。

二、湖南省“一核+三片区”的城市体系发展格局

湖南省城市体系以“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为核心,通过整合周边的益阳市、娄底市和衡阳市,在行政单元内形成“一核+三片区”的城市体系发展构架[6]。这种城市发展格局既考虑到城市的核心区域与广大腹地间的关系,同时也考虑到了腹地内不同等级中心地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构建起了以核心带动腹地的“分散型”城市体系的发展构架。长株潭是湖南省城市体系的主体,益阳市、娄底市和衡阳市是距离长株潭较近的三个中心地,与长株潭整合在一起发展,可以作为长株潭向腹地扩展城市影响力的三个触角,从而成为以长株潭为核心带动湖南省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的三个重要节点。以这三个节点为中心又可以分别构建起三个子片区:其一是以益阳市为中心,通过整合“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形成湖南省城市体系的北部子片区[7];其二是以娄底市为核心,通过整合“吉首市+怀化市+邵阳市”形成湖南省城市体系的西部子片区;其三是以衡阳市为核心,通过整合“永州市+郴州市”形成湖南省城市体系的南部子片区,如图1所示。长株潭作为湖南省城市体系的核心区域,位于行政区划的东侧边缘。克氏中心地理论[8]在论及城市体系的建构时,其理论模型都是基于“高级别中心地位于较低级别中心地的中心区域”这个前提的。就区域经济理论而言,较高级别中心地位于较低级别中心地的中心区域,有利于降低高、低级别中心地间的沟通成本,便于围绕较高级别中心地形成城市环以及次级城镇团,从而在这个行政区划内快速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但在图1中,城市体系的核心区域长株潭位于湖南省行政区划的边缘区,不利于在整个行政区划内形成高对称程度的城市体系。从城市体系的长远发展考虑,需要前瞻性地构建广域的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分别将益阳市、娄底市和衡阳市作为将长株潭主城区与腹地整合发展的节点中心地,而后按照“Cn+Cw”的格局构建城市链,其中Cn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城市体系的内环,沿“岳阳市—益阳市—娄底市—邵阳市—郴州市”构建城市环;Cw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城市体系的外环,沿“常德市—张家界市—吉首市—怀化市—永州市”构建城市链。“常德市—益阳市”“永州市—衡阳市”成为将以上两个城市链整合在一起的交汇点。按照如上思路,在湖南省行政区划内就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以益阳市、娄底市和衡阳市为节点在腹地内紧密整合的三个子片区而成的城市体系格局。如上论及的两个城市链成为三个子片区内将诸多较高级别中心地串联在一起的主链。北部子片区通过岳阳市与华中城市群整合在一起,西部子片区通过怀化市与黔中城市群整合在一起,南部子片区则通过郴州市与赣南城市群、粤北城市群整合在一起,赣州市、韶关市成为与郴州市整合在一起的节点。因此“一核+三片区”的城市体系格局在对湖南省行政区划内中心地间的关系进行前瞻性建构的同时,也为与周边省域城市群连接预留出了触角,成为湖南省域城市体系建构的理性选择。

图1 湖南“一核+三片区”城市体系示意图①

三、“曲边三角形”:湖南省西部子片区城市体系的整体构架

(一)“娄底市—吉首市—绥宁县”三角形

西部子片区呈三角形空间布局,在构建城市体系过程中,需要依托中等城市中心地将尽量多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如图2所示。曲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吉首市—泸溪县—辰溪县—溆浦县—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娄底市”城市链、“绥宁县—武冈市—邵阳县—邵阳市—娄底市”城市链、“吉首市—麻阳县—怀化市—中方县—洪江市—绥宁县”城市链。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吉首市城市团、“娄底市+邵阳市”城市团、绥宁县城市团,只有南侧顶点是以县级中心地形成的城市团。吉首市城市团以吉首市为核心将腹地内的保靖县、古丈县、沅陵县、泸溪县、辰溪县、麻阳县、凤凰县、花垣县等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三角形的西侧顶点。为了促进三个顶点间的互动,泸溪县中心地应该成为吉首市向腹地扩展中首先整合进来的县级行政单元,据此通过辰溪县与D区连接在一起,通过麻阳县与M区连接在一起。以“娄底市+邵阳市”为中心的城市团将腹地内的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新邵县、邵阳县、邵东县、双峰县等整合在一起,新邵县是将娄底市和邵阳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将图2中的A区和C区紧紧连接在一起,成为东侧顶点上重点发展的县级行政单元。南侧顶点以绥宁县为中心构建,在发展过程中将武冈市、城步县、靖州县、会同县等整合在一起。以绥宁县为中心的南侧顶点可充分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城市团,向北与怀化市连接,向东与邵阳市连接,为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南侧顶点搭建平台。

