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19-10-08 08:45李佳俐张雪玲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李佳俐 张雪玲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瑰宝,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了思政课的特色,提升了教学实效性,践行了教育对社会实践的自觉性;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实现途径两方面分析这一问题,以实现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45-002

一、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建设独具地方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思政课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將中医药文化融入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学,成为教学改革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一)传承中华文化的必然选择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柱,是更深厚的自信。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预防疾病的思想情感精髓,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但是对中医价值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技术弱化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医院校不仅仅承担着培育医学人才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树立学生专业自信,更好的认识和传播中医文化的价值,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都与预期相差较大,结合信息现代化的客观实际和师生主客关系的重构,翻转课堂、慕课、对话教学等创新性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仍需提升,立德树人的目标还需进一步实现。以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切入点,强化思政课的专业特色,潜移默化的提高中医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中医思想本身包含着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索,对天地之间生生之德的赞誉,这种和谐思想契合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从“文本”向“人本”转变的价值追求。

(三)培育优秀中医药人才的迫切需要

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人格的最基本标尺,高校思政课正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格,为其日后从事各项工作奠定基础。中医院校培养大批医学人才,医者,解除疾病,使人摆脱痛苦,需要良好的医德。如若未在早期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将会引发不堪设想的后果,大部分医学负面新闻起因于贪图利益而蒙蔽了双眼。中医“仁爱”的思想引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正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印证。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这一结合更具有可能性,原因在于中医药文化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可能性转向现实的关键在于寻求这一融合可行的路径,挖掘中医药核心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本应肩负的责任。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发挥这一融合的最大作用。

(一)提升中医药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但中医药思维弱化、中医药评价西化、中医药学术异化、中医药技术退化、中医药特色优势淡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从根本上看是缺乏文化自信。[1]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医也传入中国,原本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医学在中西医现代化之争、存废之争中蹒跚前进,特别是民国教育系统漏例中医,极大的弱化了中医价值。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式和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这一切都需要中医文化滋养,离开中医文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和动力。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强化中医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之间关系和中医包含的科学精神,不仅可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对思政课“假大空”、“无用论”的错误认识,而且培育学生对中医事业和中医文化的正确认知。因而思政课中的中医思想可以其独特的价值方式感染学生,体会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重塑中医形象,提升广大中医学生专业自信,增强中医事业发展的道路自信,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二)中医核心价值贯穿思政课理论教学

中医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阴阳平衡理论、五行相克相生的辩证思维、脏腑联系的整体观等具有文化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思想。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汲取学生专业课所学知识中思政教育的资源,发挥优势作用,实现教学突破。

首先,传统医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中医传统医德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推崇生命至重的信仰,悬壶济世的医生一直是被人们景仰的角色,甚至被赋予政治家的品德与地位。在古人眼里,治国与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故《内经》有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者仁心,仁者爱人”这一核心价值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医学生的职业是挽救生命解除痛苦,生命是至高无尚的,这就更需要大学生在走向医生岗位之前培育良好的医德。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仁心”之精髓融入课程教学有很多切入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职业道德、人身价值、人生理想都可实现融合。

其次,“治未病”思想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人类医学的本质特性是人文关怀,“治未病”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2]《丹溪心法》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治未病”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居安思危、未病先防,也体现了中医思想中包含的对生命的敬爱。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部分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高校思政课也承担着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而真正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源泉不在于如何治疗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要以动态的眼光关注所有学生健康发展。思政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时,结合当下社会不良现象,渗透“治未病”思想,引导所有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再者,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应用于理论教学中。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思维和整体观念与中医核心治疗方式一致,将中医这一思想引入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和对哲学思维的认可度提高。比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结合中医陰阳平衡的疾病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通过客观比较中西医的优缺点,让学生对辩证法有深刻的认知。同时,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在思政课教学中也应上升到学生人生发展和规划的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面临的困境,正确认识人生各阶段的整体连贯性,形成积极的心态。

(三)强化育人实践,提升中医文化的影响力

中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思政课的目标不仅在于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以所学为指导,践行所学思想,实现从“知”到“行”的统一。高校思政课改革也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变传统单独关注理论培养的弊病。中医药核心价值也要与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如带领学生参观医史馆、制药厂、药材基地等体现中医发展的场地,感受中医发展的悠久历史,邀请著名中医与学生分享其“医乃仁术”价值取向的人生经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也可组织学生义诊,深入街道、社区、农村,一方面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使人民群众通过中医服务,感受中医药的医疗和保健价值,加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

总之,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核心价值具有巨大的潜力,但这也是一项艰苦而巨大,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思政课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方法,使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契合,提升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发挥思政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基金项目: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专项,习近平中医观指引下的医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NO.2017SZ01

参考文献:

[1]张宗明.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须自觉、自强、开放[N]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4月4日

[2]罗飞霞.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高校健康教育[J]学月刊,2011(4):109-110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