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训练与校园霸凌干预

2019-10-08 04:30程诗翰黄煜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霸凌攻击行为攻击性

程诗翰 黄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9-0199-02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得到了社会学家李银河的极力好评,作为国内首部关注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口碑反响非常好,让社会更加关注这类学生。据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其主要特征为低龄化、团伙化、男性为主。校园欺凌现象不仅对作案人和受害者有巨大的危害,还对社会影响深远。在全球范围内,校园霸凌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然而,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后果有多严重——甚至以人命为代价。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一初中女生兰兰在住校期间太邋遢,引起宿舍其他女生的“公愤”,5名女生对兰兰打耳光,想要“教育”兰兰,竟将其打成10级伤残。

何为“霸凌行为”?任何侵略性的、反复的、存在不平等力量关系的行为,都是霸凌行为。这是瑞士心理学家 Dan Olweus 在 1970 年的定义,至今仍然适用。童年霸凌伤害会造成长大后心智健康、体能健康与认知健康都呈现贫乏状态。霸凌对受害者的影响是生理性的损伤,因为霸凌行为产生的压抑、抑郁、焦虑会对儿童大脑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包括杏仁核过度活跃,海马体变小,纹状体联结减少,奖励刺激反应降低等等。被霸凌的学生比没有被霸凌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健康问题,比如头疼和胃痛多出 2 倍。遭受校园霸凌的学生容易在事后出现抑郁情绪以至于罹患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心境障碍。患者经常会感到心境低落,情绪消沉,甚至悲观厌世,可能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从实施校园霸凌的一方来看,作为霸凌者的他们,之所以产生霸凌行为,直接原因是他们通过这样不适当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攻击性。而攻击性的背后,也和他们家庭教育、自身性格和行为冲动自制力不足,价值观偏差有关。

共情与攻击性的相关研究认为共情对攻击行为可能存在抑制或减少的作用,甚至认为共情和攻击是不相容的。罗杰斯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就是说关心一个人,不能把他作为一个客观物品从外面观察,要进入他的世界 ,并根植于此。共情基于人类共同的心理沉淀和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 福楼拜写到爱玛自杀的章节的时候号啕大哭,就是这样一种共情,同病相怜也是一种共情。

那么共情训练为什么能干预校园霸凌的呢?Miller 和 Eisenberg 的元分析结果表明,用问卷测量共情时共情反应和攻击是负相关的,但使用如图片、故事等其他测量方式时,这种负相关并不显著。由此推断这种抑制的原因可能是对忧伤的体验成为了攻击行为的不愉快结果; 或者攻击者对受害者产生的共情忧伤,被认为引发了内疚,从而减少攻击,甚至消除攻击。实证研究证实了共情对攻击的抑制作用,如罗峥等人对 313 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是攻击性与共情是负性相关,并且观点采择和攻击态度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均有显著的预测性。陈晶等人认为共情对于攻击的抑制机制可能有三种: 一是个体具有的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和倾向使得个体可以理解和容忍对方的观点,特别是在中等唤醒程度的冲突情境中; 二是因自己行为导致受害者痛苦和悲伤的线索会引发攻击者的个人悲伤,为了减少自我不适而停止或减少攻击行为; 三是受害者的痛苦和悲伤线索使攻击者体验到共情关心的反应性情感,因此产生了增加受害者利益的动机。

可以预见,如果能通过共情训练大幅度提升中小学生的共情能力,将减少大量的校园暴力的参与人员,而剩下的校霸将会变的孤立无援,大量的校园霸凌事件也将不攻自破;即使剩下的校霸选择一意孤行,也会有高共情能力的人去揭发和制止他们,随之瓦解霸凌事件。

有研究表明,共情訓练对于女生作用效果更明显,且主要唤起了他们的同情怜悯之心,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是一致的。女性在观看了充满情感的影视作品之后,容易对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表示出关心关爱之情,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迁移情感,对作品角色扮演者关注关心以至于痴迷迷恋。相比之下,男性或许在道德推理水平上本身相对于女性更高,且对于外在的教育和训练更加不敏感。所以共情训练也应该重视性别差异,这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因材施教甚至未来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

利用共情训练干预校园霸凌,让悲伤不再逆流成河。

参考文献:

[1]李想,黄煜,时勘,疼痛共情具有“偏好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

[2]崔芳,南云,罗跃嘉,共情的认知神经研宄回顾,《心理科学进展》,16(2),250-254

[3]陈晶,史占彪,张建新,共情概念的演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6),664-667

[4]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王拥军,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心理科学进展》,17(5)964-972

作者简介:

黄煜(1987.07.17-),男,汉族,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情绪和共情的认知神经科学。

猜你喜欢
霸凌攻击行为攻击性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逆转人生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