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斯
摘 要:我国许多女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遭受到性骚扰与性侵犯。被性骚扰和性侵的案例比比皆是。本文主要揭示女性被性骚扰与性侵的现状,分析原因,探讨预防。
关键词:女性; 性骚扰; 性侵
中图分类号:C9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74-001
性骚扰,是指以性欲为出发点,令受害者不舒服的骚扰,包括语言和肢体动作。随着当今社会男女性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平等的,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女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遭遇性骚扰与性侵犯的问题。
一、中国女性受性骚扰的现状
当前女性,从小学生到职场女性,甚至是女性幼儿,都面临着性骚扰乃至性侵的威胁。[1]
2016年3月2日,“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公开报道了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平均每天曝光1.21起。
《中国妇女报》曾报道,据中国妇联一项针对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57所高校女大学生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
根据调查,86000多个被试者中,24%的被试报告经历过职场性骚扰,32%的被试报告曾经历过多种形式的性骚扰。
这些只是女性们被性骚扰的数据,被性侵的很难得到真实数据。而这些数据已经触目惊心,但比数据更惊人的是各种案例。从2014年厦门大学“诱奸门”,到2017年底南昌大学“性侵事件”,再到2018年北航“性骚扰事件”,从女性敢于站出来向性骚扰说“不”开始,越来越多的事件被曝光出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而许多女性被性骚扰后,或隐忍不发,或遭受社会舆论,或遭受旁人非议,产生心理创伤。
二、女性遭遇性骚扰、性侵案例
2016年9月5日,甘肃庆阳女高中生李某因病请假,在教室公寓休息,晚八点左右,李某的班主任吴某以探病为由进入李某休息的房间,并亲吻、搂抱李某,李某因病无法反抗,直到另一名老师到来,吴某才停止侵犯。但是这件事被曝光后,吴某没有被停职,反而是李某被同学嘲笑、孤立,被老师们针对。
李某的父亲李明表示,此事之后,原本开朗的李某出现抑郁的情况,后被医院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多次尝试自杀。最终,李某在6月20日从25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她年轻又短暂的生命。
李某的例子令人扼腕叹息,但她绝非个例。十年前的惊天大案“少女遭亲友性侵多年,11人入狱”的汤兰兰案件,七岁开始第一次被亲生父亲性侵,汤兰兰被强奸、轮奸长达七年,14岁时终于报警,指认了嫌犯40人。最终11人入狱,汤兰兰转移户口改换姓名,让嫌犯无法找到她复仇。虽然罪犯们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汤兰兰也被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但是她悲惨的经历无法抹去,这些创伤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她心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以至于患上创伤性应激综合征,让她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对男性有仇视,对男性的接触感到恐惧,影响了她的社会功能。[2]
像李某、汤某这样遭受性骚扰、性侵却被媒体、社会攻击的案例不胜枚举。可是她们做错了什么呢?在这些事件里,她们是受害者啊,她们却因为揭露了禽兽的行径而被议论被攻击,导致一些心理创伤,甚至自杀。
三、女性遭遇性骚扰、性侵的原因
1.因为社会上许多人不会去谴责犯罪者,反而是攻击受害人。许多男人会吹嘘自己玩弄了多少女人,他的同伴甚至会夸他“你真厉害”、“真有本事”,女性曝光自己被性骚扰,可能会获得众人的同情,却也会被人嫌“脏”,被人议论。
2.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性在许多人看来是“肮脏的”,男性的生理需要不被正视,无处发泄,于是一些男性心生邪念走上歪路。
3.一些男性自制力薄弱或者思想道德水平过低,禁不住诱惑,自制力薄弱,思想水平不高,道德约束力不强。
4.性教育的缺失。性在许多人看来“难以启齿”,造成了性教育的缺失,一部分女性在遭到性骚扰、性侵犯时不知所措,甚至有的稀里糊涂。
5.很多女性确实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一部分女性过于单纯,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对男性还是要心怀警惕,有许多性侵案都是熟人作案。
6.许多女性被性骚扰、性侵后不敢发声。大部分女性遭遇性骚扰、性侵后认为自己“脏”,“没脸见人”,害怕舆论,不敢揭露嫌犯,导致嫌犯逍遥法外,甚至继续作案。
四、女性被性骚扰、性侵后的心理创伤恢复
和其他创伤性事件比起来,即使不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性侵犯的记忆仍然会留在受害人的脑海里,在许多年后也会历历在目。性侵对许多女性受害者造成终身的痛苦记忆和心理创伤。
如何恢复女性被性骚扰、性侵后的心理创伤呢?
首先女性需要被亲近的人,例如亲人、朋友关心、理解,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所谓“丢脸的事”,而不是对她打骂。
如果受害人情况较为严重,很难靠自己和亲友开解,需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对女性来说,公开承认自己遭受到性骚扰、性侵需要巨大的勇气,同时,回忆自己被性骚扰、性侵的过程也是二次伤害的过程。女性贞操、名节比生命更重要,以及女性应该相夫教子衣着保守等传统观点到如今也没有完全从人们心中移除,于是在性骚扰、性侵事件曝光后,社会舆论不乏对女性受害人“不检点”,“不保护好自己”的谴责、质问的声音,更有甚者会说受害人勾引嫌犯等。
參考文献:
[1]桑桐.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研究[J]法制博览,2019(02):122-123
[2]宋华.当前性侵幼女案件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0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