(二)“十”字形的中心连接通道

图2 湖南省西部片区城市体系示意图①

从图2可以看出,曲边三角形虽然沿三角形边缘形成了三条城市链,三角形的中心区域缺乏能将边缘整合在一起的节点。只有将三角形的边缘与中心区整合在一起,才能在整个区域内产生“中心带动边缘+边缘促进中心”的发展格局,因此需要在E区形成连接点,并通过构建M-E-C和D-E-F两条城市链将前文论及的曲边三角形的三边连接在一起。于是,在怀化市与邵阳市之间、溆浦县与武冈市之间建立联系,这样在三角形的中心区域就形成了“十”字形的城市体系格局。从图2中可以看出,E区是“十”字形城市链的连接点,但在E区内不存在县级以上级别的中心地,只能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节点(如图3),从而在隆回县、洞口县、洪江市、中方县、溆浦县等五县交界处构建起以乡镇中心地为核心的城镇团。从图3可以看出,这五个县在溆浦县的南端形成了“嵌入结构”,即隆回县西侧、洞口县北侧、洪江市东侧、中方县东侧将溆浦县的南侧包裹了起来。在图3中,处于溆浦县南端的“龙潭镇+大华乡+温水乡+横板桥乡”整合在一起的区域成为将以上五县整合在一起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将隆回县的“小沙江镇+麻塘山乡+大水田乡”、洞口县的“桐山乡+石柱乡+大屋乡+渣坪乡”、洪江市的“塘湾镇+洗马乡+湾溪乡”、中方县的“活水乡+铁坡镇+锦溪乡”、溆浦县的“黄茅园镇+葛竹坪镇+龙庄湾乡+小横垅乡+北斗溪乡”整合在一起,从而在五县交界处形成了一个跨县域行政区划的节点城镇团。在形成跨县域城镇团的过程中,需要行政力量的介入,前瞻性地在该区位上构建节点城镇团。我国长期以来构建城镇团均是基于既有行政区划,这种思路容易造成行政区划边界处的中心地被边缘化的问题。行政区划边界处因行政力量的阻隔,资源不能有效整合。打破这种局面,在五县交界处构建起城镇化的增长点,不但为五县构建起一体化的城市发展平台奠定了基础,在E区打造节点,使溆浦县与武冈市、怀化市与邵阳市间的联系更加便捷,而且可使前文论及的曲边三角形的边缘与内部紧密整合在一起,能有力推动子片区全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图3 五县(市)交界处节点城镇团示意图①

