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省察

2019-10-08 03:09刘晓红
甘肃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问题

刘晓红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41—01

一个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担任班长,被老师们说成是希望之星的学生,却在课间鼓动同学并带头做恶作剧,导致一名同学擦伤,影响即将要上的道德与法治课。当老师查问时,他则通过说谎、欺骗、要挟未参与的同学等手段来阻止老师调查真象,还说什么不能破坏友情,做不讲义气之事。当老师追究到他时,他说:“老师,您给我政治课打零分吧,无所谓,只要主课学习成绩好……”好一个政治课打零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能用分数来衡量吗?

道德与法治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看来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德育在他们的心目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分量。在他们看来,道德既不值钱又不能吃,对自身的利益也没直接的影响,要不要道德都行。道德是法律的底线,突破道德底线就有可能触犯法律。

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

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和西方国家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德育。我国古代教育中,“礼”就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施行“孝”“悌”等道德教育应先于“学文”。毛泽东在抗大教育方针中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强调要加强德育,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在一九七八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一九九九年六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强调,在培养绅士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通过广播影视、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年学生。价值多元化观点颇为流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通过各种方式在学生中得到反映。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生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下那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考什么学什么,考试分数就是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尺度。种种因素使德育的重要性被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忽视,德育在中学教育中出现了失重现象。

失重是一个物理名词。物体失去地球的引力,重力消失,物体在空中漂浮,没有方向,随意地游走即为失重现象。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密切相关,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德育大纲》中提出:中学德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决定性作用。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加强并完善德育就成了必然的要求,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德育从具体实施操作看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学校等相关部门对德育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入,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年来,虽然全国各地一直都在大力倡导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迫于应试升学的巨大压力,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对其的关注和付出根本不够,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学校招生的卖点,并且作为学校赢取利益的手段。还有学校仅仅通过一些表面形式去應付任务,并未取得实质进步。

第二,一些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老师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修养以及专业的教育技能的培训。

第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死板、陈旧、落后,一直采用传统的简单灌输法,并未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另外,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几乎完全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以简单的纸笔测试方式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

第四,德育的内容也存在着空洞乏味、脱离现实的问题。一些课本中相关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脱离了现实。用这样的内容来教育学生,怎会有效果?

第五,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一代。面对社会生活急剧变革,多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新旧价值观念严重冲突的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只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才能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只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寓德育于各个学科教育之中”,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编辑:孟 刚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问题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