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08 04:31刘琳阳乾凤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刘琳 阳乾凤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积极心理学沉浸(flow)理论的文献研究,并对参研老师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基于沉浸量表的问卷调查,来探究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沉浸体验及其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从结果来看,学生的沉浸体验在英语的课堂中和课外学习中常常获得,尤其是在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阅读过程中出现。学生的行为自动化的程度比较高,为学生深入参与课堂学习提供了条件。在相关性研究方面,沉浸感与学生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的相关性不明显,也存在样本数据不够大的问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沉浸(flow)  流畅感  沉浸体验量表

【基金项目】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O.CQDXWL-2013-051资助。

【中图分类号】H319;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119-02

一、“沉浸”理论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沉浸的概念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的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首先提出。他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创造性过程,发现当画家的画作顺利进展时,画家们专心坚持创作,不知饥饿、疲劳和不适——然后一旦创作完成,就会迅速对艺术创作失去兴趣。在过去30年间,奇克森特米哈伊访问和观察了几千人,他关于流畅感的观点引导了学术界对“全新投入”生命状态的讨论,它被认为与最佳发展和最佳功能直接相关。人们在内在动机驱使下从事具有挑战性和可控性的活动时,会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沉浸。沉浸体验的定义性特征包括:1)完全沉浸在活动中;2)暂时忘掉了自我;3)也忘掉了周围其他一切东西。而要获得沉浸体验的前提是:所从事的活动必须是我们内心真正喜欢;而且对参与者而言具有挑战性(即只有发挥最佳水平才能完成)。沉浸体验的9个关键点包括: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从事的活动、活动难度与个人技能相匹配、行为自动化、目标清晰、反馈及时、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上、有控制感、有忘我感以及时间知觉扭曲。在沉浸状态中,对沉醉期间的个人来说时间过得非常快。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本身上,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意义丧失了。流畅感的后果使人充满活力。人们把流畅感描述得非常愉悦,不过这是事后的综合判断,在活动过程中愉悦的感觉并没有显现出来。其中,行为自动化指的是人们从事自身即目的性活动时,从事活动不是为了外在奖励,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倾向于强调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结果(Csikszentmihalyi, 1997)。可带来沉浸体验的活动包括竞技运动、非竞技运动,社交活动,审美,写作以及做学问。

二、沉浸体验与教育

Csikszentmihalyi综述了多种多样的现场研究后得出:对小学和中学来说,一些教育取向促进沉浸体验,并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这些取向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促进沉浸体验:让学习能够带来快乐以及让学习具有挑战性。在实际操作中,这涉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个体和团体学习活动,促进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学习指学生在自己看来对自己在学校之外的生活有用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促进沉浸体验的教育取向,其特点是师生合作的积极教学氛围。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拐杖”,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匹配。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Rathund & Csikszentmihalyi, 2005) 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难度与自己的技能水平最匹配的活动。学校处理不良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活动中,还表扬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投入,很少采用惩罚或制裁。

国内有关积极心理学和大学教育的文献比较关注的是大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心理健康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等方面,如在大学生中试用中文版沉浸体验量表(袁庆华,2009),以及编制大学生英文閱读流畅状态量表(李旺先等,2011)。而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是如何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和一线的英语教学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能够在他们的个性发展上有一定的帮助。

三、本研究使用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本研究关注的是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以及生活中的沉浸感的体验。研究方法采用了被试为重庆大学大一、大二上大学英语以及英语拓展课程的学生,收回有效问卷90份。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采用了Jackson 和Marsh 编制的沉浸体验量表(Flow State Scale-2,FSS-2),该量表有9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4个题项,共36个题项。要求被试对各题项的表述按照其在活动中出现频率进行5 点评分(1=从没有,5=总是有)。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对沉浸的体验进行文字的描述,采用的是Csikszentmihalyi(2000)在采访不同职业的人所使用的问卷Flow Questionnaire (FQ)。FQ首先给出沉浸的定义,并让受试者意识到他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并描述在沉浸活动中的主观感受。选择题和主观开放式问题的结合能够为本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一手资料。FSS-2的数据汇总如下:

从得到的这组描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沉浸感的体验。在九个要素中,行为自动化(autotelic experience)的均值最高。这一要素强调的是沉浸为本质上个体带来的有价值的体验,它也是其他八大要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完成活动以后,当人们回忆的时候,行为的自动化得以实现,并为进一步的参与提供更多的动力。在Jackson(2010)的FSS-2的数据结果中,也可以看到autotelic experience的均值最高(4.02/5)。被试的中国学生中,忘我感的均值较低(2.89/5),有可能与个体投入的程度有关,也有文化的影响因素。 

问卷在最后让被试者的一部分同学(有一部分同学还没有成绩)回忆他们的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的成绩,每周学习的频次等问题,以下是变量间相关性研究的分析结果。图表三和图表四展示的是沉浸均值分别与CET-6和CET-4考试分数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134和0.146,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沉浸活动与大学生的应试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不太明确,需要进一步探究。

四、结论与后续研究

从被试学生的沉浸体验量表的数据来看,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带给他们沉浸感,尤其是在小组展示、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同时,阅读与电影也是较多同学选择的沉浸感突出的活动。沉浸活动的九大要素为英语教师提供了好的教学活动的前提,比如反馈及时,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目标明确等等,这些为好的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指南。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如下的问题:尽管学生们知道流畅感的状态是令人愉快的,为什么还不经常去从事那些能产生流畅感的活动呢?学生会选择最容易的一条道路而不是具有挑战性的呢?沉浸体验量表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更广泛深入的采访来探究答案。

参考文献:

[1]袁庆华,胡炬波.中文版沉浸体验量表(FSS)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559-560.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谈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