四、西部子片区子城镇团建设构想

(一)“三角形+七星+三链”:新邵县子城镇团建设构想

新邵县城镇团的空间格局如图4所示。新邵县位于该区域的中心,在将“三角形+七星+三链”整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三角形”即以冷水江市、娄星区和邵阳市为顶点构成的三角形,为以新邵县为中心构建的城市体系搭起了基本框架。“七星”是布局在“三角形”外围与“三角形”得以整合发展的七个次级城镇团:其一是涟源市次级城镇团,通过将“龙塘镇+石马山镇+斗笠山镇+三甲乡+六亩塘镇”整合在一起形成;其二是双峰县次级城镇团,通过将“梓门桥镇+永丰镇+石牛乡+青树坪镇+走马街镇”整合在一起形成;其三是流光岭镇次级城镇团,通过将“团山镇+杨桥镇+火场坪镇+沙石镇+黄陂桥镇+刘泽镇”整合在一起形成;其四是九龙岭镇次级城镇团,通过将“双凤乡+诸甲亭乡+郦家坪镇+谷洲镇”整合在一起形成;其五是隆回县次级城镇团,通过将“石门乡+雨山铺镇+北山乡+山界乡+三阁司乡”整合在一起形成;其六是七江乡次级城镇团,通过将“羊古坳乡+司门前镇+大水田乡+六都寨镇+荷田乡”整合在一起形成;其七是冷水江市次级城镇团,通过将“桑梓镇+新化县主城区+科头乡+维山乡+石冲口镇+上梅镇”整合在一起形成。以上七个次级城镇团空间距离较大,依托不同层级的中心地构建,其中流光岭镇次级城镇团、九龙岭镇次级城镇团以及七江乡次级城镇团等是依托乡镇中心地建立起来的,发展基础较弱,但从图4可以看出,流光岭镇次级城镇团、九龙岭镇次级城镇团在双峰县次级城镇团与隆回县次级城镇团之间扮演着节点中心地角色,将邻近的两个次级城镇团连接在一起。七江乡次级城镇团在隆回县次级城镇团与新化县次级城镇团之间扮演着节点角色。为了将“七星”紧密整合在一起,在“三角形+七星”基础上还要构建起“三链”:其一是“隆回县—荷香桥镇—荷田乡—七江乡—罗洪乡—槎溪镇—洋溪镇—科头乡—新化县—桑梓镇—安平镇—龙塘镇—渡头塘镇—娄星区—双峰县”城镇链,将以隆回县主城区、七江乡、新化县、涟源市主城区、娄星区主城区、双峰县为中心的次级城镇团连接在一起;其二是“隆回县—北山乡—黄荆乡—谷洲镇—九龙岭镇—双凤乡—简家陇乡—火场坪镇—沙石镇—流光岭镇—团山镇—花门镇—锁石镇—双峰县”城镇链,将隆回县、九龙岭镇、流光岭镇以及双峰县等次级城镇团连接在一起;其三是“隆回县—岩石铺镇—邵阳市—黑田铺乡—廉桥镇—界岭乡—三塘铺镇—青树坪镇—双峰县”城镇链,将三角形的南侧顶点与隆回县次级城镇团、双峰县次级城镇团连接在一起。据此,三条城镇链将“七星”串联在一起,围绕“三角形核心”构建起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新邵县位于该城镇体系的中心区,行政区划内的严塘镇、雀塘镇、陈家坊镇、潭府乡、太芝庙乡、潭溪镇、寸石镇、坪上镇等处于三角形区域内的乡镇中心地需首先得到发展,将处于三角形三个顶点上的次级城镇团紧密连接在一起,进而促进“七星”间更好的整合。

