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应用与改进策略分析

2019-10-08 05:07施洋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通信工程改进应用

施洋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通信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通信工程即通信的应用和建设,分为有线、无线两种传输技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线传输技术也在应用中得到不断改进,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好、扩展性好、设备易维护等优势,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文章针对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结合通信工程有线传输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对改进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提出一些改进策略,以期提高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质量,推动有线传输技术快速发展。

关键词:通信工程;有线传输技术;应用;改进

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信息的发展对通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有线传输技术凭借各种优势,成为我国通信工程中的一大重要技术。有线传输技术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各行各业的信息实现高速传输和共享,也使企业和社会的信息效益最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因此,通信工程中的有线传输技术需要有效的改进。

1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1.1  架空明线技术

架空明线即在電线杆上架设导线,以组成通信工程。使用该技术建设通信时,首先,需要确定导线位置并进行位置标记;其次,再标记位置架设导线以形成回路;最后,对回路试运行和调试以确定回路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时,架设的导线需要以合适的直径和间距进行连接。一般而言,在建设单路电话通信、信息传真传输等信息通信工程中采用明线架空技术。但因其传输数据时输出信息的速度相比其他技术较慢,因此,现在普遍只在小范围内建设和使用。

1.2  同轴电缆传输技术

同轴电缆传输技术,是以单根铜线为传输数据的芯线,钢管在线路外部进行保护以构建安全、稳定的传输通道,将前端与后端设备相连以实现完整的传输系统。因为同轴电缆传输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因此,可以实现稳定的数据信息传输。

该技术在实际应用时,虽然传输质量较稳定,但由于传输效率受到频带宽度的影响会比较低,因此,现在一般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媒体中被广泛应用。目前,也可以运用低频对称或高频对称来平衡电缆传输的效率,以提高同轴电缆技术的传播效率。铜网包裹铜线可以降低信号频率,以实现频率对称来实现平衡的电缆传输技术,常用在固定电话的通信工程建设中,其原理与低频对称类似。

1.3  光纤传输技术

利用聚集的光导纤维实现信号传输即光纤传输通信技术。光导纤维可以让光波作为信息传输的导体以实现信息传播,该技术的传播速度快于其他电导有线传播技术的速度,以实现快速传输。

光纤传输技术以信号输出装置、信号合成处理传输、信号接收等结构构成。将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器,实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而数据处理器可以将信息以光波的形式进行整合通信;在讯息进行传播时,传输设备还可以实现传播信号的增强和拆分,以实现移动客户端的信息接收和呈现。光纤传输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信息的快速传输,而且光导纤维的质量比较轻,因此,成为主导的有线传输技术。

1.4  绞合电缆技术

绞合电缆技术,是以对称电缆实现高频率的传播技术。该技术在我国通信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双绞线的绞合电缆技术,可以促进对称电缆高效、稳定的信号传输,并且该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外界干扰的屏蔽,因此,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稳定的通信传输。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绞合电缆技术的频带窄、信道容量小、造价成本较高,因此,只在一些特定的通信工程中应用。

2    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问题及发展趋势

2.1  有线传输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有线传输技术拥有较可靠、稳定的传输质量和效率,如今依旧被广泛应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有线传输技术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做出改进,使有线通信更加便捷、稳定和高效,而在目前的技术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1)难以构建和实施用户的一些具体需求,比如传输速率已经很快的光纤传输技术,由于建设与光导信号相匹配的光导信道需要很高的光纤应用水平,在信道建设中,需要穿越很多建筑物和构筑物,因此,对工程实施效果影响较大,而且会增加资金成本和建设时间。(2)传输距离有限。因为目前的有线传输技术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传输距离的限制,所以会对有限传输技术的前景造成一定的制约,这也是如今有线通信技术研究和改进的一个重点方向。

