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教学,构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对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外阅读现状,阐述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6-0022-02
引 言
课外阅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建立正确的三观十分重要。课外阅读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培养情感表达,丰富学生的文学情感体验[1]。因此,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由于刚从自由快乐的幼儿园阶段步入小学,部分学生纪律性较弱,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课外阅读认知不足,认为阅读课枯燥无味,这进一步影响了语文后续阶段的识字、认字教学。部分小学生在阅读时,不求甚解,往往倾向于图画式阅读,对简单的文字阅读缺乏正确认识。
在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授课方式枯燥,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忽略学生需求,统一授课、刻板教学,导致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不利于学生自身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对学生缺乏同理心,师生间沟通不畅,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除此之外,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性活泼好动,比较贪玩,教师缺乏有效的方式引导阅读,不能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侧重于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很少给学生留出充裕的阅读时间,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提问,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精神没有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小学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解答问题时,读题过程即为阅读过程、思考过程;另一方面,阅读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丰富内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体现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實践能力的培养,而课外阅读正是现实中最为常见、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其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方式,能够满足学生长期发展的内在要求。
2.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习惯
阅读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应试教育下,教师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反复背诵、默写,但鲜有学生主动阅读教科书之外的书籍,归根结底是其没有形成坚持阅读的习惯。而课外阅读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增长才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传统语文教育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意识,习惯于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独立思考在语文的学习中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会养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三、优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1.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驱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兴趣驱动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再处于“被动”位置。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与循序渐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渐进性提升[2]。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普遍较为活泼,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注意力易被分散,对语文阅读热情持续时间短,对课外阅读兴趣难以持久。因此,教师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耐力,使其获取文化知识,这有助于其性格的塑造。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自身丰富的语文素养让课外阅读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变得更加和谐轻松,让学生也乐于与教师沟通。
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充分理解文字的魅力。当小学生认识到阅读带给他们思想进步,感觉到课外阅读的学习不再枯燥时,他们便能渐渐发现课外阅读蕴藏的乐趣,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才会愿意自主、自愿去探索。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教师一再逼迫其学习,就会降低课外阅读效果,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
2.利用教师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将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征。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用广博的知识素养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充满爱心、富有创新精神。
小学生处于发育期,没有完全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用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教导,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擅于旁征博引,营造轻松的阅读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出现尴尬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可以从中收获生活的启迪,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中的真善美[3]。例如,课文《乌鸦喝水》讲述的是瓶子里的水太浅乌鸦喝不着,聪明的乌鸦通过往瓶子里石子的方式最终成功喝到了水。这则小故事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被规矩所束缚。
3.适当指导,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说过:“思维者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责任。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思维;在实际教学中选择难度合适的课文,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内容,领悟文章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应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以阅读为载体促进识字教学,让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4]。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秋天》时,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拼音,圈画、识别生僻字,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总结秋天的景观特征,整体感知课文。
4.遵循规律,分层制定阅读目标
从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滥读书会对小学生身心成长发育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开阔学生思路、扩展学生阅读视野。小学生思想较幼稚,理解能力低,不能全神贯注于阅读课上,但他们的智力可塑性非常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安徒生童话》《小红帽》《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入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5.以读促写,加深感悟学会应用
语文教学的规律最注重读写结合,读写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写作创造扎实的基础;写又能提高读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书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學生多读多写,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写结合,善于总结归纳,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例如,在教学《小蜗牛》时,由于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对蜗牛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大家对蜗牛的外形特点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下来”。再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小蜗牛在爬行过程中经历了四季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互相交流下在四季更替过程中,自然景色还有哪些变化?”课件中展示:春天来到,_____了;夏天到了,_____了;秋天到了,_____了;冬天到了,_____了,通过填空联系,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描绘四季的写作方式。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外阅读培养对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活跃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能够走多远。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深入合理把握教材,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注入趣味元素,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学习效果。教师要转变思想,扩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积极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动力,激发其阅读兴趣;注重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应用,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从而提高语文课外阅读实效性。
[参考文献]
麦丽梅.与孩子一起徜徉于生态阅读课堂——对创设生态阅读课堂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631(11):151.
李俊.少年儿童课外阅读之探究[J].图书馆学刊,2016(05):54.
贾京华.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6):90-91.
王燕萍.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途径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04):79-80.
作者简介:陈月娟(1973.7—),女,江西上饶人,本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其录像课《杨氏之子》获省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