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春霞
【摘要】电视时政新闻怎样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本文认为只有走创新之路,以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视角、生动活泼的语言、鲜活的同期声,借鉴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才能把广大受众的目光吸引到时政新闻上来,使时政新闻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创新;动力
在各类新型媒体快速发展,民生新闻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作为主流新闻舆论的电视时政新闻,其单一的手法、呆板的形式、枯燥的内容,一直以来为广大观众所诟病,也是广大观众对时政新闻最不满意的地方。电视时政新闻如何生存?怎樣发展?是摆在广大电视人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样,时政新闻只有走创新之路,以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从平民的利益、平民的角度,借鉴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才能固守住自己的阵地,不断扩大报道领域,把广大受众的目光吸引到时政新闻上来,使时政新闻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始终保持时政新闻旺盛的生命力。
一、摒弃八股形式 突出新闻主题
会议新闻一直是电视时政新闻的主导。在会议新闻中,领导名字罗列一长串.讲话念了一大堆,而受众“欲知”而“未知”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却没有报道出来,这也是长期以来会议新闻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新闻本身就应该是报道有新闻价值的内容,需要记者从采访的资料和信息中,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找并发现新闻价值、时代意义。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些新闻事实要记者经过采访调查总结概括,从新闻事实中提出新的观点,从而给观众以启迪和启发。只有那些通过具体的新闻事实,深刻洞悉事物本质的时政新闻,才是不同凡响的.才能给听众以强烈的震撼。时政新闻也需要“新闻点”,要抓住观众的兴奋点,深入挖掘主题,突出主要内容,进行纵深报道,回答他们“欲知”而为“未知”的问题或选择新闻事实的一个方面、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使主题更鲜明、更突出,更具有说服力。在会议新闻报道中,记者要善于在会议中发现新闻,要善于走出会议写新闻.要善于从纷繁的会议内容中提炼和挖掘主题,抓出那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鲜活闪光的新闻来。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切忌就事论事.而是把那些丰富的、零散的、表面的新闻事实放在大背景和社会的全局上,从微观透视宏观,从宏观上把握微观,反复思考,析出哲理,深化主题,启示观众。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表率。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受众要求改革时政新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作为全国电视时政新闻领头雁的《新闻联播》一直高举创新的大旗,从新闻头条到编排顺序,从两会报道到国家各项施政方略的解读,每条新闻都有亮点、看点,特别是会议新闻、时政新闻的报道,打破原有的报道模式,创新新形式新方法,把时政新闻主题以民生的角度报道出来,让受众看了亲切自然,明白易懂,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转变报道方式 以最佳角度切入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时政新闻也要改革创新,把自己承载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时政新闻报道要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的表现手法,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形式传播出来,从民生新闻作为切入点,生动反映百姓关心关注的事儿,使观众喜欢看、喜爱看。
中国传媒大学朱羽君教授在《转型与提升:南京电视新闻现象再考察》一文中说:“经济建设、三农、教育、再就业等是政府目前最为关注的领域,而这些硬梆梆的问题只要稍加转化,同样也是百姓最为关注的票子、房子、孩子、车子、位子,所谓‘新五子登科,视角转变之后的新闻同样能吸引百姓的目光”。
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胡锦涛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这条时政新闻,也是创新成功的范例。记者没有拘泥于一般领导出行的模式化报道,而是转变报道方式,以平民的视角这个角度切入,取得了最佳的宣传效果。在这条新闻中,记者把国家领导人的出行新闻以一种亲和、亲民的形式展现出来,带给观众的是喜庆的感觉和轻松的体验,。通过这条简短的新闻,我们看到的是国家领导人与普通老百姓的平等交流,看到的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语言生动活泼 表述通俗易懂
电视时政新闻要有好的传播效果,除了在报道的方式上要灵活多变外,内容的表述上要通俗易懂,语言的运用上要生动活泼。这样的时政新闻,才能拉近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媒体报道的内容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所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只有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感情真挚的语言去打动各个层次的受众,用生动、准确、明白的语言文字对画面进行诠释,补充和提升,表达鲜明的政治倾向,传递最新的信息,才能与受众进行感情交流,使受众在收看时形成强烈的思想感受。
获得2010年度河南省新闻奖的电视消息《104岁老人游台湾》,这篇新闻除了在选材上新颖独特,通过一个百岁老人游台湾这样一件小事,来凸显两岸亲情和共有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中华文化这样一件大事外,它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是语言朴实自然,生动幽默,它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牢牢吸引住你的目光和耳朵,使你不由自主地看下去。记者在拉家常式浅显易懂的语言中,表达了鲜明的政治倾向,那就是“同是中国人,两岸一家亲”,使受众在收看时也热血澎湃,收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达到了舆论引导的目的。
四、发挥电视优势 运用好同期声
在电视时政新闻里,一般都是解说词,受众听到的都是播音员的声音,这使得电视时政新闻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吸引力。如果能在新闻中加上现场报道和时政人物的同期声,新闻就会瞬间鲜活起来,观众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卢展工:我来找工作》这篇电视长消息获得了2010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一篇电视时政新闻的佳作。在报道中,记者没有按照惯性思维,以老套路、老格式,用播音员的声音泛泛地报道领导的调研行程,而是独辟蹊径,创新报道方式,以平民的视角,从老百姓关心的就业入手,充分发挥电视声画结合的优势,整篇用卢展工和现场工作人员鲜活的同期声,看了使人如临其境,省委书记卢展工爱民、亲民、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跃然在荧屏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改革创新始终是电视时政新闻提高收视率的法宝。只有不断从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中汲取营养、补充能量,才能使时政新闻永远占据电视主流新闻舆论的地位,当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正确引导人们的言行,营造出和谐有序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2010年度河南省新闻奖获奖作品选(广播电视部分)
[2]《转型与提升:南京电视新闻现象再考察》朱羽君 谢勤亮 《现代传播》2005年第四期
[3] 创新报道方式 做“活”电视时政新闻刘大和《视听》2009年第八期
[4]浅谈电视时政新闻的创新苑洪春《活力》2010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