2.2  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有线传输技术依旧拥有较大的未来发展空间和应用空间:(1)有线传输技术依赖于十分精密和稳定的耦合反馈回路,如果在未来能高精度、严格地实现这一特殊回路,则可以解决现在的通信延迟和信号抖动等问题,通过以太网来进行实时的通信,而且相对于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是未来有线传输技术的一大应用前景。(2)有线传输技术可以实现通信网络在扩展的同时进行计算工作,也就是说有线传输技术可以成为智能设备的主接口,使智能信息设备更完善、更高效地完成各方面的工作[1]。(3)目前的无线网络技术需要更高的灵活性、可靠性,也需要在服务上进一步优化,而有线传输技术在这些方面都已经较为成熟了,能够保障信息实现较为准确的传输。

除了这些应用前景,有线通信技术在未来也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1)硅光子技术。虽然如今的光通信功耗和成本都不能满足高速光通信的要求,但激光束可以实现硅光子技术,以集成器件实现多样化、超低功耗的超高速信息传输,现代传输技术会因此得到高速发展。(2)光通信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进入2.0时代,相较于SDN技术,SDN的控制器可以承担超大网络流量的冲击,因此,稳定性会大幅提高,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全方面的信息控制,还可以使应用得到大幅度的优化、使信息得到更好的存储和处理。因此,完善的SDN2.0技术会成为未来几年光通信的一项重要技术。(3)波分光交换技术,时隙互换的光信号可以实现光波直接的跳跃转换。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信息数据的传播、处理速度和信息容量。会成为未来城域光网络的主导技术。

3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策略

3.1  推广光纤传输技术

光纤传输技术是目前有线通信技术中能够保持较稳定、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传输技术,能够在城市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积极地推广光纤传输技术,可以帮助城市建设较为完整、快速的信息传输工程,也可以使城市相关企业快速发展和进步。通信企业可以通过积极拓展业务、完善基础设施以完善城市的光纤通信网络。企业要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和宣传,在掌握基本的光纤通信理论和基础实际操作后,强化实践操作和对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增设考核机制,以监督职员工的工作情况。

在光纤传输技术的推广中,要根据遇到的问题和反馈的各种情况,由技术部门制定針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在高等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新员工在实践中践行技术和提高综合能力,以加快企业光纤传输技术的推广速度。

3.2  应用波分复用技术优化光纤线路

波分复用技术可以在一根光导纤维中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信息,以提高数据传播的容量。具体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不同的信息以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传输,在传输时保证各光波信号的独立,避免信号混合。其次,合成光波信号以整体的形式进行传播,传播中依旧要保证各信号的独立状态。最后,进行信号接收分离,使其恢复原始波长光信号以转换为原始信息。相比传统光纤技术和其他有线传输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大容量、较稳定的信息传播[2]。

3.3  以网络化模式发展

以网络化的模式发展可以提高数据信息的传输速度,并提升传输中信息的安全性。网络化的模式发展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数据库,即对杂乱的大量数据进行结构层次完善合理的分类,再构建相应分类的数据库。构建各分类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网状数据。

在构建网络化的数据库时,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其中重复、错误的数据。其次,对每类数据进行关键词设置,以提高筛选、搜索的效率。当用户通过关键词查询或检索就可以快速进行。最后,将通信工程构建与网络并联,就可以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以扩大数据信息量和信息共享效率。

3.4  延长传输距离

提高传输距离,可以使通信工程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因为有线传输技术要依赖实体的线路进行传输,因此,线路的长度决定了数据传输的距离。延长线路的距离不仅是为了延长线路,还要精进传输技术以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稳定性和效率。延长传输的距离可以使市内有线得到广泛的覆盖,形成网状化的传输结构;市间的网状线路连通可以选择中心城市或相邻城市进行电缆或光缆的铺设,但省间的数据线路连接需要充分地考虑地质因素,采取适应的方案才能较好的铺设线路,保证超距离的有线通信技术的稳定性和高效率[3]。

4    结语

有线传输技术数据因其数据传输质量较高、安全性较强、技术较为完善等优点,在通信工程中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拥有较好的前景及多元的发展空间。本文对通信工程中有线技术的应用、改进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在未来企业有线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当积极根据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改进和完善,以提高通信工程的业务范围、有线传输技术的稳定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耀天.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J].电子制作,2019(2):80-81.

[2]袁志文.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41.

[3]吴塾.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方式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12):18-19.

猜你喜欢
通信工程改进应用
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初探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