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敏 李贻涛 赵翠然 杨修宇
摘 要: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的电子技术类课程都存在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度不够、实践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探索出了一种“以点带面,强化工程”的电气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证明,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今后教学中有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电子技术类;以点带面;强化工程;考核办法
电子技术类课程是电气类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其共同特点是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实践性很强。它们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该类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很大值得改进的空间。
1 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类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授课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为接受式学习,教学活动缺少支持创新学习的环境。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少自主性,思维过程具有依赖性[1]。虽然配合相关实验,并且很多高校盡量增加实验课时,但是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独立思考的氛围;实验中,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最终导致学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2-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大部分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现在市面上很多教材偏重于学科理论性,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目前许多主流技术由于课时限制,一般都被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忽略,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不尽相符,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针对上述状况,本文探索出了一种“以点带面,强化工程”的电气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上述问题。
2 教学方法改革思路的形成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相关实践类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地位[4],达到除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这一育人目的,课题组教师自2015年年初开始,针对工程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课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展开了研究。
该方法以“以点带面”理念为主线。(1)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和“组长”为点,创新地采用了任课教师主导、组长负责制的分组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2)在知识结构上,以各门课程基础知识为“点”,课内递进式深化一门课程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课堂引入综合性的工程案例,递进式强化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完整。
3 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效果
该教学方法在改革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首先,明确目标、理清主线,并通过适当的考核模式保障实施效果,通过课后实践平台巩固提升改革效果。改革实施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近年来,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参与课外科技类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获奖比例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级别也都大幅提高。
3.1 以为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服务为目标
电子技术类课程大多数都是电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并且这类课程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因此,本研究明确“为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服务”的目标,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以工程实例为抓手,实施递进式训练,在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初步实现“工程型”和“创新型”特征的有机结合。
3.2 以“以点带面”作为教学方法的主线
3.2.1 实施“以点带面”激发学习热情的分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将全班学生每5~7人分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对所开课程兴趣浓厚、接受速度比较快的学生作为组长。任课教师在课后辅导时,着重加强对每组组长的指导,由组长负责带动全组人员共同学习、讨论,一起解决一般性问题,完成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同时,负责与教师交流,反映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进展情况,使教师能够随时对任务实施进行监督和指导,了解学生需求和任务进度。当遇到大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再由任课教师负责答疑。此即所谓的“以点带面”,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为了使分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课题组教师还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将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与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采用多样、灵活的辅助教学手段,如初期建立QQ群,随后依托学校教务处的数字化教学课程建设平台,近期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了“东电电子微学堂”微课平台,将内容丰富的微课视频教程发布给学生,供其利用课后碎片化的闲暇时间自主学习,获得了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3.2.2 设计以课内知识为点,强化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内容
在知识结构上,以各门课程基础知识为“点”,课内递进式深化一门课程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课堂引入综合性的工程案例,递进式强化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将智能交通灯、电子时钟、出租车计价器等8个题目在课程之初就布置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题目,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阶段性设计,学习结束后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仿真和设计报告。在学习“单片机”“EDA”等课程中沿用相同的题目进行设计完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且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技术的优势。在课后第二课堂训练时,依托课内的综合设计项目让学生有机会“真刀实枪”地焊接、调试电路,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完整,进而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2.3 以工程案例为抓手,突出点面结合,强化递进式工程实践训练
在专业基础课授课过程中,遵循认知规律,按照“验证→设计→综合→创新”的途径,对学生实施递进式训练机制。初期的“验证→设计”环节由教师以布置任务,并以适当指导的方式达到“师傅领进门”的目的。中后期的“综合→创新”环节,鼓励各组学生积极讨论,查阅资料,最终自行选定、最好是自行设计相关的综合题目。该环节中教师完全处于了一种辅助地位,实现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转变,最终达到了学生“修行在个人”的目的。
3.3 完善“累加式考核办法”,建立全过程考核的保障机制
每次训练后要求学生撰写设计报告、以小组形式上台用PPT汇报、进行成果展示及分享训练心得体会,锻炼学生搜索、整理、萃取综合文献撰写科技小论文的能力和大会汇报能力。同时,每次训练过程都按照平时成绩评定标准严格打出相应分值,督促并规范整个学习过程。
3.4 依托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载体
本次教学改革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以电气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中心组织开展的各项学生科技活动为载体,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立项等,都为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指导工作,为学生进行赛前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4 结语
实践结果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平常难以进行的理论教学工作顺畅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并且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再是仅凭一纸试卷的成绩来评判,而是通过综合能力考查,使考核结果更为客观和公正。学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取得的成绩也较以往明显提升。这些结果都进一步证明了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的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今后教学中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媛媛.智慧图书馆的特征和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2):109-110.
[2]寶军.何谓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概念探索[J].晋图学刊,2017(2):14-15.
[3]王琳.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轨迹研究[J].学周刊,2016(1):214-215.
[4]杨新涯.重庆大学:四大应用系统引导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18(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