图4 新邵县子城镇团示意图①

(二)“一心+四次+一环+两带”:绥宁县子城镇团发展构想

图5 绥宁县子城镇团示意图①

在以绥宁县为中心形成的子城镇团中,为了将更多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在西部子片区的西南侧形成城市化的增长点,最终构建起“一心+四次+一环+两带”的城镇体系,见图5。“一心”即绥宁县主城区。为了强化绥宁县主城区的城市影响力,将枫木团乡、武阳镇与绥宁县主城区整合在一起,在绥宁县行政单元的中心区域形成“以一带二”即主城区带动两个乡镇中心地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以李熙桥镇为中心构建绥宁县主城区的副中心。如图5所示,以李熙桥镇为中心将“唐家坊镇+武阳镇+白玉乡”整合在一起,提升绥宁县的中北部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在绥宁县行政区划内形成“以一带二、一主一次”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四次”即分别以绥宁县主城区、李熙桥镇、月溪镇、团河镇为中心形成的四个次级城镇团。以绥宁县主城区、李熙桥镇为核心形成的次级城镇团前文已经论及,此不赘述。月溪镇次级城镇团以月溪镇为核心通过整合“龙船塘乡+金屋塘镇”形成,团河镇次级城镇团通过整合“长寨乡+王家坪乡+沙溪乡+麻塘乡”形成。从图5可以看出,“四次”在构成四边形形状,将会同县东部、洪江市东南部、洞口县西部以及绥宁县大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为在绥宁县城镇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心隆起+带动边缘”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一环”是图5中的大圆环,其中包括了洞口县、武冈市、城步县、靖州县、会同县、洪江市等以县级中心地的主城区为核心的节点,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均形成次级城镇团,在与绥宁县城镇体系的核心区域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扮演节点中心地角色。“两带”即图5中将“一环”与绥宁县城镇体系的核心区域即“以一带二”区域连接在一起的两条城镇链:其一是“洪江市—萧家乡—黄茅乡—高椅乡—麻塘乡—枫木团乡—河口乡—金子岩乡—鹅公岭乡—文溪乡—东山乡—靖州县”城镇链,其二是“洞口县—毓兰镇—梅坪乡—水口乡—瓦屋塘乡—枫木团乡—关峡乡—茅坪镇”城镇链。这两条城镇链在“麻塘乡+枫木团乡+河口乡”(“三乡团”)对接,从而形成“洪江市—三乡团—茅坪镇”城镇链和“靖州县—三乡团—洞口县”城镇链,将四边形区域与“一环”紧密连接在一起,为推进全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搭建了平台。为了不让通道县边缘化,在进行如上安排时,通过“靖州县主城区—青芜州镇—通道县”城镇链与“城步县主城区—长安营乡—下乡乡—通道县”城镇链构建“靖州县—城步县—通道县”三角形的鼎足发展构架,使靖州县主城区、城步县主城区成为通道县主城区与“一环”连接的节点。

(三)“一核+三C+一链”:吉首市子城镇团发展构想

图6 吉首市子城镇团示意图①

吉首市子城镇团位于湖南省西部片区的西北侧,以吉首市为中心,是由“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凤凰县”整合而成,吉首市主城区及以吉首市主城区整合县域行政单元内的乡镇中心地而形成的区域在建构城市体系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6所示。吉首市主城区位于行政单元的中央,易于对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施加影响,中心地的这种布局方式是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理想布局方式。为了发挥吉首市主城区在构建城市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在强化发展吉首市主城区的同时,可将“几略乡+寨阳乡+太平乡”与主城区整合在一起,作为吉首市城镇体系的核心区域,而后再将马颈坳镇、排吼乡、河西镇、双塘镇、社塘坡乡、矮寨镇等整合在一起,为吉首市主城区的发展预留更多的空间。从图6可知,在吉首市行政区划的东北角、西北角和南端分别构建起次级城镇团,成为与“三C”整合在一起的节点:“坪坝乡+丹青镇+排绸乡”整合在一起形成东侧节点,河西镇与附近的小章乡、双塘镇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南侧节点,排碧乡、排料乡、矮寨镇等整合在一起形成西侧节点。“三C”是图6中的三个C形城镇链:北侧的城镇链即“矮寨镇—排料乡—排碧乡—董马库乡—麻栗场镇—花垣县主城区—复兴镇—保靖县主城区—断龙山乡—古丈县主城区—坪坝乡”城镇链,东南侧的城镇链即“丹青镇—排绸乡—武溪镇—泸溪县主城区—浦市镇—永兴场乡—小章乡—河西镇”城镇链,西南侧的城镇链即“补抽乡—雅酉镇—两林乡—腊尔山镇—山江镇—都里乡—廖家桥镇—凤凰县—官庄乡—河西镇”城镇链。按照图6所示的发展思路,就将以吉首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内的县级中心地紧密整合在了一起,在整个区域内形成了“一核+三C”的发展构架,每个县级中心地都以主城区为核心形成次级城镇团。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展核心城区的城市影响力,还沿“阿拉营镇—都里乡—千工坪乡—木里乡—吉信镇—三拱桥乡—社塘坡乡—寨阳乡—几略乡—马颈坳镇—坪坝乡—河蓬乡—岩头寨镇—高峰乡”一线形成了“东北—西南”方向的城镇链,将吉首市的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整合在一起。

