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论学生思想引导的困境及对策

2019-10-08 04:31李雨桐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困境对策

李雨桐

【摘要】互联网时代加速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拉近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间的距离,也催生了许多崭新的经济模式和商业形式,还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时候信息迭代速度快却不见得总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中学生群体而言,由于缺乏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信息爆炸和社会舆论导向的情况下,很可能误导学生的思想信念,例如,网络流行语言、网红经济、饭圈文化、媒体不实的新闻报道等。同时,尽管互联网不断普及,我国仍然还有许多地区和群体无缘互联网,不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便利。因而,全篇将针对目前教师对学生思想引导的困境做出分析,同时提出相应对策,为广大老师群体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学生思想引导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054-02

娱乐休闲是学习工作之余的调剂品和加油站,学生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途径来放松自己,缓解学习压力。近年来,自制综艺迅速蹿红,互联网平台的便利带动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也让社会的流行趋势变得更加不可捉摸。

互联网时代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因素诸多,例如,新媒体的普及和运用(包括微信、微博、抖音、Facebook、Twitter等国内外网络社交平台)、娱乐综艺节目(包括自制综艺《吐槽大会》、《偶像练习生》等)、网络流行语言(包括“真香”、“隐形贫困人口”等)、网红经济和饭圈文化(包括各类自媒体博主、粉丝追星行为等)、媒体新闻报道(包括政府新聞、正反面社会舆论、谣言等)。但是同时,互联网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视角,让他们能体验更多不一样的文化和观念,能帮助解决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小疑难。这些因素对青少年正确思想理念的建立有利有弊,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提倡对之加以适当的引导与规范。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备, 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应进一步增强网络道德教育, 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促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广大教师训练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导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教师思想引导工作的困境

目前看来,互联网时代下学生面临着诸多诱惑,也给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从现有的学校教导经验来看,教师就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互联网“开放+爆炸”式信息,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权威

互联网的使用在城市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衣食住行娱乐办公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例如外卖、快递、线上订车等。而在教育领域也广泛使用互联网新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来说,互联网信息多而杂,而且消除了时空的限制,提供了多话语平台,每个人不论输出价值的正确与否,都可以各抒己见。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18)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止到2018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仅仅在上半年就新增了近3000万网民,较去年末增加3.8%,总体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而就手机网民规模来看,2018年上半年达到7.88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较2017年(97.5%)上升至98.3%。在这个数字规模中,按年龄结构来看,10-39岁网民群体为主体,占70.8%,其中10-29岁又占46.1%。可以说,青少年和青年群体是互联网的主要参与者。

而互联网平台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学生群体在相对简单的校园环境中,对社会价值和舆论可能会片面的看待,对网络上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内容信以为真,而且过分依赖互联网信息,对教师团队和学校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权威性。

2.新媒体工具快速增长,多元化价值输出,部分糟粕思想复出

随着电脑和手机普及后,许多社交互动都来源于电脑和手机,尤其是手机。现代人几乎每天手机不离身,下载了多个不同属性类别的移动应用程序(APP),比较常见的包括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尤其是如今网红经济兴起,自媒体红人包括微信公众号平台、各类时尚、美食、美妆博主等,借助互联网平台输出内容,获取收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止到2018年6月,我国的网站数量(不包含.edu和.cn下网站)达到544万个,2018年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到266亿GB,而截止到2018年5月,移动应用程序数量达到415万款。从这个数量规模来看,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拥有比较庞大的市场,而从APP分类占比情况来看,前三大类排名属性依次是:游戏类(152万款,占36.6%)、生活服务类(56.3万款,占13.6%)和电子商务类(41.6万款,占10%)。

学生群体在面对大量新媒体工具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例如,某些视频APP入驻为搏眼球,发布不符合社会价值的内容,造成不良社会反响。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形式、组织和就业方式等的不断更新,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都在增强,这些负面价值观念的输出,会让部分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出现缺乏信仰、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

3.饭圈文化、粉丝经济等娱乐化力量的传播

随着各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兴起,尤其是今年的选秀节目爆火,诞生了一批流量小生。但是也有部分选秀明星单单凭借外貌成功出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饭圈文化、粉丝经济围绕着偶像明星展开,但是常有身为公众人物却没有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积极的荧幕形象。学生群体中的追星活动也时常发生,自身行为也会或多或少受自己偶像的影响。

选秀节目中凭借外貌而获得机会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劳而获的价值观,这不利于引导健康的思想观念,也可能会让学生淡化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互联网时代学生思想引导的策略

消除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工作者也不应该畏惧互联网力量,而是勇于接受挑战,利用互联网及线下渠道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1.探究青少年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建立思想教育平台

教师应该尽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对现有的社会热点进行正确的解读和辨析,例如,2018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乘客与司机发生矛盾,意外与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造成数名无辜乘客丧命,可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声讨小轿车女司机。媒体对女性司机的固有偏见,这样的舆论并不全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了解学生使用的媒介及其原因。学校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工具,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建立思想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2.教师需提升自己的网络信息素养,正面引导学生

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换和更新速度加快,例如,网络流行语言,它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创新,也是我國网民智慧的结晶。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信息素养,即关注网络发展趋势,及时更新现有语言知识,掌握热点资讯等。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巧妙使用网络热词,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要正确解读网络流行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槽粕,避免学生对这些网络流行语产生歧义。针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及规范问题,我们应该监督和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有学者对班主任制度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例如,坚持班主任管理的权责统一原则,给予班主任必要的管理权限,也设置相应的绩效奖励,激励班主任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3.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高中阶段面对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可能会为了缓解压力去寻找放松的方式,例如,沉迷网络小说、偷偷去网吧等。这些途径有可能会让学生沾染不良的习性。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集体学习十九大精神等。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不良行为进行心理感化,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4.借助新旧传媒的融合,丰富网络思想引导工作建设

高中学校对信息宣传多半借助广播站、校园宣传板、食堂电子显示屏、海报、教师口头通知等。而网络平台提供了信息化途径,学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宣传方式,整合学校的信息化渠道,包括官方网站、电视台、新媒体平台等,宣传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开展青年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

5.宣传榜样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定期选取在不同方面给予鼓励,例如,德智体美劳艺等表现突出的同学,让广大青年共同参与到评优秀、评典型的活动中去,宣传优秀学子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发校园地区性优秀资源,建立校园的品牌文化,以德育人、构建正向的校园学习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教师思想引导工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便利了教师对信息的获取,却也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对青少年禁用网络是不可能的,也不必要,“堵”从来不是办法,“疏”才是更积极的途径,修辞学上还有“化腐朽为神奇”一说呢,问题是怎么去用,是否用得其所。学校及教师应学会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进而培养出祖国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黄志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引导工作的现状及途径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8(03):36-37.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