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卢花
(西安市北方医院,陕西西安710043)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愈率低及病程反复发作等特征,由于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和日常护理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加之长期受到疾病影响,致使患者心理状态较差,因此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信息及依从性[1]。所以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对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尤为重要。为此,本次研究详细评价了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护理有效性的,具体情况见下文阐述。
本文中参与治疗研究的90例病例为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病例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对所有患者采取分组护理,组别主要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各有4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 35-78 岁,中位年龄(56.5±3.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 34-78 岁,中位年龄(56.0±3.1)岁。此次研究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数据对比显示(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其中包括放健康手册,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给予用药及饮食护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了健康教育,(1)首先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家庭情况及疾病知识掌握度进行评估掌握,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加强心理教育,护理人员同家属一同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更多的鼓励安慰、包容与理解,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鼓励患者多听舒缓音乐,增强患者身心舒适度[2];(3)加强疾病知识教育,首先要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治疗、用药和日常护理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增强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4)加强饮食教育,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饮食中要多以低热量、低脂肪、低盐及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避免便秘发生而增加心脏负担,对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进行纠正,确保患者机体营养均衡,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3]。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评分总计24项,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同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护理依从性及(生活乐趣、心理状态、社交能力、睡眠质量)等生存质量,每项分值为10分,得分越高表明上述指标越好。
通过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评分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患者依从性明显增强,且生活质量得到良好提高,组间各项指标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评分指标比较情况(±s)
表1 两组评分指标比较情况(±s)
患者焦虑程度(分) 患者抑郁程度(分) 患者依从性(分) 患者生存质量(分)组别 例数(n)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5 45干预前27.3±3.3 27.5±3.4 0.2831>0.05干预后13.3±0.5 22.2±1.1 49.4105<0.05干预前33.5±3.1 33.4±3.2 0.1505>0.05干预后18.2±1.3 23.3±2.4 12.5342<0.05干预前6.4±0.3 6.3±0.2 1.8605>0.05干预后9.2±0.8 8.3±0.5 6.3996<0.05干预前6.4±0.3 6.3±0.2 1.8605>0.05干预后9.4±0.6 8.5±0.4 8.3723<0.05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该病的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加之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掌握不足,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护理治疗依从性,使患者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由此可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日常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是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4]。健康教育主要是在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了患者的心理教育,通过对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后,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并加强鼓励安慰,最终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良好控制及改善。并通过加强疾病健康教育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正确认知,增强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日常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遵医用药;并通过加强饮食教育,使患者能够合理调控饮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使患者机体能够得到良好的营养支持,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5]。
在本文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也再次证明,观察组患者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干预后的各项临床研究指标数据与采取常规护理后的对照组数据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得到良好改善,护理依从性及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同时还可有效增强患者依从性,从而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