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玉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就是其重要体现,表现形式主要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剽窃、学术荣誉造假等。针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个人、环境、组织与制度等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从源头上减少高校学生学术不端现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术不端;突围之策
目前,我国高校正掀起新一轮的扩招和扩建,高等教育也逐渐趋向大众化,这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本科生、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代表,学术不端行为尤为严重、普遍。例如,今年2月,知名演员翟天临在春晚“打假”后,因“不知知网”而陷入了“学术造假”风波,最终以退出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而告终。由此,学术不端问题再次以极高的关注度回到公众面前。对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突围之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和看法,我对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动机原因及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
在“您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学术不端现象普遍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超七成同学认为学生中存在甚至普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在对承认自己曾有过论文抄袭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时,学生的回答是“不想动脑子,懒得写”、“其他同学抄了,人云亦云”或者是“不会写”和“别人写的质量更高”等。可见,大部分学生纵容自己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总想“不劳而获”,通过最少的努力达到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在学术不端的惩戒措施与政策规定方面,有87%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一般”或“不了解”,仅有12%的学生选择“较了解”,“非常了解”的人数更是寥寥。可见,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规章并不清楚,这也间接反映了学校关于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工作较为欠缺。而对于“您认为我国关于学术不端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吗?”及“您认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处罚)效果是否显著?”这两个问题,有45%的学生认为“并不完善”,仅有13%的学生认为“较为完善”。另外,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处罚)效果方面,有80%的学生认为并不显著或效果一般。
除此之外,有超过73.5%的学生表示不能容忍学术不端的行为;82%的学生表示学术不端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81.2%的受访者认为导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应负有连带责任。另外,针对高校学生所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受调查学生认为此种不良行为对学术风气、校园风气、社会主流价值观及个人的健康发展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应对措施调查中,受调查学生认为造成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监督体系不完善、惩处不严格、教育不充分等。大多数人赞成对学术不端的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进行二辩、不授予学位证书等处理和惩罚。在改进策略方面,受调查学生多选择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改善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监督和问责体系等措施。
2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问题产生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对于学术不端的认识并不充分。结合群众的认识以及国外对学术诚信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学术不端问题的产生原因归结如下:
2.1 个人方面:学术道德教育欠缺,学术研究能力不足
学术诚信的缺失是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根源,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学术规范课程,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引导欠缺。我国对学术诚信及学术规范的普及是不够的,学校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世俗化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生为个人利益投机取巧,在学术研究中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找人代写文章等,他们虽然明白这些行为有悖于学术诚信,但由于自律意识欠缺,自制力较差,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无法控制自己学术不端的行为。
学术研究能力不足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是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训练和研究中积累的,而当前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一定阶段的任务而被迫进行学术研究,在创作动力和开拓创新方面都是不够的,更不要说长期潜心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支撑自己的研究。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却想产出高质量的论文是不现实的,结果只会加剧学术失信行為的发生。
2.2 学校方面:科研过程监督不力,违规惩处措施不严
学生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也与学校的违规惩罚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学术成果的真实与否很难被及时发现,而学校对学生科研活动长期缺乏监督与审核将会加剧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由于担心名声受损,在发现学术不端现象时往往会采取温和的惩处措施以减小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学术规范管理机制,缺乏对学术不端相应的惩罚措施,批评教育的效果轻微,导致惩处措施对学生的威慑力不足。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和老师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加,导师同时分管数十名学生的情况也很普遍,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任务,还需要兼职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学术辅导任务。同时,导师在学生学术成果产出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审核把关,工作量过大,导致对学术疏于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也很难要求导师时刻跟进每位学生的研究过程,造成学生的学术研究缺乏监督管理,因此很难遏制学术不端现象。
2.3 制度方面:预防机制不健全,法规制度不完善
