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性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9-10-08 05:12郭勤艺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郭勤艺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价值判断、文化选择、文化诠释和文化传播功能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有效融合。

关键词: 文化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文化可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步和发展。

就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意。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由语言符号、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为基本内容构成的传统文化,融汇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传统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判断体系对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起着重要作用,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受整个价值判断体系支配,时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深深地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延续过程,同时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责任。

一、文化价值判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前提

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对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化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如果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就无法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价值作用,在当下社会环境就无法确立对它的取舍態度。

价值判断是人类价值实现活动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价值目标的实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判断,既要符合客观世界的外在逻辑,又要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和人的各种内在价值尺度的衡量。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有力调节价值冲突,做出价值权衡和价值选择是人类价值实现活动中的一个难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断既能准确反映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又能有效承载和传播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既能不断充实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理论内涵,又能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理论形态。如《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之一,《易传》中提出的“保合太和”的价值观念,经过历代学者的阐扬,即作用于当下社会的“和谐”思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行为不仅关注于“传统文化”的概念解释、内容辨析、语言分析,而且必须着眼于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各种价值观念中能够真实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社会现实的话语进行探究、整合,形成符合人们当下接受的表达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传统文化资源做出价值判断,就要指出传统文化资源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少价值等问题。文化价值判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价值关系可能的结果做出科学、合理预测的过程,能够对文化做出肯定性或否定性的选择,能够起到对文化环境的精华和文化价值的过滤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进行文化价值判断,目的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疏浚、分类、整理,正确地区分精华与糟粕。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价值判断的真理性与科学性程度越高,研究成果被社会广泛关注、认同的可能性越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认同接受、传播弘扬的可能性越高。只有那些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全力推动社会进步和深刻影响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文化选择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尺度

所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选择,实践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反复检验的并能传之久远的文化。人类作为文化的缔造者,文化中隐射着人类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文化具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只有那些能够承载社会主流思想价值、丰富人类文明,战胜或替代落后、腐朽文化,经得起历史长河洗礼而坚韧有力的文化才是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创造发扬、开发运用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可开发性,还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促进教育效果的增强、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别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结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力量,必须在历史实践中准确衡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历史实践成为衡量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正如张岱年所说的那样,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接受领会,对于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鼓励进步、促进发展的作用。只有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

历史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和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两者发展的共同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益于加强人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有益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有益于优化人们的道德品行。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的重要支撑。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特征的基础和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的培育,这种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是在同一民族内部促进团结与进步的有效方式,对外则形成抵御民族侵略与压迫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对于本民族文化无情、无知的人,无法担负起接续并广大民族精神的神圣职责,也无法形成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①。

从思想政治教育建成30多年的一般规律看,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总结到理论构建无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智慧之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与扬弃。我们已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大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论述。如,在道德教育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在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对各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社会等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所有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加以吸收借鉴。

三、文化诠释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条件

正确诠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优秀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那些经过历史有意识选择的、具有经典性、权威性,而经久不衰的最具价值的那部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在过去时代反映过去时代的人们思想文化水平和文字语言习惯,放在今天,无疑显得历史久远、文约义丰,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的演进,现代人在阅读与理解古籍时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常常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一知半解、晦涩难懂,难以领略其中的深刻内涵,自然而然地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然而,“传统不是传下来也不是被动接受的一系列固定的或特定信念、习俗。与此相反,传统乃是对过去某些价值观念的选择及其渗透当下性的一种解读”②。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只有理解了,知道它的内在涵义,才能真正欣赏它,才能对它的价值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没有透彻的理解感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正确诠释传统文化可以掀开蒙在经典之上的神秘面纱,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膜。首先是使现代读者较容易地理解典籍中的正确意义。那些潜心研究经典诠释的学者,往往通过文字训诂、章句疏解的方法阐释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念,无论是哪一时代学者对经典的诠释都是有明确目的的。这個目的来自那个时代人们对话语表达方式的时代诉求和那个时代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内在诉求正因如此,历史超越了时间上的局限,成为当下普遍的社会理想和精神信仰。所以说,历史不只是过去的记录者,而是现实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的源泉。再者,借助正确诠释能够对经典进行现代补充、创新和发展,激发活的文化。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必须激发活力,使静态文化变成活的文化。准确诠释经典,就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理论、观点加以补充、扩展,使传统经典理论一脉相承下去,继续影响人。才能体现文化是活跃的文化、有生命力的文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世人,离不开历朝历代对孔子及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诠释。

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并发挥当代价值,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诠释功能,这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工作既不能离开文本的旧含义,又不能离开传统的现代性,要在传统中开新,才能保证传递经典延续传统。黑格尔曾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知识把它接受过来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③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延续就是在传承基础上不断通过诠释充实、改造、扩新之中。

四、文化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阵地

传播是人类文化得以生存的基本形势,任何文化只有通过传统才能体现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最终落脚点是强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直接关系如何落实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人心向背的主阵地,是激发民族您距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资源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可以说,传统文化至今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的无形存在,要使这些无形的存在转化为有形的效果,就需要借助“舆论传播力”,通过宣传媒介的传播力量,影响公众感知,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价值让社会成员获取、认同和接受,从而在社会上营造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积极氛围。

只有通过传播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有力地发声,成为现代文化的支撑与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就是通过一定传播宣传方式,将一定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观念或相关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使之成为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文化资源,进而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资本,服务于现代社会,只有立足实践,经过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有效传递、交流,才能真正使中国传统文化从“资源现象”转变为“资本力量”,才能让整个社会认识、认可、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具有普遍影响力的、与现代社会文化相融合,并促进人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体系。只有通过广泛传播、有效传递,才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话语能力;没有传播力,再丰富的文化体系都将成为“体系空壳”,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有言无声”,即使拥有多么丰富绚烂的矿藏,也会因为缺乏开发、传播成为尘封的历史碎片。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何取得社会意识形态主动权,必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可以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判断作为基础、历史实践的参照、正确诠释及传播载体的助推。

注释:

①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②秦志希,单波,等.“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

③[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8.

基金: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qn32)。

猜你喜欢
文化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