图7 怀化市子城镇团示意图①

(四)“主核+辅核+双环+两带”:怀化市子城镇团发展构想

在怀化市子城镇团构建过程中,“怀化市+中方县”成为该子城镇团的核心区域,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形成“主核+辅核+双环+两带”的城镇体系格局。“主核”是以怀化市主城区为核心通过整合石门乡、杨树乡、盈口乡等形成“1+3”构架;“辅核”即中方县行政单元内的铜湾镇,以铜湾镇为中心,将龙场乡、铜鼎乡、丁家乡、接龙乡、石宝乡、新路河乡、袁家乡、新建乡、下坪乡等整合在一起,在中方县的东侧区域内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副中心。怀化市主城区、中方县主城区与铜湾镇之间形成鼎足发展格局,如图7所示。从图7可以看出,铜湾镇位于双环城镇体系的外环,通过“石门乡—卢阳镇—下坪乡”一线将怀化市主城区与铜湾镇副中心连接在一起。“双环”的内环紧贴怀化市主城区,除了中方县主城区位于内环上外,内环还包括了水宽乡、罗旧镇、黄金坳镇、芦坪乡、聂家村乡、泸阳镇等。外环即图7中所示“大水田乡—桥头溪乡—花桥镇—铜湾镇—袁家乡—蒋家乡—岔头乡—龙田乡—桐木镇—芷江县主城区—牛牯坪乡”城镇环,将怀化市与中方县的大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两带”即“麻阳县—兰村乡—凉亭坳乡—黄金坳镇—怀化市主城区—杨树乡—中方县主城区—牌楼坳镇—桐木镇”城镇链和“芷江县主城区—艾头坪乡—罗旧镇—公坪镇—怀化市主城区—石门乡—泸阳镇—下坪乡—铜湾镇—丁家乡—接龙乡”城镇链。相互交叉的两条城镇链将芷江县中心地、怀化市主城区、铜湾镇主城区、麻阳县主城区以及中方县主城区紧密整合在一起,为以怀化市主城区为核心构建城镇体系搭建了基本框架。在该框架中,铜湾镇不仅是怀化市的副中心,也是中方县的副中心。从图7可以看出,中方县行政单元呈哑铃状,中方县中心地与铜湾镇副中心分别位于哑铃的两端,铜湾镇副中心的建立,对中方县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结 论

湖南省西部片区城镇体系的布局通过构建曲边三角形,将吉首市、怀化市、邵阳市、娄底市连接在一起,娄底市是将西部片区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与此同时,在溆浦县、武冈市以及曲边三角形的中心(E区)构建节点城镇团,将三角形的中心与三边紧密连接在一起。新邵县子城镇团通过发展“三角形+七星+三链”的城镇体系格局得以构建。绥宁县子城镇团通过发展“一心+四次+一环+两带”的城镇体系得以构建。吉首市子城镇团通过发展“一核+三C+一链”得以构建。怀化市子城镇团通过发展“主核+辅核+双环+两带”得以构建。在构建次级城镇团的过程中,无论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还是以县级中心地为核心,都要打破既有的行政区划障碍,在更大腹地内构建起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县级中心地是将乡镇中心地与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因此构建更加完善的县域城镇体系对于构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县域城镇体系过程中,乡镇中心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需要行政力量的介入,将发展基础较好和影响力较大的乡镇中心地提升为次级城镇团的核心。

注 释:

①文中涉及地名和行政轮廓线的图片(1—7)是作者参照实际地图制作的示意图,并非标准地图。是为使相应文字内容表述更为直观而自行制作,特此说明。

猜你喜欢
吉首市怀化市主城区
彩色笔动起来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展示之窗
壮丽云海入画来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吉首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
吉首市乒乓球俱乐部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杭州主城区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2014年抽测数据研究为例
重庆主城区首次购房按揭财政补助政策延长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