2016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目的是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并对学术不端现象的认定和处理办法做出法律规定。各个高校也建立起了考核、公示、论文查重等制度,但绝大部分制度只是道德规范,对违规处理的条款较少,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处理程序,导致这些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制约与规范作用。一方面,高校对学术不端的处理办法没有公示及强调,导致在预防上起不到威慑作用,在处理办法上也不够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办法》的内容对各高校特殊的学术失信现象具有局限性,且缺乏强制力。由于预防和惩处两条治理道路未形成合力,各自的效果也不明显,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对具体情况的指导不理想。
2.4 社会方面:网络技术应用不当,良好风气尚未形成
在现代网络技术尚未普及的时候,学生主要通过图书馆来获得相关资料信息。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和广度都大大提升,但也为学术不端现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如网上众多的大型学术知识共享平台,其本意是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创造,但也为一些想不劳而获的人提供了方便,整段复制和论文套改现象屡见不鲜。以及网上的代写论文的信息、论文降重软件都成为了学术不端滋长的温床。所以,现代科技的不当运用也是学术失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改善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突围之策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认定,而针对高校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和其根源,突围之策应侧重学生教育、制度规范、网络管理、社会风气等方面。
3.1 加强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术研究创新能力
学生自身学术道德和创新精神的缺失、自律意识薄弱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因。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是预防和治理学术不端的关键。而当前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对学术规范教育明显不够重视。
对于部分学生的学术失信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有些学术不端行为确实是故意为之,这些学生对于学术的严肃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以顺利毕业为目的,在学习期间应付,到了交毕业论文的时候东拼西凑。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需要重点从学习态度上加以引导,大力整治学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在进行长期艰苦学术研究时给予良好的指引。同时,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也因为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写作论文的实践,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其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3.2 完善高校制度建设,加强导师队伍管理
在当前阶段,高校导师工作任务繁多,师资力量的欠缺也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阻碍。导师由于指导学生过多,以及学校片面的以学术考核为评估标准,在指导学生和个人科研上必然会有所取舍。因此要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管理,将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与导师考核挂钩,在导师的岗位职责以及考核评估中加大教育教学部分的权重,约束导师行为,防止懈怠;建立导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负责制,凡出现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生将取消所授予学位,导师负连带责任。
3.3 加强监督惩罚力度,建立科研诚信体系
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需要学生自律和制度他律的共同作用,因此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学术道德诚信体系,如成立专门的学术监督机构,完善惩戒制度,加大处罚力度等。但是,完善学术制度的关键不是在现象发生后的处罚,而是从源头上改善制度缺陷。学校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提高论文写作在个人成绩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并严格进行论文查重,也可将学生论文内容进行公示,并公开监督与举报规则,鼓励检举揭发学术不端行为。针对情节严重的现象一定要严肃处理,必要时加大司法机关的参与度,在学生群体的行为心理中形成强有效的震慑力。
3.4 规范网络技术运用环境,建设诚信为本社会风气
网络技术具有双面性,因此,规范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学术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多媒体作为新时代信息传播重要途径,应得到充分利用,如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宣传网络资源的正确运用,通过各种论坛网站传播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借助网络传播,鼓励网络监督举报;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形成专门的管理部门,对网上违法学术交易,不良学术信息进行管制。
违规代价低是滋长学术不端不良风气的温床,所以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学术不端的成本。很多人在产生学术不端行为时,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规的,但失败的惩罚远小于成功后获得的巨大利益,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人顶风作案。学术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善,要从根本上扭转学术风气,就必须下大力整治当前学术作假的不正之风,在全社会开展诚信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建立公民诚信档案,与公民的工作生活密切联系。整体社会环境的好转必将促进学术环境的优化。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但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或逃避责任的做法给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学生学术态度关乎人才培养、学术风气、社会公平等方面,端正学术态度是高校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总之,解决学术不端行为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个人、学校、社会的充分配合,深入挖掘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和泛滥的原因,针对其根源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学术风气。
参考文献
[1]黄怡胜.从论文造假看国内学术不端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51-153.
[2]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6-40.
[3]朱彬,刘英辉,刘念.学术不端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267-270.
[4]杨娟华.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A].青岛大学,2019,(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