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境》看舞蹈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9-10-08 03:09王挺
甘肃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渗透传统文化

王挺

【关键词】 《梵境》;舞蹈创作;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42—01

一、舞蹈《梵境》中的传统文化意涵

(一)藏传佛教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大有不同,但与西藏发展环境相符,从而成为西藏人民的一种信仰。舞蹈《梵境》从定名到舞蹈动作的创作,包括舞者的服装、饰品等都与藏传佛教具有紧密联系。

《梵境》中的梵与梵文相关,是古印度初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形式。并且,具有梵心的意思,主要是指人们具有一颗清净之心。与藏传佛教具有一定的联系。而舞蹈的整体名称代表着藏传佛教中著名的两个度母,白度母和绿度母。从名称上分析,《梵境》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的展示,向人们展现我国优秀的藏传佛教文化,使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此种文化。

《梵境》中的舞蹈动作在设计过程中,以藏族舞蹈动作作为基础,根据藏传佛教中的动作体态进行改变,形成一种特殊的动作体系。既能够展现出舞蹈表演者的柔美,又能够体现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从而《梵境》舞蹈作品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白度母文化

白度母在藏族文化中,称之为“查罕多罗”。其意思为性格善良温柔。白度母的形象为双手双脚上各有一眼,面部有三只眼睛,用三只眼睛观看人们的疾苦,并且通过自身的智慧帮助人们。绿度母在形象上与白度母相似,但具有显著特点的为绿度母的服装为绿色,左手拿一朵莲花,但只有两只眼睛。在《梵境》的舞蹈作品中,将两位度母的形象分别展现出来,在开场时,白度母头戴金色皇冠,身着白色纱裙,并做出手心向外的动作,以此展现出白度母的形象特点;绿度母则身着绿色纱裙,舞蹈动作更加有力,通过柔美与力度的结合,能够向欣赏者展现藏族传统的度母文化,使人们在观看舞蹈的同时了解藏族的信仰,以此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二、舞蹈《梵境》的形态美

(一)《梵境》主要的形态特征

创作者在选择舞蹈语汇时,以藏族佛造像为原型,融入藏族舞蹈民间舞蹈动作,并将我国汉唐古典舞蹈进行结合,以此形成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舞蹈演员的身体语言。《梵境》舞蹈中,创作者通过汉唐舞蹈形态展现出藏族度母文化。

《梵境》舞蹈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现出藏族舞蹈的基本律动,对舞蹈演员的颤膝要求较高。主要是由于颤膝是藏族舞蹈文化中的代表动作。要求舞蹈演员随着音乐的节奏将身体放松,仅是将膝部进行微微颤动。在颤动的同时,身体不能够完全直立或者蹲下,而是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不断调整姿势,以此呈现出较为完美的动作形态。使人们在观看时,能够通过此种舞蹈动作对藏族民间舞蹈产生全新的了解。

(二)《梵境》中舞姿形态特征

《梵境》整部舞蹈作品,其舞蹈的主要形态风格融合了汉唐、敦煌、藏族和神像姿态文化等,还能够从舞蹈演员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展现出《梵境》舞蹈作品的流动性审美特征。

流动性审美特征在《梵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整部作品主要以展现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但大部分的舞姿动作编排中主要用到佛像中的静态造型,但创作者并没有将佛像的神态进行生搬硬套,而是通过两个度母之间的互动,展现出度母的不同性格特点,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在舞台中两位度母之间的互动从缓慢逐渐加速,能够使整部舞蹈作品富有感染力。即便在舞蹈中,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但能够从静态中展现出整部作品的情感,从而彰显出舞蹈的以静为动。

三、舞蹈《梵境》中蕴含的精神境界

《梵境》中展現出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正确认知,表达对善良的追求,从而使整部舞蹈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舞蹈《梵境》作品中,通过展现出两位度母的形象,表达对仁慈、善良形象的向往。不仅对藏传佛教文化传达敬意,还向人们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

《梵境》不仅具有审美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提升的过程中,人们道德水平不断下降,越来越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忽略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此部舞蹈作品《梵境》能够通过两位度母向人们传达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并对人们进行精神上的指引,使其在了解我国优秀的藏族传统文化时,能够以善良的心态面对一切,并运用此种态度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想法。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在生活中,应保持纯净的心灵,以此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此部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输,使人们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吸取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渗透传统文化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